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中,嶽雲鵬和孫越的相聲《妙言趣語》,小嶽嶽說,「瓦片的瓦,裡面一個千萬的千,這個字念『千瓦』。」
網友第一時間翻了家裡的《新華字典》,結果還真有這個字「瓩」,念兩個音「千瓦」,是電的功率單位。網友直呼「嶽雲鵬沒說錯」,真是既娛樂又長見識。
1瓩=1千瓦=1000瓦
82歲物理老師李奶奶說
當年的課本裡都是這麼寫的
「瓩」究竟是什麼來頭?
「瓦特作為功率的度量單位,衡定為國際度量單位,是1960年計量大會定的。也就是說,瓩這個字是之後才可能出現。但現在基本沒人用,可能在香港臺灣等使用繁體字的地方還有在用。」西溪中學的陳老師教了近20年物理,都沒見過這個字的使用。
「當時為了節省空間,把兩個字組到一起,寫作瓩。」杭高的語文老師高老師告訴記者,單一個漢字卻要念兩個音在漢語中稱為「多音節漢字」,打破了漢字一字一音的慣例,大多都是十九世紀初翻譯的外來度量衡單位而創的計量用漢字,通常有兩個字組合成。
比如「呎」代表「英尺」、「嗧」代表「加侖」、「浬」代表海裡。現在基本已經淘汰了這種寫法。還有比較特殊的,「圕」可以讀作「圖書館」,還可以三字合音讀成tuan;「砼」,可以讀作「混凝土」,但一般直接讀tong。
根據新華字典的解釋,「瓩」讀音「千瓦」,電的功率單位,1瓩等於1000瓦特。現寫作「千瓦」。1977年7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國家標準計量局通知,淘汰"瓩",改用「千瓦」。
「瓩,以前上課時都是這麼寫。」82歲的李奶奶是杭州高級物理教師,她1977年到1991年都在杭二中教物理,她回憶說,1瓩=1千瓦=1000瓦,早期的物理課本裡的電功率單位都是用「瓩」,有些電器上也會用「瓩」來表示功率,不過使用英文「KW」更多。
瓩、瓸、瓧、兝、兣、兞……
還有一系列電工翻字典都不一定能找到的字
據微博歷史學博主「多識於草木鳥獸」解釋,小嶽嶽說的那個「千瓦」,其實是真實存在的,而且這個字可以打出來:瓩。實際上這種多音節漢字是一個系列,基本上都是民國時對單位的翻譯,新中國成立之後大都不用了。比如電工系列:瓩,瓸,瓧,都是看著就能讀出來:千瓦、百瓦、十瓦。
該歷史博主還列舉了一系列一目了然卻在字典上消失的字:
質量(克)系列——兛,兡,兙,也都一目了然,不過還有兝(分克),兣(釐克),兞(毫克);距離系列——粁(千米),糎(釐米),粍(毫米),浬(海裡);對英制單位的專門翻譯用字,香港造的——哩(英裡),呎(英尺),吋(英寸),啢(盎司),喱(格令),嗧(加侖)。
視頻再來回顧一下~
網址:http://m.guo761112.icoc.me/index.jspQQ群:1762117209正在瀏覽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