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萬光年外,一顆地球大小的行星孤獨流浪,卻在這露出馬腳

2020-11-04 姿勢分子knowledge

在宇宙中,並非所有的行星都像地球這麼幸運,能夠繞著自己的宿主恆星公轉,獲得光芒和熱量。科學家的研究表明,宇宙中還有許多的流浪行星,它們沒有任何同伴,孤獨地在星際空間穿梭。

孤獨的流浪者

有些科學家認為,僅僅在銀河系內,就有數十億顆流浪行星。但是對於我們來說,想要發現這些行星實在是太難了。在夜空中,金星、木星、火星這些行星是最明亮的幾個天體,這是因為它們反射了大量的太陽光。而流浪行星不同,它們距離我們比八大行星遠得多,而且也沒有宿主恆星照射,所以直接觀測到它們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在人類已經發現了四千多顆系外行星中,只有那麼幾顆是流浪行星,而且其中還有一些只是疑似,並未而且很難被確認身份。

即便如此,科學家還是根據已有的知識提出了一些推斷,他們認為:我們能觀測到的大部分流浪行星都非常巨大,質量在木星2-40倍之間。不過,就在最近,科學家們還真的發現了一顆小型的流浪行星,它的質量大約和地球一樣,憑藉自己單薄的身軀,流浪在銀河系的中心地帶。

根據10月29日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的論文,這很可能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小的流浪行星。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將可以證明一些在很長時間內都懸而未決的理論。

論文的主要作者是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博士後Przemek Mroz介紹說:「探測到這樣的低質量天體概率非常低,所以要麼是我們足夠幸運,要麼是這些天體在銀河系中非常普遍,甚至可能像恆星一樣隨處可見。」

愛因斯坦的凸透鏡

那麼,連數倍於木星質量的巨大流浪行星都難以觀測,為何這一次他們能發現這麼小的呢?

實際上,科學家們並不是直接觀測到它的,而是間接發現的。他們利用的方法,正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給我們的啟示:引力透鏡法

我們上中學的時候就知道,光沿直線傳播。但是在天體尺度的引力作用下,空間會發生扭曲,光雖然在自己經過的空間內沒有轉彎,但是路徑卻隨著空間一起發生了扭曲。因此,如果一個天體運行到某個很亮的大天體和地球之間時,背景天體四周的光會在前景天體的引力扭曲下稍微向地球聚攏,形成凸透鏡的效果,並且像凸透鏡一樣能使背景天體視覺亮度提升,因此這個方法被稱為引力透鏡法。

通常來說,我們會利用星系尺度的強大引力觀測背景星系,這種情況下光線的扭曲比較明顯。不過如果儀器足夠精密,那麼也可以用來觀測行星所產生的引力透鏡效應,此前科學家已經在擁有宿主恆星的系外行星上取得過一些發現。對於流浪行星來說,雖然它沒有宿主恆星的光線可以扭曲,但它在途徑其他明亮天體的時候,同樣可以產生引力透鏡效應,這就是這次能夠發現它的重要原因。

難度仍然存在

即便如此,流浪行星的尺寸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科學家的觀測難度。前景天體越小,導致背景天體光線扭曲的程度也就越小,給我們留下的觀測時間也就越短。研究人員介紹,如果流浪行星有幾倍的木星質量,那麼它產生的引力透鏡效應將可以在幾天之內都被我們觀測到;但是對於地球質量的行星來說,它只能讓背景天體的亮度在幾個小時甚至更短的時間內增加,然後就會完全恢復。因此,科學家們專稱這些為微引力透鏡現象

Mroz指出:「觀測到微引力透鏡的機率微乎其微,如果我們只盯著一個源天體,恐怕要至少等到100萬年才能看到它出現微引力透鏡現象。」

最小的流浪行星

因此,他們並沒有做這種幾乎可以說徒勞無功的守株待兔行為,而是擴大搜索範圍,對數億顆恆星同時進行觀測,這就可以大大提升觀測到的概率。幸運的是,波蘭華沙大學等機構正在進行這樣的項目,那就是光學引力透鏡實驗。從1992年至今,他們已經至少發現了17顆系外行星。

利用這個項目,Mroz和他的團隊對銀河系中心進行了觀測,尋找微引力透鏡現象的蛛絲馬跡。

終於,在2016年6月,他們捕捉到了迄今為止時間最短的微引力透鏡事件,它僅僅持續了42分鐘。他們馬上意識到,在距離我們27000光年、也就是銀河系中心處,發生了不同尋常的事情!

據推測,這個天體的質量大約在0.5-1個地球質量之間,這意味著它是一顆行星,並且極有可能是巖石行星。它的質量難以確定,是因為它和源天體之間的距離目前還無法測量。但不論是理論質量的上限還是下限,都 足以讓它當之無愧地成為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小流浪行星。Mroz自豪地說:這將是人類的行星形成理論上一個「重要的裡程碑」。

研究表明,前景天體周圍至少8個天文單位(12億公裡)的範圍內,沒有任何恆星與它有引力作用。據推測,它很可能曾經在一顆恆星周圍公轉,但是由於不小心運行到了一顆巨行星的旁邊,被甩出了自己所在的系統,成為了孤獨的行者。

小行星,大秘密

這顆行星的出現,也驗證了此前的一些理論。Mroz介紹說:「行星形成理論有過預測,認為大部分流浪行星應該是和地球質量相同或者更小,但這是我們第一次真的發現這樣的天體。愛因斯坦的理論讓我們能夠檢測到遊蕩於銀河系中的這麼一小塊『石頭』,真的是很不可思議。」

而本次研究的參與者之一、華沙大學的Radek Poleski則信心十足地說:像這樣的巖石行星,很有可能即將被大量發現。憑藉著擁有近30年歷史的光學引力透鏡實驗,以及未來將要發射的NASA南希·羅曼太空望遠鏡,人類的觀測能力將會進一步提升,發現更多更小更暗的天體,解開更多宇宙的秘密。

這些行星,它們在流浪,但是不再孤獨。

相關焦點

  • 距離地球95光年 有一顆 「最孤獨」的行星
    距離地球95光年 有一顆 「最孤獨」的行星[圖]  目前,研究人員發現一顆「最孤獨的行星」,它是一顆年輕行星,流浪在太空之中,它被命名為2MASS J11191137,大約已有1000萬年歷史,但在星系時間標度裡僅是「嬰兒行星」。
  • 一顆地球大小的行星正在銀河系中自由流浪
    科學家們懷疑銀河系中可能存在數十億顆自由漂浮或自由的行星,但到目前為止,在太陽系外發現的4000個左右的星球中,只有少數候選行星出現。大多數這些潛在的流浪行星看起來都很巨大,任何地方的質量都是木星的2到40倍(一個木星大約相當於300個地球)。
  • 科學家最新觀測發現一顆地球體積大小的流浪行星正在穿越銀河系
    一顆體積較小、脫離任何恆星束縛的行星,穿過星際空間會發生什麼?當一顆行星 「四處漂流」會發生什麼?目前,科學家最新觀測發現一顆地球體積大小的流浪行星正在穿越銀河系,此前從未觀測到該現象。科學家猜測銀河系存在數十億顆自由漂浮的流浪行星,但到目前為止,在太陽系以外發現的 4000 顆行星中,僅有少數是銀河系流浪行星,大多數流浪行星體積非常龐大,其質量是木星的 2-40 倍(一顆木星相當於 300 顆地球)。目前,天文學家發現一顆與眾不同的神秘星球:體積較小、自由漂浮的行星,其質量與地球相近,在銀河系內部自由漂浮。
  • 天文學家首次在銀河系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目前,科學家最新觀測發現一顆地球體積大小的流浪行星正在穿越銀河系,此前從未觀測到該現象。科學家猜測銀河系存在數十億顆自由漂浮的流浪行星,但到目前為止,在太陽系以外發現的4000顆行星中,僅有少數是銀河系流浪行星,大多數流浪行星體積非常龐大,其質量是木星的2-40倍(一顆木星相當於300顆地球)。目前,天文學家發現一顆與眾不同的神秘星球:體積較小、自由漂浮的行星,其質量與地球相近,在銀河系內部自由漂浮。
  • 300光年外發現了一顆地球大小的行星
    Credit: NASA/Ames Research Center/Daniel Rutter一個橫跨大西洋兩岸的科學家團隊,重新分析了NASA克卜勒望遠鏡收集到的數據,在其中發現了一顆地球大小的科學家們發現的這顆系外行星,名為Kepler-1649c,來自克卜勒望遠鏡的觀測數據,距離地球大約300光年。在克卜勒望遠鏡發現的所有系外行星中,從大小和表面溫度來說,系外行星Kepler-1649c和地球最為相似。
  • 300光年外發現了一顆地球大小的行星
    Credit: NASA/Ames Research Center/Daniel Rutter一個橫跨大西洋兩岸的科學家團隊,重新分析了NASA克卜勒望遠鏡收集到的數據,在其中發現了一顆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
  • 科學家稱:首次在銀河系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一顆體積較小、脫離任何恆星束縛的行星,穿過星際空間會發生什麼?當一顆行星「四處漂流」會發生什麼?目前,科學家最新觀測發現一顆地球體積大小的流浪行星正在穿越銀河系,此前從未觀測到該現象。  科學家猜測銀河系存在數十億顆自由漂浮的流浪行星,但到目前為止,在太陽系以外發現的4000顆行星中,僅有少數是銀河系流浪行星,大多數流浪行星體積非常龐大,其質量是木星的2-40倍(一顆木星相當於300顆地球)。目前,天文學家發現一顆與眾不同的神秘星球:體積較小、自由漂浮的行星,其質量與地球相近,在銀河系內部自由漂浮。
  • 發現火星大小流浪行星,上面會有生命嗎?銀河系或有1億億顆流浪行星!
    不過電影也就此戛然而止,留給人們一個美好的遐想空間,經過險些墜入木星的災難後,人類和地球將苦盡甘來,一路順風四馬騰空地奔向一個美好的未來。然而事實真的會是這樣嗎? 最近科學家們在星際空間發現了一顆火星大小的神秘行星,沒有圍繞任何恆星運轉,沒有引力約束,在無盡的黑暗中踽踽獨行,孤獨地徘徊,不知道會去向何方。
  • 科學家稱:首次在銀河系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目前,科學家最新觀測發現一顆地球體積大小的流浪行星正在穿越銀河系,此前從未觀測到該現象。科學家猜測銀河系存在數十億顆自由漂浮的流浪行星,但到目前為止,在太陽系以外發現的 4000 顆行星中,僅有少數是銀河系流浪行星,大多數流浪行星體積非常龐大,其質量是木星的 2-40 倍(一顆木星相當於 300 顆地球)。
  • 可能宜居的地球大小行星,距地球僅100光年
    1月7日,NASA宣布,「行星獵人」苔絲(TESS),發現了一顆名為,To700d的系外行星,不同於以往發現的行星,TOI700d,大小和地球相似,並滿足存在液態水的條件這意味著生命,將可能在這裡孕育而出,該行星圍繞著一顆比太陽小的紅矮星運行,系統內已發現的三顆行星,從內到外分別是TOI700b,地球大小,可能是巖石行星的TOI700c,
  • 可能宜居的地球大小行星,距地球僅100光年
    1月7日,NASA宣布,「行星獵人」苔絲(TESS),發現了一顆名為,To700d的系外行星,不同於以往發現的行星,TOI 700d,大小和地球相似,並滿足存在液態水的條件
  • 100光年外發現首顆流浪行星不繞恆星運轉(圖)
    藝術示意圖:孤獨的流浪行星CFBDSIR2149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設施,該項研究的很多工作都是在這裡完成的    北京時間11月16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天文學家們首次發現一顆不圍繞任何恆星運轉,而是在宇宙中自由飄蕩的「流浪行星」。
  • 候選系外衛星大盤點之「流浪行星」的衛星?
    一顆木星大小的流浪行星假想圖。來源:NASA/JPL-Caltech一個大家更熟悉的例子可能是——流浪地球。是的,在電影《流浪地球》裡,人們通過行星發動機讓地球離開太陽的「束縛」之後,地球就會成為一顆「流浪行星」。
  • 100光年外的流浪星球或是褐矮星
    這個孤獨的流浪天體編號CFBDSIR J214947.2-040308.9,它最早是在2012年被發現的,最初它被歸類為一顆流浪行星,這種行星並不像通常意義上的行星那樣是圍繞一顆恆星運行的,而是圍繞星系的中心運行。然而,最新的研究認為,這顆天體可能並非一顆行星,並且它也比我們此前設想的更加「孤僻」。
  • 現實版流浪地球?科學家發現一顆最小「流浪行星」
    圖片來源:pixabay   「流浪行星」一詞適用於不繞恆星運行的行星。這些行星在銀河系中無人陪伴地孤獨飛行,天文學家最近宣布他們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小的流浪行星候選星,這顆行星可能比地球還小,質量介於我們居住的星球和火星之間。   如果這顆「流浪行星」的身份能夠得到證實,這將標誌著此類天體研究的一個裡程碑,據信「流浪行星」在整個銀河系內外都很常見,但探測起來卻很有挑戰性。
  • 日本科學家歡呼:感謝中國天眼技術支持,地外生命終於露出馬腳
    日本科學家歡呼:感謝中國天眼技術支持,地外生命終於露出馬腳! 天眼是人類用來了解宇宙的重要科技,中國的天眼也是世界上直徑最大,敏感度最高的射電望遠鏡,理論上中國天眼最遠能接受到137億光年外的電磁信號
  • NASA在100光年外發現了一顆可能適宜生命生存的行星
    地球誕生於45億年前,是我們到目前為止唯一的家園。但是浩瀚無邊是否還存在著另外的類地行星?我們能否前往其居住呢?我們都知道,銀河系具有2000億顆恆星,直徑達到了十萬光年。其中不乏很多位於生命生存的宜居帶。這不就在今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就有了新的發現。
  • 科學家發現比鄰星不只一顆行星,還有一顆6倍地球質量的潛在行星
    比鄰星是距離我們太陽系最近的恆星,只有4.22光年,它也是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中人類攜帶地球前往的地方,4.22光年的距離也使得地球航行了2500年才得以到達。那麼比鄰星系是怎樣的情況呢?那裡有行星存在嗎?
  • 神秘流浪行星之謎 流浪行星或可孕育生命
    這意味著很多會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自我坍塌,形成自我漂浮的行星。其中很多會形成所謂的褐矮星。」 褐矮星,有時候也被稱為失敗的恆星,是質量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的天體。    天文學家發現,這些小的塵埃雲通過薔薇行星以8萬千米每小時的速度加速向外移動。這項研究被發表在最新的期刊《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上。
  • 一顆超級地球在120光年外發現
    10月20日,據外媒報導,科學家發現了兩顆圍繞紅矮星運行的系外行星,其中包括一顆距地球僅120光年的「超級地球」。因此,繞其運行的行星上可以存在液態水。2.5倍,而TOI-1266c是地球大小的1.5倍,屬於「超級地球」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