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花的品種極多,單是野生種便有900餘種,其天然分布範圍極廣,尤以亞太地區較為多見,歐洲和北美洲相對較少,非洲和南美洲則是極為罕見。我國華南和川蜀、西藏等地,便有400餘種杜鵑花,是全球擁有天然杜鵑花品種最多的國家,但就種類的「分布密度」而言,卻是以赤道之南的紐幾內亞島居冠,該島蘊涵有近300種的杜鵑族群,中國雲南則以260種左右居於分布密度第二的位置。
中國大陸的西南地區或靠近喜馬拉雅山的不丹、錫金一帶,最有可能是杜鵑花的源生地,因為上述地區常被發現到高大的喬木型杜鵑,而其他於全球各地生長的杜鵑,有可能是該等原生物種經過數千萬年以上的散播後,遂演化為低矮狀的灌木自19世紀中期起,歐美國家屢有學者從中國大陸購取或盜採杜鵑種源,使得杜鵑花在歐美地區日漸普及,未久之後杜鵑已是彼等權貴、庶民所共同鍾愛的大眾化花卉。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內,即存放有一截在20世紀初,盜伐自我國雲南高黎貢山的一株已經長為喬木大樹的高齡杜鵑標本。
近70%的天然杜鵑種類生長於海拔1500-3600米處,而杜鵑花所能適應的氣候區可涵蓋熱帶、亞熱帶、溫帶甚至寒帶和高山地帶的廣衰區域,尤適合栽植於溼冷的溫帶區域,可見其生命力之強韌。
杜鵑花朵自長出花苞至凋零落地約25~30天的光景,視其種類和栽植於平地或山地而有不同的花期,像高山杜鵑便會較平地杜鵑晚約2-3個月開花,而且若干長於高地的杜鵑花,花期則會更為縮短。以臺灣為例,每年3-4月是各種杜鵑花盛開的時期,並因在早春時段便可迎臨它的芳蹤,所以杜鵑花又有「報春花」之別稱。其他的別稱尚有踟躅、山石榴、唐杜鵑、滿山紅、映山紅、清明花等,實在不勝枚舉。惟其中的「滿山紅」、「映山紅」只宜作為紅色杜鵑花的別稱,而不適合用於白色杜鵑花,故即使只是別稱亦宜循名責實般的慎予使用;至於「報春花」、「清明花」的別名,乃強調它是在初春之際所開者,同可套用於形容別的花朵,如水仙花便亦有報春花之別名,而且在杜鵑花目之下,還另有報春花科花卉,宜予認清方不致於混淆。
一、形態特徵
杜鵑為常綠植株,大部分為40-50釐米高的灌木或1-2米高的小喬木。少數生長於高山空曠地區的種類,為防止強風吹襲,乃有僅約10釐米高而幾乎是匍匐於巖層石塊上的紫背杜鵑(葉片背面紫紅色或淡綠色);亦有株體高達20餘米、枝椏可結出萬枚繁花的大樹杜鵑。
杜鵑的株幹和枝椏皆頗平滑,具有多數分枝且又會再分出細長的枝條。葉片多為全緣,常會於枝條的端未處從生著3-7枚葉子,枝條上亦有互生之葉片,但因間隔小故已接近為對生,無託葉、近似革質並具明顯的葉柄,葉片正面甚少或近乎無茸毛,背面則屢密被著倒伏性茸毛,尤以葉脈處為然;葉形有卵形、倒卵形、橢圓形或披針形等多種,葉基部呈鈍尖形,先端銳尖並有一尖突,通常是長、寬各為3-5釐米和2~3釐米。但是不少種類的杜鵑,葉片互有極大的差異,葉片小者似成年人的指甲,大者可達70餘釐米長、20餘釐米寬。通常,就同一株杜鵑而言,春葉較短小,夏葉則是稍為變長又變寬,皆因夏日時經由良好的光合作用,養分充足所致。
美麗優雅的花朵,是整株杜鵑最受矚目的部位,以2~6朵的花卉簇生於枝端處,組成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花兩性,花冠為漏鬥形或闊鐘形,大都長成5瓣,多半是於春葉開始生長的同一時間開出花朵。因為花朵是綻開於枝椏尖頂,所以在花卉盛開期間,媽婷怒放的花兒還常會遮住葉片而顯得更加亮眼,正因如此杜鵑花乃可成為眾所雅愛的觀花植物。植於平地的杜鵑花,花期在初春至伸春。
花梗長初春至仲春。花梗長1.0-1.5釐米,呈卵圓狀並密被褐色硬毛的花萼長0.2~0.4釐米,先端有短5裂;花朵綻放時花徑約為3.5~5.0釐米,花瓣有各種深淺不一的紅色系列和白、黃顏色或白底紅邊的形態,但在瓣內上方的淡色處皆有朱紅色澤。雄蕊5~10枚,伸延至花冠外。雌蕊的花柱無茸毛,密被硬毛的子房呈卵圓形,受精後於7~9月結成的蹦果(少數為核果或漿果)亦是卵圓形。
杜鵑花類植物,還有一個多數人不知道的特點,就是它的全株各部位皆具毒性,尤以花和葉的毒性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