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作者:冷眼
對於地球來說,氣候變化影響可以說是不分區域的,就算是你在最高處的大氣層,還是在地球最深的海溝之中,都將可能波及到。所以說如今人類也是比較重視未來氣候的一個發展,不過「重視」很多都是建立在「嘴上」。
從實際的氣溫測量數據顯示,我們地球不僅沒有下降或者穩定,反而出現了上升的情況,所以這對人類來說是一個壞消息,因為隨著生態系統的變化,我們將可能受到氣候變化帶來的「連鎖效應」更加強,其中高溫,乾旱,強風暴等在世界各地分布不均勻將越來越明顯。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風暴的發展問題。
當然風暴也算是氣候變化影響之下的一個方面,對於西北太平洋以及南海地區來說,如今依然是表現很穩定,從衛星雲圖我們也可以看到,最多就一些小的熱帶擾動在發展之中。可能大家也看不到可能有颱風出現。
但是根據超級計算機模擬數據顯示,在5月的時候,位於菲律賓附近地區可能會出現一個「颱風胚胎」,在5月2日的時候可能醞釀出一個996hpa氣壓值,過後將會持續增強。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超級計算機模擬的數據之中,我們可以看到第1個可能出現的胚胎在增強的時候,在5月3日的時候還可能出現一個。
什麼情況?這是要出現2020年第1個「雙颱風」嗎?到5月4日的時候,會增強到998hpa氣壓值,依照氣壓值來說,這確實也有概率成為一個颱風,所以五一可能出現「雙颱風」的概率還是有,當然這僅限於GFS的一個模擬。
歐洲數值中心(EC)最初模擬也是有颱風胚胎出現的跡象,不過如今已經在「弱化」了,所以EC模擬出現颱風的可能性降低了,這就是EC和GFS的一個「爭議性」的地方。那我們就根據GFS的一個模擬來看看,這說的「雙颱風」胚胎是如何進行發展的,在最近的GFS模擬之中,不僅沒有降低,反而可能變得更強了,同時路徑上也出現了轉變。
先來看看第一個模擬出來的數據,根據第1個熱帶擾動增強之後,預估它將在菲律賓沿海附近進行盤旋,一直持續到5月10日的時候,可能達到了一個巔峰,巔峰氣壓值已經模擬到了932hpa,依照氣壓值來說,這很明顯有概率是達到16級超強颱風的級別,過後具體往什麼地方靠近,暫時模擬也就持續到這個時間,而第二個模擬出來的颱風胚胎相對較弱一點,巔峰暫時模擬數據為961hpa,所以不大。
就看第1個發展起來的強度有多高。這就是GFS模擬的一個數據,整體上來說,如果出現颱風,從現有的影響情況來看,對菲律賓影響的可能性還是較大,因為一直在沿海附近盤旋。
而第二個可能出現相互「互斥」的情況,還是那句話,這是模擬颱風的數據,可能在後期出現變動,這只能算是有這個跡象而已,並且EC暫時不看好該颱風胚胎的發展,如今離5月還有幾天,所以存在變化的空間,但是從西北太平洋地區的一個海洋溫度變化來看,確實颱風出現的可能性還是有,越偏西,颱風發展的可能性就越高,這就是基本的情況。
整體上來說,2020年西北太平洋以及南海地區相對較為穩定,但是隨著氣溫的上升,太陽的照射面不斷的擴大,海洋溫度也會緩慢的上升起來,那麼形成颱風的有利條件會越來越好,但是相對於往常的颱風活躍季來說,是以6到10月為主,如今就算是有颱風,出現的強颱風整體上而言,也很少,所以以觀察為主。
同時最後值得提醒下,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指出,今年我國登陸颱風偏多偏強,所以颱風的問題一定要提前注意下,颱風偏多偏強也就是影響可能較大,我們後面也會持續跟進颱風的模擬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