大家都知道,自動上鏈機芯是現在市場的主流,擁有自動上鏈功能的機械錶也被稱為「基礎配置」。可大家有所不知的是,在自動上鏈稱為主流之前,手動上鏈機芯才是曾經市場的王牌,並且叱吒風雲近一個世紀。直到近代開始,自動機芯才因為方便的特點才開始慢慢進入大家的視野。
但編輯今天要說的並不是兩者的歷史和故事,而是將這兩個各自時代的王者重新對比。看看以方便著稱的自動上鏈機芯(表)到底能不能贏過手動上鏈。
自動上鏈機芯
在進行對比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自動機芯的構造。自動上鏈技術的發明最早是用於懷表上,後來和其他技術一樣,經過改良之後進入了腕錶領域,這個改良人正是寶璣大師。我們都知道,自動上鏈技術就是不需要電池輔助,也不需要通過錶冠上發條,只需要在日常佩戴中適時運動手腕就夠了。
簡單一點來說,自動機芯就是在手動機芯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自動中央擺輪,這個中央擺輪只需要藉助手腕的擺動就可以完成上鏈。一般使用自動機芯的腕錶都會有「Automatic」的字樣。
手動上鏈機芯
在自動上鏈技術出現之前,手動上鏈一度是機械錶的代名詞,並且那種「咔咔咔」的聲音讓人非常陶醉。顧名思義,手動上鏈技術就是手動旋轉錶冠,然後通過聯動系列將發條增加動能儲備,最後再靠釋放出來的能量來驅動指針轉動。
這項技術曾經非常輝煌,知道近代還在大量使用,到了現代只剩下一些特殊表款和高級表款使用了。
手動VS自動
手動機芯和自動機芯早在一個世紀之前就已經被拿來比較,但後來因為「方便」和「勞力士」的因素,自動上鏈機芯慢慢的成為了市場的王者。但如果重新客觀對比的話,其實自動上鏈機芯不一定比手動上鏈機芯好。比如,雖然自動機芯省去了每天上鏈的時間,但是同樣的也缺少「咔咔咔」的把玩性;
另外就是自動機芯的精準度依賴與手腕的活動,如果每天的活動量太大或太少,誤差就會打得離譜,有時甚至能達到±幾分鐘的誤差;最後就是觀賞性,自動機芯的中央擺輪會擋住很大的視線,透底的觀賞性大打折扣。所以一些打磨精細的高級腕錶都是首選無遮擋的手動機芯。
手動機芯的代表
現在用都手動機芯一般都是高級品牌,或者是複雜功能品牌。因為手動機芯沒有自動擺輪的設計,在體積上有「超薄」的特點,所以聞名天下的「最薄機械錶」就是出自伯爵的Cal.430P手動機芯,厚度僅為2.1mm。但事實上,2mm-4mm的厚度在手動機芯中很常見,一些高級品牌隨隨便便就能造出來。
比如積家的Cal.844、江詩丹頓1400、朗格Cal.L901.0、NOMOS α(Alpha)阿爾法等等,這些手動機芯的厚度最高不超過4毫米。而在自動機芯上,勞力士與ETA機芯都是在5毫米起步,其中3135自動機芯便是6.45毫米的厚度。
總得來說,每一種機芯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魅力。自動機芯日常佩戴方便,不用每天花費一些時間來上發條。而手動機芯雖然要按時上發條,但是卻不會受到活動量的影響,所以比自動機芯精準。但最終的選擇還是看自己,是喜歡方便,還是喜歡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