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評測】AKG耳機中,最受老發燒友歡迎的,不是萬元奢侈品 耳塞的K3003,也不是200元便攜頭戴王者K420,而是千元級的三款開放式頭戴耳機旗艦——K501、K601、K701。這三款耳機代表了典型的AKG風格,聲音風格清淡細膩還帶有一點淡淡的音染。其中的K601在2006年推出後,在去年已經宣布停產。而AKG又在去年推出K612 Pro,從命名上看自然是接替原有K601的位置,但是讓筆者在意的是尾部加上了Pro的後綴,那麼AKG這款耳機新耳機相比上一代會有何改變?
前言:
AKG K601是AKG於2006年發布的次旗艦耳機,身段相比旗艦K701較低,但與此同時價格也便宜了不少,在國內售價曾經一度接近一千元大關,可以說是千元級別最具性價比的一款頭戴家用耳機。另外一方面,最新推出的K612 Pro是和另一款耳機K712 Pro同時發布的,外觀上僅僅是顏色做出了改變,無論是參數還是造型都沒有任何變化,但這兩款耳機目前已經被納為AKG的專業產品線內,與K701和K601的家用定位區分開。這一點似乎預示著AKG未來產品線規劃將有別於以往。一方面是外觀設計和聲音更注重大眾的消費類耳機,而另一方面則專注在專業領域中。
AKG K612 Pro耳機外觀對比
AKG K612 圖片 評測 論壇 報價
AKG K601 圖片 評測 論壇 報價 網購實價
事實上相比起上一代,AKG K612 Pro不單在造型上並沒有太大的改變而且規格參數也是完全一致,僅僅是在外觀上把耳機主體顏色從K601的淡褐色改成了深灰色,顯得更有專業範了(似乎所有專業監聽耳機都喜歡做成黑色)。而K601在外觀上相對醒目一點,但是淺色設計某程度帶來了一個不太耐髒的問題,筆者手上這款K601已經有6年的使用時間。
與K601放在一起對比,感覺似乎沒啥變化?難道只是換個馬甲那麼簡單?
如果在外觀看不出的話,我們就從以下細節入手,首先是AKG的標誌性自適應頭梁設計,兩者在用料和設計上都是沒有區別的,不過K612的顏色稍微改深了。
再到耳罩部分,能看到K601上的Made in Austria印刷文字,但是在K612 Pro上卻沒有看見,有AKG原廠情節的人或許會接受不了。
耳墊部分依然都是舒適的天鵝絨包裹海綿填充物,不過K612 Pro的天鵝絨改成了全黑色,優勢是更耐髒。而K601,筆者手上這款也已經有將近、7個年頭了,所以已經會顯得比較發黃。
K612PRO
K601
線材粗細大小一樣,不過K612 Pro線身也換成了黑色,好處依然是更耐髒,而K601的線已經發黃了。此外,K601的插頭原生即為6.35mm,而K612 Pro則是原聲3.5mm可通過螺旋卡口轉接頭轉換成6.35mm。
針對網友提出的疑問,我們將在這裡集中解答
1、13樓網友提出的疑問
網友原評論:尼瑪的,用華碩音效卡測這耳機,丟得起那人不?!
編輯回覆:筆者認為耳機技術一直在進步,對於專業耳機而言,做得難推並不是一件值得稱讚的事,相反易推,聲音穩定才更顯技術內涵,或許有些人還接受不了這個事實,或者說如果對專業耳機還抱有那種xxx耳機一定要xxxxxx元才能推得好的想法,才是丟人的。那麼為什麼有些耳機還要搭配專門的耳放呢?因為這樣經銷商就能多賺2次錢,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商人經常在論壇大肆鼓吹某些耳放的緣故,同時廠商偶爾也還會推出一些高阻抗的耳機。
2、12樓網友提出的疑問
網友原評論:哪一家專業的錄音棚裡都有耳放!這是事實!
編輯回覆:請注意,專業錄音棚使用的並不是傳統發燒友口中的耳放,他們使用的大多數是稱為耳機分配器(headphone distribution amp),他們的目的並非只是要驅動好你的耳機,而是讓同時監聽不同的信號音源。在美國最知名的音樂工業設備網站sweet water上,也鮮有專門的單路耳放存在。另外,工作室中的音頻接口往往價格不菲,內部集成的耳機放大電路已經足夠應付市面上的專業耳機,根本不需要額外增加專門的耳放。
音質對比:
測試平臺及音樂介紹
播放設備:SONY PCM-D100
ASUS Xonar Essence STU
Bullet For My Valentine - The Poison
Franz Von Chossy - When The World Comes Home
澤野弘之-Gundam Unicron OST VOL1
Jazz At the Pawnshop
Armin van Buuren - Ping Pong - EP
各位最關心的想必就是音質的了,其實經過簡單的歸納,可以說兩者在音質上的區別其實比較明顯,但是整體風格是很接近,只是K612 Pro變得不再專注討好Hifi發燒友的耳朵而已。
高頻:
K612 Pro 保留了K601讓人愉悅的細膩高頻,清淡而沒有太多音染。兩者延伸和泛音的表現基本一致。這可以說是大多數人喜歡AKG的部分。
中頻:
中頻部分是變化最大的,也是第一耳即可察覺到。K612 Pro中頻的密度都增加了許多,不再像是K601那般有骨感且具有韌性的中頻,這樣類似改變也可以見於K702相較於K701的改變上。事實上K601中頻偏薄既讓人喜歡也會有人覺得是讓人歡喜讓人愁,雖然筆者自己很喜歡這種淡雅風格的中頻,但是在某些前端上也會出現聲音發乾的問題,同時樂器的會容易堆積在一個平面內。而K612 Pro中頻增厚,可以說一者讓聲音少了一點音染表現更加中正,同時也讓更多人能夠接受這款耳機。
此外,中頻結像方面,K612 Pro也有一定的改進,可以感覺到結像稍微靠後了,但同時分離度和定位也更加精確,而縱向聲場的延展有了明顯提升。這些顯然也是為了錄音混音而設計。
低頻:
K612 Pro在低頻方面也明顯好於K601,無論是量和下潛都有一定的增加,但是並不會很過分。不過這樣的改變更明顯地是為了讓監聽者能聽出錄音中低頻段混響是否有問題,而並非為了討好HIFI發燒友,部分喜歡AKG清淡風格的,或許可能會一下子接受不了。
驅動性:
理論上兩者在參數上接近,驅動的難度也是接近的。不過實際聽下去感覺K612 Pro會稍微容易驅動一點,或者換一個說法——聲音更穩定。K601在不同的耳放上,中頻的表現出來的變化會相對明顯一點,但是相較起來筆者還是認為K601會比K701更容易驅動一點。至於K612 Pro這種感覺,相信也是針對錄音室設備做出的設置,畢竟目前大多數錄音棚都不會使用所謂的耳放(在專業的錄音室內,幾乎不會有耳放,專業做耳放的也只有SPL一家)。在使用專業音頻接口即能驅動良好的耳機,自然是工作室需要的產品。
PConline評測總結:
作為一款經典開放式耳機的升級版,同時也是專門為錄音室設計的監聽耳機,K612 Pro在聲音上做出的改變,更多地會被專業用戶接受但未必能討好每一位HIFI發燒友,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千元級別,K612 PRO仍然能維持一個非常強悍的性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