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分電影
最好的電影都在這裡了
2017年柏林電影節科幻電影回顧展中,有一半電影展示了未來社會的種種恐怖圖景。現實社會已經出現的能源危機、環境汙染、核武器競賽、媒體和技術控制一切的現象,終將把人類帶入末日的深淵。從某個角度來說,這些科幻電影無疑就是末日預言。
01
class
天外魔花
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
導演:唐希格爾 Don Siegel
美國,1956年,80分鐘
醫生米爾斯本耐爾(Dr Miles Bennell)在一個醫學會議後回到加利佛尼亞的小鎮,他發現有些病人變得非常奇怪,不認識家人,也視其親屬如同陌生人。後來,本耐爾和他的兒時好友貝基·德裡斯科爾(Becky Driscoll)在小鎮的幾個地方發現了人的屍體,這些屍體在來自外太空的如蠶繭一樣的巨型物體裡生長成人形。他們意識到,該鎮的居民已被沒有靈魂的幽靈所取代。可是,已為時太晚,巨型蠶繭裡長成的「人」在數量上已超過了真正的人。活下來的唯一方式就是逃跑。
02
神風特攻隊1989 Kamikaze 1989
導演:伍爾夫·格雷姆 Wolf Gremm
聯邦德國,1982年,106分鐘
1989年,聯邦德國政治局勢和社會形勢都得到了「緩和」,公眾輿論完全由一個傳媒集團所主導。公司的高層總部大樓受到炸彈威脅,詹森(Jansen)警探奉命調查此事。他從公司主管和職員那裡知,這個30層的大樓裡還存在神秘的第31層。躲在31層的人和化名為「Krysmopomas」的反對組織有什麼樣的關係?在這個色彩豐富的科幻鬧劇裡,錄像設備無處不在。詹森警探穿著豹紋西裝,肩挎包裡裝著磁帶錄放機,手上的戒指內置嵌入式攝像頭。在這種刻意製造出來的「邋裡邋遢」的視覺形象影響下,出現了新浪潮的審美。
03
等待方舟
O-Bi, O-Ba-The End of Civilization
導演:皮奧特爾·舒爾金 Piotr Szulkin
波蘭,1985年,89分鐘
核戰摧毀地球之後,大約兩千名倖存者逃到深山,藏身於一個巨型圓頂覆蓋的地下堡壘裡。大約八百五十人活了下來,他們盼望著一艘名叫「方舟」的飛船前來拯救他們。抱著這個希望,他們團結一致。但身為政府工作人員的索夫特(Soft)知道,這希望只是惘然,因為所謂的「方舟」不過是當權者編造的謊言。與此同時,堡壘的圓頂日益朽壞,索夫特屢屢勸說工程師修復,但都以失敗告終。後來,聽說某個停機庫裡尚有一艘飛船,索夫特計劃和女友,一個名叫吉雅(Gea)的妓女,一起逃離這圓頂堡壘……這部末日影片描繪了核戰之後的世界景象,畫面直逼人心。
04
在海灘上 On the Beach
導演:斯坦利·克萊默 Stanley Kramer
美國,1959年,133分鐘
故事發生在1964年。核戰將致命的核輻射撒向地球。聚集核微粒的雲層尚未抵達澳大利亞。美國核潛艇USS鋸鰩號潛入水下,受命展開一項偵查任務。船長德懷特·託爾斯(Dwight Towers)帶領船員們以及兩名澳大利亞人啟程,探究澳大利亞在北半球的氣流運動之下能否免於核汙染,以及核微粒在五個月之內危及澳大利亞的預測是否屬實。同時,他們也在跟蹤一組從聖地牙哥發來的莫爾斯信號。是否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在美國有人倖存下來?……斯坦利·克萊默這部描繪人類末日的影片未使用特效,也並未製造全世界災難四起的大場面,但它所要傳遞的信息已經瞭然於心。畢竟,空無一人的街道,死寂荒涼的金門橋已經足夠說明人類的末日。
05
死者來信
Letters from a Dead Man/Briefe eines toten Mannes
導演:康斯坦丁·羅普桑斯基 Konstantin Lopuschanski
蘇聯,1986年,87分鐘
末日降臨。一顆意外發射的飛彈引發了一場世界核武器大戰。在一間博物館的地下室裡,一群倖存者等待著被轉移到「地下基地」。他們中間有一位諾貝爾獎得主計算機科學家,拉森博士(Dr Larsen),在與奄奄一息的妻子的對話中以及他寫給自己失蹤的兒子的信中,他開始對原子彈大爆發和對只能在地下苟且的人類的未來發起深思。在一次次外出探索的過程中,他來到一家戰地醫院以及附近的一間教堂,眾多受傷的孩童藏身於此。這時,令他毛骨悚然的殘酷現實在他眼前展開,人類世界已經淪為一座充滿核輻射的廢墟……作為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昔日的助手,導演羅普桑斯基使用了充滿黃、藍色調的陰鬱畫面來塑造核戰過後夢魘般的世界,而在這個世界裡,公共秩序唯有通過嚴苛、強制的手段才得以維持。
06
脫胎換骨 Seconds
導演:約翰·弗蘭肯海默 John Frankenheimer
美國,1966年,107分鐘
紐約的一個銀行家已人到中年。一天,他一位早已過世的一位朋友突然聯繫他,並向他介紹了一家公司,說這家公司可以給他一個全新的身份——一個更年輕的身體,一個新的名字。於是,紐約銀行家亞瑟·哈密爾頓(Arthur Hamilton)成了託尼·威爾森(Tony Wilson)——住在加州馬裡布的年輕英俊的藝術家。一個年輕女子很快就愛上了他,但託尼的新身份並沒有讓他感到快樂。他發現自己「重生」後的生活依然受到外在力量的重重製約,跟原先的生活並沒什麼兩樣。他本想逃離這虛有華麗外表的牢籠,卻迎來了意想不到的後果……人真的有可能青春永駐嗎?作為約翰·弗蘭肯海默創作於麥肯錫時代的「狂想三部曲」中最後一部,美國夢在這部影片中成了噩夢。攝影師黃宗沾(James Wong Howe)使用高對比度廣角鏡頭和扭曲的視角,塑造出這個「美麗新世界」中卡夫卡式的怪誕氛圍,在這裡,每個人不過是整容手術隨意組合的結果。
07
綠色食品 Soylent Green
導演:理察·弗萊徹 Richard Fleischer
美國,1973年,97分鐘
2022年的紐約。警探索恩(Thorn)正在調查一名商人遇害與豆粒食品公司(Soylent)之間的關係。該公司的最新產品「豆綠」(Soylent Green)據稱由海洋浮遊生物提煉製成,極受全市四千萬居民的追捧。隨著調查的深入,索恩(Thorn)開始和孤立的富人區以及貧民窟打交道。儘管有人追殺,還有上司的百般阻撓,他還是發現了喪葬業與豆綠產品(Soylent Green)之間的致命關係……由於片中提到了溫室效應,這部1973年的《超世紀諜殺案》成了首部「生態反烏託邦」電影,也是對羅馬俱樂部1972年那篇極具爭議的論文——《增長的極限》的回應;片中對人口過剩的預測以及對搶奪資源的形象描繪,都符合當時流行的科學觀點(保羅·歐立希Paul R. Ehrlich,《人口炸彈》「The Population Bomb」,1968)。
08
末世紀暴潮 Strange Days
導演:凱薩琳·畢格羅 Kathryn Bigelow
美國,1995年,142分鐘
再過兩天就是2000年了。洛杉磯的街頭像戰區一樣混亂。卸任警探列尼·尼羅(Lenny Nero)是一個黑市商人,主要販賣直接從用戶大腦錄製,然後模擬主觀視角來進行回放的非法黃色錄像帶。列尼(Lenny)通過錄像帶再次體驗與前女友費思(Faith)的親密時刻。而費思(Faith)這個搖滾歌手如今正和一個音樂製作人交往。該製作人旗下有個飽受爭議的黑人說唱歌手,遭到了槍殺。與此同時,列尼(Lenny)得到一盤錄像帶,裡面記錄著他所熟識的一個妓女被殘忍殺害的過程。事實證明,這兩起犯罪是有關聯的……影片將虛擬的現實和正在發生的事件結合起來。這部名家之作具有現代賽博朋克的美學特點,既是對「科技黑色驚悚片」的展示,也是對美國社會現實的一種審視。
09
五百年後 THX 1138
導演:喬治·盧卡斯 George Lucas
美國,1971年,88分鐘
在未來,某座地下城市的居民被迫服用藥物,已受到完全控制。工人THX 1138拒絕服用藥物,愛上了被分到同屋的室友,他們計劃在被強制分開之前,逃到外面去過另一種生活。監牢管理鬆散,THX 1138設法同其他兩名室友從這裡逃走,但仍未沒能逃出政府(電子設備)的視線……「買吧買吧,多買一點,快樂地生活!」喬治·盧卡斯的這部導演處女作頗具美學上的進步意義。他緊接著創作的《星球大戰》系列則徹底挑戰了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在他的想像中,獨裁國家以技術治國,只顧提高生產力,他為這種想像披上了相應的「技術」圖像外衣。
10
世界旦夕之間 World on a Wire
導演: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1973年,212分鐘
控制論與未來科學研究所負責人的神秘死亡,給他的繼承人佛雷德·斯蒂勒(Fred Stiller)帶來了一系列問題。研究所的安全顧問勞茲(Günther Lause)說有要事告知斯蒂勒,之後不久就突然消失了。那麼為什麼斯蒂勒是唯一一個記得勞茲的人呢?這一切都和研究所的通過電路刺激人類生命的模擬項目有關嗎?而喧囂的街市又為何突然化為烏有?斯蒂勒的存在有可能只是一種模擬嗎?……「我思故我在」-1973年的影片《世界旦夕之間》與後來的《黑客帝國》相比不僅更加深刻,而且讓人不安地挑戰了這個根本的哲學信條。
原文/常朝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