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大殿前有兩個孤零零的漢白玉大石墩,分別放在中心甬道兩旁,有一定的高度,一般人要稍稍踮一下腳才能看到裡頭。石墩中心是個圓坑,套著生鏽的銅套筒。石墩外面沒有說明牌,它是什麼?幹什麼用的?
其實,它本來是很喜慶的東西,過年用的。清宮裡年節氣氛濃厚,要舉辦書福頒賜、寫春聯、坤寧宮吃肉、打鬼、上燈等許多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的活動。其中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至來年二月初三日,宮中要安設天燈和萬壽燈來烘託喜慶熱鬧的節日氛圍。這是沿襲自明代的傳統,這兩座大石墩就是遺留下來的萬壽燈燈座。
乾清宮前豎立的萬壽燈(複製品)
資料上記載,「該石座通高137釐米,六角形,每面寬85釐米,呈須彌式,浮雕仰蓮、覆蓮和獅子紋。座面正中有直徑70釐米、深70釐米的銅套筒(皇極殿前的為鐵質套筒),是供豎立燈杆用的。」燈杆大概有十幾米高,丹陛上豎立的叫「萬壽燈」,丹陛下面兩側豎立的燈叫「天燈」。天燈也有燈座,其的不同之處就是上面雕刻的是小獅子圍著圈跳舞。天燈在過年期間每晚都上燈;萬壽燈則不同,一開始懸掛的是繡金字燈聯,除夕皇帝升保和殿筵宴時,燈聯被取下換上燈籠。此外,乾清宮至乾清門兩側石欄上、東西廊都安上燈。屆時火樹銀花、鞭炮齊鳴,以一派華麗喜慶的景象來慶賀新年。
當我們參觀到太上皇宮的皇極殿時,也能發現熟悉的陳設,因為皇極殿在一定程度上也具備與乾清宮類似的規制。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乾隆諭旨:「寧壽宮(的)皇極殿前照乾清宮殿前安豎天燈兩座、萬壽燈兩座。」乾隆五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皇極殿前天燈、萬壽燈首次豎立,這也是為了迎接來年乾隆的八十大壽。
乾清宮上燈的制度一直持續到清末,而皇極殿的萬壽燈和天燈自道光朝起就不再豎立。1901年,日本人小川一真拍攝的皇極殿和乾清宮照片中,皇極殿前的萬壽燈座上直接安置了一個重簷六角亭,亭身每面都鐫刻了三個篆體「壽」字,沒有燈杆;而乾清宮前燈座上則空無一物。
雖然天燈、萬壽燈的實物早已不存在,但在故宮文物醫院裡還能見到當年一米多高的萬壽燈小模型。燈杆浮雕雲龍紋,外罩金漆。杆頂端有座重簷六面的圓亭子,亭內有人物畫扇屏,風一吹可轉動。亭外下端向八方伸出八個雲龍挑杆,桿頭上面立著栩栩如生的八仙像,下面有勾環,用以掛寶聯或燈籠。模型非常精緻,看著它,我們就可以遙想一下,當年大殿上燈時的盛況。
◎本文原載於《文摘報》(作者司俊峰),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