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今日小小善舉 明天生生不息
今天(3月3日)是第4個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主題是「聆聽年輕的聲音」。旨在激勵青年一代,致力於保護野生動植物這一偉大事業。
世界野生動植物保護日的由來:為保護大象和其它瀕危野生動植物,1973年3月3日,全球80個國家在美國華盛頓籤署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onInternationalTradeinEndangeredSpeciesofWildFaunaandFlora,簡稱CITES)(以下簡稱《公約》)。旨在通過各締約方政府間採取有效措施,加強貿易控制,切實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確保野生動物與植物的國際交易行為不會危害到物種本身的延續。
《公約》實施40多年來,目前有183個締約方。在促進國際野生動植物貿易規範化管理、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此,2013年第68屆聯合國大會決定將通過《公約》的3月3日定為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以讚美作為地球自然系統一個不可替代部分的世界野生動植物,並提高對世界野生動植物的認識。
滬上野生動植物現狀:海納百川、大氣謙和,上海,迎接著八方來客、庇護著萬千生靈。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上海屬於中亞熱帶地區,常綠闊葉林是這一地區的地帶性植被,但目前其原始的常綠闊葉林保存很少,大多已被砍伐,而為人工或次生半天然的闊葉林所取代。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生態系統類型是位於佘山的人工樟樹林和大金山島的青岡林、紅楠林。
此外,零星分布的其他生態類型包括: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苦櫧、白櫟群落主要分布於佘山。青岡、黃連木群落主要分布於大金山島。常綠樹種主要是青岡,落葉樹種佔相當大比例,常見的有黃連木、鹽膚木、烏柏、黃檀等;竹林,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在上海地區剛竹屬的種類為多,包括天然和栽培的竹林;針葉林,上海佘山地區各低山丘陵均有人工林,但以佘山和天馬山為多。
溼地生態系統
上海是一個建立在溼地上的城市。根據第二次溼地資源調查的結果顯示,上海市擁有各類溼地面積為376970.41ha,約佔上海市國土面積的45%。溼地植被繁茂,重要的群落有沿海灘涂的海三稜藨草、互花米草、藨草,湖泊、河流的竹葉眼子草、菹草、紫萍、浮萍等,以及灘涂和內陸廣泛分布的蘆葦。
城市人工森林生態系統
上海城市植物群落類型豐富,以落葉闊葉林和常綠闊葉混交林兩種類型為主。
常綠闊葉林雖在中心城區出現頻率較高,但群落類型不夠豐富,以香樟林和廣玉蘭林為主;落葉闊葉林在上海城區綠地中佔據較大的優勢,不僅具有較高的出現頻率,且群落類型也是十分豐富。雖然城市人工森林群落類型在數量上遠高於大金山島、佘山及周邊丘陵地區,但地標性植物群落如青岡、紅楠和苦櫧群落在城市人工森林中並未出現。
野生動物
上海陸生野生動物資源在上海自然生態系統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根據多年的調查及史料記載,上海地區已記錄到兩棲類14種、爬行類36種、鳥類445種、哺乳類42種。
保護野生動植物,是我們每位地球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小野不想講大道理,就講幾小事,只要有心,很容易做到:認識身邊的動植物各50種;對電池等危險垃圾的分類回收;不吃「燻拉絲」等野生動物;注意節約用水(生命之源);今天的小小善舉,明天的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