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聲代》自然得人心。其實對於它並非「選秀節目」這個觀點,我們在去年第一季已經闡明:它的核心既為孩子,其中就包含嚴肅的教育因素,而非傳統的娛樂。我們從不曾將它泛泛看待,且一年過去,我們自然也有新的領悟。
網易雲音樂官方下載地址
(文/沉默電話)如果中國觀眾還被一直鎖定在良莠不齊的成人類歌唱選秀節目上,那麼這盤菜也吃不了多久了。其實回想一下,這類節目最初出現時,我們的心情是怎樣的?而現在又是怎樣的?我想不止是為了滿足好奇心,更大程度上,我們是真心覺得中國的音樂能出現更多的人才。當然,現在也不能說這些節目就怎樣了,只是我們的審美總會到達一個極限,雖不能吃幹抹淨就開始說起這些節目的不好,但事情總要從兩面看起。這時候,我想到另一個詞:希望。最初促使我們跟著音樂舞臺激奮雀躍的,就是這份包裹著信賴、依託的希望。只有當觀眾從節目中能看到希望的光芒,心才會隨之跳動,而不是只為了看熱鬧看笑話。所以,當眼前的東西泛濫了、貶值了,希望變失望,自然就再提不起勁頭,這和節目本身做得好與不好有關、又無關。總之——觀眾需要重新看到帶有「希望」二字的節目,且最好用一個全新的形式來呈現。
於是《中國新聲代》自然得人心。其實對於它並非「選秀節目」這個觀點,我們在去年第一季已經闡明:它的核心既為孩子,其中就包含嚴肅的教育因素,而非傳統的娛樂。我們從不曾將它泛泛看待,且一年過去,我們自然也有新的領悟。80後現在正是掌握年輕家庭的一代,而80後,又恰恰是跟隨流行音樂發展陪伴的一代,於是他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會將自身對文化、藝術理解,以及培育的先行轉移到自己孩子身上。這也是《中國新聲代》能夠做成的契機之一。曾經輝煌的「超女」大概是80後一代最初、也是最後試圖綻放自己光芒的舞臺了。而現在,他們只能、但也心甘情願地把機會留給了自己的孩子。人總是對自己的下一代有更多期許——因為自己曾經錯失的、忽視的,都可以在孩子身上盡最大努力彌補過來。他們願意將孩子和這樣的節目聯繫,也理解《中國新聲代》這樣的節目在客觀商業的同時,能主觀帶給生活的啟示和希望。能看到自己的孩子站上希望的舞臺,這對每一個家長來說,都是對自己人生最幸福的延展和圓滿。
這一季《中國新聲代》還有一個亮點。剛從《我是歌手》中贏得口碑的歌手茜拉,甘為我們的「新聲」孩子們伴唱,還擔任麻辣教師職責。不論觀眾如何看待這件事的起因、契機,也像一百個人會有一百種看法一樣,它實質上的理解可以很簡單,很單純——那就是孩子的世界需要「俯身」,需要有影響力的成人來甘做「綠葉」護航,這是每一個關愛孩子成長的人,都明白的深刻道理。今時不同彼日,當下的兒童教育更注重從內心角度出發,而不是為了物質上的滿足。歷史強加的愛之灌輸方式雖未一去不返,但至少在很多開明家庭中,已經將能量轉化到創新的、個性化的層面。對孩子興趣的認可、成長的關心陪伴,以及全稱參與、精心呵護的誠意,80後家長將自己那一代缺失的,會更投入、補償在自己孩子身上,這是值得讚許的傳遞性進步。所以,茜拉的出現就像是種呼籲,呼籲成人將麻木的觀點融化,多放些善意在關注下一代的方法上。
我們為孩子辦一個節目,不可能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或單純地消磨時間,那豈不是把孩子當成娛樂工具?成人就算甘願娛樂自己,也不會用自己的孩子當籌碼。而《中國新聲代》讓我們看到:即便站在舞臺上的不是自己的孩子,家長也可以指著電視對孩子說:「你看,你也可以努力變成那樣」,這樣,愛的激勵就有了真實的憑據。有影響力的人物、優秀的歌手為孩子們保駕護航,更讓孩子覺得自己的特長受到重視,這是行之有效的個性化教育。我們都知道,不論對教育再費多少口舌,下多少定義和準則,都不如最直接的關愛來得實在。在家庭中,孩子需要家長的呵護,而在舞臺上,成功人士的保駕是對成功更有效的激勵。所以,你若說《中國新聲代》找來茜拉只是為了收視率,那麼你的心,說白了,未免有些堅硬了,至少你不習於看到事物最好的一面。總之,有孩子的人會懂,而今天的孩子們一定更懂。當我們說「不要小看了現在的孩子」的同時,也默默在心裡對他們植下了更大的希望。今天,你付出一份熱切關懷,明天,孩子一定會成材,登上他們更璀璨的人生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