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訊 9月24日,是中秋佳節,伴著朗朗明月,江源大地的人們舉起美酒,寄託思鄉之情,歡慶豐收幸福。
這一天,大家最愛說的就是「花好月圓」,月亮的圓滿寄託著親情、思念,哪怕身在他鄉,也會對著同一輪明月許下心願。
這一天,我們可以用「月是故鄉明」來表達思鄉,也可以用「舉杯邀明月」來讚頌友誼,可以用「花有清香月有陰」來告誡人生易老,也可以用「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感嘆時光的流逝……
在江源大地上,這一天對每個人來說都有著不同的意義,無論堅守工作崗位的人,還是思鄉「故鄉明月」的人,大家都寄情「祖國強盛,故鄉繁榮,親親歡樂」的共同願望。
堅守崗位,月下最美風景
9月24日中午1時剛過,張寶德便接到了母親的視頻通話。此時,不滿兩歲的兒子剛剛午睡醒來,正有些鬧騰,他的引逗顯然起不了太大作用,於是把手機交給正在炒菜的媳婦保小琴。
加油員夫婦正在和孩子視頻對話。姚斌/攝
張寶德夫妻倆這次通話只持續了短短1分多鐘,和往日一樣,在媳婦搞定兒子的哭鬧後,一家人又回到了其樂融融的狀態!
28歲的張寶德是中石油青海黃南銷售分公司澤庫加油站站長,小兩口從樂都來澤庫工作已經兩年多了,保小琴是一名普通的加油員,還兼顧著「大廚」的重任。今天是中秋節,為保證加油站7名職工節慶的「舌尖味道」,她正忙得不亦樂乎!
加油站職工宿舍的條桌上擺滿了月餅、水果和飲料,辣椒炒肉和西紅柿炒蛋的香味飄滿了不足12平方米的房間,除了值守崗位的兩名職工外,大家坐在一起,手捧飲料,互道節日祝福!
因為是法定節假日,今天加油的車輛明顯少了很多,所以大家吃飯的節奏也比往日舒緩了許多。一群年輕人坐在一起,相互調侃著是否「想家了」這個話題,互相說著俏皮話,這個說那個悄悄給家裡發了視頻,那個說這個偷偷給家裡打了電話……他們當中,最長的已經有4個月沒有回家了,一年中,他們回家的時間最多也只有二十天左右。
漸漸濃密的雲層一點點遮住了透進房屋的光線,穆索南才旦開始擔心今晚會看不到月亮。那一刻,站上的這群年輕人都靜默下來,仿佛只有透過月光,才能看到故鄉,才能看到親人!
稍許,來自海西諾木洪的徐海榮站起身,拿來家鄉紅紅的枸杞,給每個人倒上一杯濃濃的枸杞茶,思鄉的味道於是瀰漫開來,飄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遙寄相思,無悔他鄉支教
同樣在這天一大早,宋祝建的手機就響個不停。他看著遠在1000多公裡外的父母、妹妹從微信上傳過來的祝福,小夥子鼻頭有些發酸……
「這可是第一次出遠門啊!」正如電話那頭母親所擔憂的那樣,從小到大,這是宋祝建第一次沒在家裡過中秋團圓節。
今年24歲的宋祝建是江蘇淮安人。本來在學校讀研的他,在九月初,以一名支教老師的身份來到了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貴德中學。作為學校的「新面孔」,在過去的這二十多天,他一直在努力適應這裡的氣候、學校的環境和學生的狀態。「比我想像中好。」宋祝建扶了扶眼鏡,笑得很靦腆。在此之前,他對於青海的印象還僅僅停留在地圖上。「我自己就是學地理專業的,對於青藏高原、青海湖之前都有所了解,但是只是『紙上談兵』,從來沒來過這裡。」
可即便如此,這個清秀的宋祝建還是選擇了到青海支教。
「耳濡目染吧!」宋祝建說,學校有不少學長學姐之前都來青海支教過,雖然只有半年時間,但這個地方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學校的老師也鼓勵他們能夠到西部地區支教。就這樣,幾乎是沒有花太多的時間考慮,宋祝建就把心中的嚮往變成了現實,和30多名同學一起,踏上了青海這片熱土,在青海湖畔開始了他的支教生涯。
早上8點前到教研室,上午幫忙處理辦公室的事務,進行備課,下午走進課堂,為高二年級4個班的學生上地理課,日子一天天有了變化。
「小宋,您感冒啦?走,咱們去醫務室看看!」
「老師,您平時都幹些什麼呀,還習慣嗎?」
漸漸地,學校的老師們都熟悉起來,班上的學生也對這個新來的老師關愛有加。原本想借著支教的機會盡些自己綿薄之力的宋祝建,沒想到在離家千裡之外的地方,感受到了溫暖。
中秋節,學校放假,沒了學生的校園一下子安靜下來。正午時分,宋祝建和一同分到貴德縣支教的老鄉約好一起吃飯。
「這麼看,也算是小團圓了!晚上吃月餅,看月亮,跟家裡人視頻聊天。對了,明天還有課,晚上還得提前準備準備。」宋祝建說完笑了起來。
同守一輪明月,卻只能遙寄相思。對於這個年輕人來說,這個中秋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但就像他說得那樣,來青支教,無怨無悔。
關愛老人,只為心手相牽
農曆八月十五,雖然天氣有些陰沉,但海東市平安區福利院的老人們格外精神,他們吃過午飯,換上新衣服,走出宿舍來到院子裡,不時往大門口張望著。 「今天樂都路社區的黨員們要來看望我們,聽說還會給我們表演精彩的節目。」「是啊,他們每逢過節都會過來,都給我們留下了個念想。」老人們互相討論著。
福利院老人開心地吃著月餅。
社區黨員為福利院老人發放生活用品。羅珺/攝
不一會兒,一輛輛小汽車緩緩駛進福利院,老人們十分熟絡地打著招呼。「哎呀,今天你們也來了,我這身衣服還是你們上次送給我的,我都沒捨得穿呢。」今年已經80歲的李得月如同見到了親人,特別激動。
社區黨總支部書記張珍說:「今天是中秋佳節,正是闔家團圓的日子,我們想到福利院裡都是孤寡老人,他們沒有兒女,沒有親人,所以組織樂都路社區並聯合海東市檢察院、平安小學在職黨員開展了『慶中秋迎國慶送溫暖,關愛老人手拉手心暖心』走進福利院主題慰問活動,為老人們送去節日的問候,讓老人們感受到社會的關愛和溫暖。」
「爺爺奶奶,這是一些生活用品,裡面有毛巾、牙膏牙刷和衛生紙,你們平常都能用,等用完了我們再送過來。」檢察院的工作人員們將一袋袋包裝好的東西遞到老人手裡。一旁的志願者正在給兩位老人理髮,來自平安鎮衛生院的醫務工作者也為老人做著詳細的身體檢查,並囑咐他們好好保重身體。
70歲的賀吉傑沒有孩子,用他的話說,「福利院是個比家還溫暖的地方,不僅能吃上飯、睡好覺,還過上了中秋節,今天是個團圓的日子,能有人來看我們,也算是團圓了。」「吃月餅咯!」福利院的廚師將剛剛出籠的大月餅擺在桌子上,仔細地切成小塊, 「身體健康,節日快樂!」說著祝福的話,大家把月餅分給每一位老人。
「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節倍思親。我們舞蹈隊的朋友們帶著深情厚誼,在中秋時分來到這裡,為福利院的老人們慰問演出……」伴隨著歡快的樂曲,節目正式開始,老人們吃著月餅,看著表演,心中感到無限溫暖。
共享團圓,盼強盛求繁榮
金秋時節,碩果纍纍。秋天是一個豐收美好的季節。
70歲的馬玉蓮家住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察汗烏蘇鎮下灘村,在她的記憶中,兒時的中秋節是她最快樂的記憶:「那時雖然條件不好,但中秋節前,生產隊裡會提前給各家發點當年新磨的白面,供大家做手工月餅。能吃到熱騰騰的大月餅是很多孩子的奢望。」
「好好愛家」超市在節日的氛圍裡生意紅紅火火。程宦寧/攝
那時候馬玉蓮家裡很窮,但長輩還是希望讓孩子們感受到節日的快樂,提前會自己動手改制一些衣服,洗乾淨後,在中秋節給孩子們穿「。那時候家裡孩子多,條件不好,我又是最小的,所以我穿的衣服很多都是姐姐剩下的衣服。現在想想,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父母們為了能讓孩子感受到過節的氣氛,其實付出了很多。」她說。
如今,馬玉蓮已是兒孫滿堂。她說:「現在日子好了,中秋節吃的東西平時也能吃得到,現在更開心的就是可以在這個豐收季節裡和兒女子孫們一起吃個團圓飯。」
馬玉蓮的子女平時都在外地打工,很少能回家,也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和兒女們一起吃個團圓飯,所以中秋節對老人來說就意味著團圓。
在德令哈的「好好愛家」超市,陪著孩子買月餅的周傳英爺爺說,小時候在農村,家家戶戶中秋節都有「獻月亮」的講究。在獻桌上都會擺滿各種各樣的貢品等待著月亮前來享用,但是往往還沒有等到月亮來「享用」,桌子上的貢品就被調皮的孩子們給「偷走了」。
周傳英說:「那時候流行『偷月餅』,農村家家戶戶的院牆沒有那麼高,孩子們三五成群互相幫忙,翻牆上房,東跳西躥,稍花工夫就能悄悄溜進旁邊人家的院子裡。獻桌上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偷偷拿走,又循著進來時的路,悄聲翻牆出去,幾個人在院牆外歡歡喜喜的分食著『偷月餅』的戰利品,然後又開始尋覓下一戶人家。而『被偷』了月餅的人家,則也是歡歡喜喜。看著獻桌上的貢品變少了,人們會美好的當做這是被月亮『吃』過了,是自己家的貢品得到了月亮的享用,是一種來自月亮的美好祝願。」
如今,隨著人民的富裕,慶祝中秋節文化的氛圍愈濃,歡樂中期盼祖國更加繁榮昌盛、人民美滿幸福。(羅珺執筆 姚斌 鹹文靜 程宦寧 劉珍參與)
9月21日至24日,西寧市群藝館、西寧山陝會館聯合青海省山西商會、城中區飲馬街辦事處 共同舉辦了以「我們的節日」 中秋節主題系列活動。活動包括西寧市民傳統手工月餅及現代月餅工藝展示活動和山西花饃展、 山西民間剪紙展示、山西民俗布藝展示等。 李欣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