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水產
素有「千年古鎮」之稱的市湖濱新區皂河鎮,古韻濃鬱,風景迷人。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乾隆行宮、陳家大院等眾多文物古蹟,積澱了皂河深厚而豐富的文化底蘊,它猶如一顆耀眼明珠鑲嵌在大運河畔,璀璨奪目!
黨的十九大吹響了鄉村振興的號角,擘畫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乘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東風,皂河鎮緊扣「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針,深入推進惠民工程、農民住房條件改善、農業結構調整、招商引資等工作,全力打造「莊淨、村秀、鎮美、民樂、村富、鎮強」的新型鄉鎮。
俯瞰皂河鎮,一幅鄉村振興的秀美畫卷正在徐徐鋪陳、初展風姿!
重落實惠民生 獲得感幸福感暖暖的
醫教水住行,看似小事,實則事關百姓切身利益。抓民生、解民情、穩民心,近年來,皂河鎮不遺餘力開展民生幸福行動,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兩年前,我得了重病,不能做重活,一家收入全靠我的丈夫,每年光吃藥就要花掉6000多元,日子過得很拮据。」皂河鎮龍崗村村民王翠俠曾因家庭經濟負擔較重而憂心,後來,她在村衛生室張萬全醫生的幫助下,成功申請了醫保慢性病救助資金。
文海漁業產業園
針對全鎮慢性病患者多、惠民政策關注度不高等問題,今年7月起,皂河鎮全方位開展宣傳活動,將醫保慢性病救助這項惠民政策送到群眾家中。截至目前,該鎮陸續有203人享受到了醫保慢性病救助政策。
醫療普惠暖民心。將慢性病納入救助體系,推動惠民政策落地落實,是皂河鎮統籌做好基本民生、質量民生,推動民生改善、人民幸福的生動註腳。
今年7月,皂河初中傳來喜報:2018年中考,該校正取高中112人,其中正取四星級高中46人,正取宿遷中學高中7人,正取數高於近五年總和。喜報的背後,是皂河鎮加快發展教育事業的不懈努力。
「讓農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城裡的教育資源,甚至有所超越!」這是皂河鎮黨委、政府向全鎮人民作出的公開承諾。近年來,該鎮強化師資隊伍建設,以推進教育信息化和優化教育資源為重要支撐,全面提升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階段整體水平,如今,鎮中心小學教學樓拔地而起,各所學校空調浴室配套齊全,還引進名師15名。教育服務鎮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得以有效夯實,能力也在不斷強化。
聚焦脫貧攻堅,建立「一戶一人」「一案一檔」「一包到底」機制,大力實施產業扶貧項目、「家門口就業工程」,確保貧困戶全面脫貧;完善農村保障兜底工程,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養老保險村組全覆蓋;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推進皂河醫院的搬遷改造、加快龍運花園、街西農貿市場提升改造;滿足群眾出行需求,先後建成仿古公交站臺6個,人民路、行宮路、皂井路等道路實現升級改造,新鋪設鄉村道路13.9公裡,增設路燈1277盞;解決自來水普及問題,大力實施區域供水「通村達戶」工程,確保偏遠地區也能喝上「同城同質」的自來水……
民生的力度,幸福的溫度。隨著一系列民生「組合拳」的漸次發力,暖暖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鐫刻在廣大群眾心中!
強招商調結構 產業助力「強鎮富民」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生活富裕是根本。推動產業振興,皂河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全鎮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工作來抓,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產業助力「強鎮富民」的目標正在逐步實現。
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皂河鎮在提升招商質量效益上下足功夫。對此,該鎮將旅遊服務、健康養生、生態環保、農(水)產品深加工以及「三來一加」等產業作為招商引資主攻方向。僅今年,共達成招商意向10個,新開工項目3個,新竣工項目5個:文海水產養殖示範基地、大北農神爽水產高效養殖基地項目、三新農業養殖基地項目、五豐正大生態養殖基地項目、中水生態養殖基地項目。
金莊家庭漁場
東臨駱馬湖,坐擁京杭大運河,境內水網密布,農田眾多,可以說,皂河鎮資源稟賦得天獨厚,而推動項目落地見效成為重中之重。近年來,該鎮深做水和地「兩篇文章」,大力推進皂河鎮漁業產業園、三裡溼地旅遊度假地、優質稻米基地示範園、無花果產業示範園、扶貧產業園等項目建設,以項目建設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
在皂河鎮,船閘居委會一直是非農業村,沒有耕地。過去,湖區養殖、黃砂開採和水上運輸是支柱產業,但近年為了恢復駱馬湖的自然生態,這裡先後進行了水域全面禁止非法採砂和退漁還湖。如何既保生態環境,又保民計民生?皂河鎮的做法是,突出抓好「旅遊+」融合發展,推動漁民轉業轉型。
今年,皂河鎮投資約1000萬元,在船閘居委會三裡組實施中心溼地生態修復工程(三裡溼地),在三裡溼地現有布局基礎上對內部步道、水道、建築物、景觀等進行改造,形成以漁家體驗為主題,融溼地觀光、休閒、娛樂、民宿度假等功能為一體的溼地旅遊度假目的地。目前,三裡溼地已全部完工並對外開放。
「我們老兩口利用家裡的魚塘,在溼地附近開了個垂釣中心,還提供農家菜和住宿。」伴隨著三裡溼地的「蛻變」,55歲的村民孫敬俠成功實現了轉型,他將自己家布置成簡單溫馨的民宿,並在魚塘邊栽種果樹、開設垂釣中心,既美了環境,也富了口袋。
做強水產養殖產業,壯大無花果產業,做精優質稻米產業,皂河鎮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和產業效益的提升,形成了優質稻米、無花果、水產等農業產業格局。
據統計,皂河鎮水產養殖規模已達2.1萬畝,其中土地流轉養殖1.6萬畝,在新農、要武、閆集、金莊、袁甸等村居建設國家級水產示範園,擁有千畝以上水產園5家,全鎮百畝以上水產大戶及專業場社20餘戶;建設500畝優質稻米基地,採取半年綠肥半年稻蝦種植模式,年產值300萬元以上;無花果基地500畝,近8萬棵幼苗,預計年產值可達200萬元以上;利用730畝土地與國臺網聯合發展循環農業,項目正在推進。
產興助力鎮強、帶動民富,「強鎮富民」名副其實!截至去年底,皂河鎮17個村居均有了主導產業,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000元。
打基礎利長遠 增添發展「源動力」
一個地方發展的源動力在於,主政者要用發展的眼光來審視發展、謀劃發展、推動發展。市委五屆六次全會提出「文化增色強底蘊」,其中多次提及要把宿遷運河文化帶建設成為重要標識性「文化符號」。作為大運河文化帶上重要節點,皂河鎮必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以運河文化帶打造為契機,皂河鎮著力打造「農業+旅遊」模式,穩步推進廟會集散中心小街建設,持續擴大乾隆行宮等旅遊景點影響力,著力提升古鎮文化內涵。深度挖掘地方名特色飲食文化,其中乾隆貢酥製作技藝、趙家糝湯烹飪技藝、魚頭餃子烹飪技藝、陸家醬油釀造技藝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古鎮美食增光添彩。此外,皂河鎮還有2個世界文化遺產點(龍王廟行宮、中運河)、2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皂河龍王廟會、柳琴戲),為古鎮發展旅遊事業夯實了歷史底蘊。
作為全市第一家實施電氣化改造的鄉鎮,皂河鎮協調相關部門投資1億元實施線路改造,沿著路渠河道走線,鎮區線路全部入地。此舉既讓皂河鎮實現農網線路改為城網線路,也為古鎮後期開發建設預留了空間、夯實了基礎。
火車跑得快,全靠龍頭帶。黨員幹部是基層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只有堅持黨建引領,方能築牢發展基石。基於這一認識,皂河鎮多措並舉,全面深化從嚴治黨和基層黨組織建設。
從去年起,皂河鎮下定決心,利用近一年時間對村級「三資」實施集中清理整頓,摸清所有村居集體「三資」現狀,完善監管制度,有效減少集體資產的流失,並規範和提升「四務公開欄」,加大村居黨支部工作透明度,提高服務群眾水平;對黨員冬訓工作進行提質增效,加大對基層黨員的素質拓展訓練,提升黨性修養;分兩批成功選拔本土大學生村官34人,為鄉村振興工作奠定人才基礎;制定和下發乾部管理考核制度,加強幹部管理,並對全鎮黨員幹部採取一人一檔,及時更新黨員信息……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近年來,皂河鎮上下牢固樹立「打基礎利長遠」的發展理念,在發展思路確立、民生實事實施、基層黨組織建設、村級「三資」清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嘗試和實踐,形成了黨員幹部想幹事、多幹事、幹實事、幹成事的良好風氣。一大批村支書領頭調結構、做實事,優秀黨員幹部、鄉賢引領鄉村振興,在全鎮幹群中形成同心圓、合成向心力,為古鎮的崛起騰飛夯基蓄能、添薪助力。
翻開皂河鎮今年經濟社會發展成績單:經濟發展各項指標穩中有進,鎮村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升級,汙染防治攻堅行動成效初顯,社會民生事業發展成果顯著,全面從嚴治黨不斷走向深入。數據無聲卻最有力。今年,皂河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9億元、同比增長8%,固定資產投入1.55億元、同比增長10.7%,新建、改造標準化停車位112個,88個自然村落環境衛生全部達到清潔標準,城鄉基本養老、醫療保險覆蓋率均超過98%……
關山初度塵未洗,策馬揚鞭再奮蹄。相信不久的將來,更多的鄉村振興成果將在千年古鎮全新展現,一個「莊淨、村秀、鎮美、民樂、村富、鎮強」的活力皂河也定會呈現在世人面前!(記者 洪磊 通訊員 王秀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