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WWDC上,蘋果方面公布了全新的iPhone系列產品新版作業系統iOS 14,並加入了應用庫、畫中畫,以及桌面小組件三大新功能。其中蘋果版的「小程序」的加入,也更是讓外界認為,iOS與Android的互相學習借鑑已經是日益增多。
不過在首個公開測試版本中,有已經搶先體驗的用戶發現,iOS 14在隱私管理上還有一個官方在WWDC上沒有多談的新特性——隱私提醒功能。例如當應用讀取剪貼板中的數據時,該功能就會在應用頂部顯示類似「XXX Pasted From XXX」的橫幅提示。
儘管蘋果在iOS 14上新增的這項功能,僅僅只能起到提示的作用,並沒有增加隱私開關,也不能禁止應用讀取剪切板,因此用戶除了卸載應用之外,就只能看著打開某些應用就被高頻次讀取剪切板。而在這其中,在海外市場市佔率頗大的TikTok也受到了眾多網友的吐槽,有網友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在TikTok的評論區中輸入文字的時候,會一直不停彈出讀取剪貼板的通知。
顯而易見,如此高頻率讀取剪貼板內容,很容易給人一種TikTok在監控自己聊天內容的感覺。在如今APP對於系統權限的索取已經成為了越來越敏感的話題情況下,超範圍索要權限的APP儼然已經是人人喊打的局面,因此TikTok的這番做法也觸動了海外網友關於個人隱私的敏感神經。
對此TikTok方面表示,「訪問剪貼板內容通知對於TikTok來說,這是由一項旨在識別重複垃圾郵件行為的功能。我們已經向App Store提交了該應用的更新版本,刪除了反垃圾郵件功能,以消除任何潛在的誤解。TikTok致力於保護用戶隱私,並對我們的應用程式如何運作保持透明。」
對於TikTok方面給出的Anti-spam(反垃圾信息),就是其反垃圾策略是在打開應用後,剪貼板內依然有內容的帳號會有一定概率是發布垃圾內容的機器人。這種邏輯確實很符合目前機器人水軍大量通過腳本來實現複製粘貼批量輸出垃圾內容的現狀,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策略過於「一刀切」,並且很容易傷及無辜。
儘管剪貼板相比於智慧型手機上的其他功能來說顯得很不起眼,但這一功能其實是個很重要的信息中轉站,是用來臨時存放交換信息的臨時存儲區域,能夠通過其在各個「孤島」間架起的「橋梁」,使得在各應用程式之間傳遞和共享信息成為可能。
換個角度來看,應用讀取用戶的剪貼板是為了什麼呢?以國內市場為例,如今剪貼板在手機中應用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淘口令和抖音口令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微信方面禁止了淘寶與抖音的分享功能,導致二者只能通過解析剪貼板複製的自家數據格式來跳轉到對應商品或者視頻,這也是淘寶/抖音方便用戶的曲線措施。
當然,除了淘口令等富有地域特色的功能需要之外,就像此前某些APP索要通訊錄、簡訊,以及相機等權限一樣,也不能排除某些APP是有著自己的小九九的。比如說用剪貼板的信息補完用戶畫像或提取關鍵詞,用以向用戶推送廣告。
且不提很多用戶經常使用剪貼板複製類似電話號碼、帳號密碼,及銀行卡號等等重要且敏感的內容,就單說使用複製粘貼來分享有趣的新聞、被種草的商品,以及搞笑的圖片,在如今大數據應用極為普遍的今天,所謂廣告的精準投放比拼的就是用戶畫像的精準度,凡是能夠提升用戶畫像精度的信息,對於廠商來說顯然都是如饑似渴的需求。
事實上除了主動嗅探之外,很多時候APP針對剪貼板上的內容,是本著送上門的信息不拿白不拿的心態。由於剪貼板存儲內容的回收機制,正常情況下用戶要複製粘貼的內容是為了將信息提供給某個特定的APP,但在複製粘貼發生之後,被複製的內容依然會存在於剪貼板中沒有被刪除,因此當打開另外一款應用時,這款應用依然能夠獲取到剪貼板上的內容。外界有觀點推測,這或許就是所謂從來沒有在微信上討論過XXX,但是朋友圈卻出現了XXX相關廣告的一種可能性。
歸根結底,即便APP沒有存著獲取用戶信息的心思,但高頻率的讀取剪貼板內容也難免會有「瓜田李下」的嫌疑。畢竟不論有沒有做剪貼板數據的收集或者分析,這種行為都會讓用戶恐慌,而TikTok近期在海外市場遭遇的輿論反彈,其實就很能說明問題。
從Android Q限制了所有第三方應用訪問剪貼板的權限,到如今iOS 14在屏幕上提醒用戶的做法來看,無論是谷歌還是蘋果顯然都不認為隨意讀取剪貼板是合理的行為。畢竟作為有著鮮明工具屬性的剪貼板功能,原本並不應該承擔這麼複雜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