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於尋找外星人的問題上,有一個言論非常著名,那就是費米悖論。費米悖論本質上說並非是一個典型的悖論,但是依然足夠引發人們的深思:如果外星人真的存在,他們到底在哪呢?
銀河系有數千億顆恆星,而宇宙中有數萬億個星系,恆星的數量比恆河之沙還要多。人類目前已經發現4000多顆系外行星,相信還有大量的行星沒有被發現,可以想像行星在宇宙中也是非常普遍的。即便如此,我們仍然沒有發現外星人,這是為什麼呢?
費米本人也想像不到自己隨口這麼一問,竟然成為了科學史上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並且在到現在的幾十年時間裡,好幾代科學家都為此頭疼不已,想要解答這個問題。它們是有意不和我們聯繫還是能力有限?它們到底是否知道我們的存在呢?
2018年,俄羅斯國立電子科技大學(MIET)的理論物理學家亞歷山大·別列津在自己的論文中,提出了費米悖論可能的答案。他相信,費米悖論有一個「平凡解」,也就是說,這個解基於一些 「不需要任何爭議的假設」,只不過,這個答案可能讓人類&34;。
他將自己這個答案歸結為四個單詞:「First in, last out」,姿勢分子把它意譯過來,大概就是:「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實際上,他的這篇論文分為了兩部分。在第二部分,他討論了這個先手與後手的問題,在第一部分,他首先討論了生命的形式。
別列津認為:過往的科學家對於外星人的形式有著非常狹隘的理解,這是導致我們沒有發現外星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便有科學家已經提出了矽基生命、氨基生命等超出人類理解的生命形式,但別列津的想法更加大膽,他甚至參考了一些科幻小說的想像。「它們可能是像我們一樣的有機體,也可能是反抗其創造者的叛逆人工智慧,或者像斯坦尼斯拉夫·萊姆在《索拉裡斯星》中描述的那種分散形式的星球尺寸的智能生物體。」
不過,這個想法雖然有點意思,但從本質上來講,它並不是費米悖論的答案。這是因為,即使生命的形式之複雜和繁多可能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像,可以大大增加我們尋找到外星人的可能性,但我們實際上仍然一無所獲。這看起來似乎讓費米悖論更加尷尬了,別列津是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簡單來說,那就是人類的觀測能力還非常有限,他稱之為「參數A" 。不管我們通過向太空中發射以及收集電波信號,還是通過星際旅行來實地考察,抑或是什麼其他手段,只要這些手段沒法尋找到這些生命,就意味著這些生命沒有達到參數A。他指出:也許宇宙中有很多沒有達到參數A的生命,但是對於我們解決費米悖論來說沒有意義。
但是,當宇宙中有生命達到參數A,那就有問題了:兩個相互聯繫的宇宙文明會如何對待彼此呢?為此,他才提出了「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的悲觀言論。
他認為,更先進的文明也未必就有意要去傷害落後的文明,更不用提主動去嘗試滅絕後者,但這樣的事還是難免會發生。他做了一個比喻:「他們可能根本就注意不到,這就好像一個建築團隊在修建房屋的時候也會毀掉這裡的蟻穴一樣,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想去保護這些蟻穴。」
如此說來,情況似乎的確有點悲觀,因為我們很可能就是宇宙中的「螞蟻」。或許我們沒有遇到其他生命,只是因為他們還沒有來太陽系「建造他們的大樓」。一旦他們的觸手伸到太陽系,地球可能就像蟻穴一樣被催貨。
不過,我們大可不必這麼悲觀和恐懼。誰知道呢,沒準我們才是那個相對更高級的文明。別列津本人也認為,我們自己有可能就是科幻電影裡或者我們一直擔心的那種毀滅其他星球的文明。「如果上面這種猜想是正確的,那麼這對於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呢?」別列津在自己的文章中進一步引發讀者的思考。
這種對於其他星球或者文明的毀滅,也許不是刻意的,只是一個高級文明走得太遠,超出了自己的控制。他指出:這樣的例子並非僅僅存在於設想中,人類經濟學上的自由市場就是一個證據。有的時候,人類的經濟就會脫離人類的控制,造成破壞。另外一個例子,就是人工智慧。
他甚至設想未來人工智慧或許不僅僅會消滅人類,而且會改造整個太陽系乃至銀河系,把每一顆恆星和它控制的系統都變成一部「超級計算機」,供這些反叛的人工智慧來享用。
別列津還大膽猜想:也許我們自己就是這樣的生物。在某次我們如今已經完全無法考證的競爭中,我們的祖先取得了勝利,擺脫了創造者的控制,成為了獨立的文明。又或者我們正在陷入這樣的競爭,而競爭者就是人工智慧。
在最後,別列津本人也承認,他希望自己的猜想是錯誤的。有人認為,他的文章更多的是告訴我們為何始終沒有找到同伴,只能在宇宙中獨來獨往。也許雖然不願意承認,但我們真的只是宇宙中獨一無二的存在。
當然,這也只是他的一家之言。實際上,還有很多科學家對於人類何時能夠找到外星人,還是抱有樂觀看法的。畢竟,宇宙這麼大,太陽系如此渺小,即使概率再小,在宇宙宏大的基數之下也會得到非常可觀的結果。
不過,一切都要看人類能夠看到多遠的宇宙,這就取決於人類科技能夠發展到什麼程度了。就像螞蟻無法理解什麼是人工智慧一樣,也許當人類科技足夠發達時,就會意識到更加高級的生命形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