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型莎草對吡嘧磺隆的抗性與靶標突變

2021-02-22 iWeed

異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 L.)是莎草科(Cyperaceae)莎草屬(Cyperus)一年生雜草,適生於水田或水邊溼地,在我國分布廣,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主要危害水稻生產。

 

 

       

圖1 異型莎草種子    圖2 水稻田異型莎草

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苄嘧磺隆和吡嘧磺隆在我國水稻田相繼登記使用,可有效防除異型莎草。這兩種除草劑屬於乙醯羥酸合酶(Acetohydroxyacid synthase,AHAS)抑制劑類,也稱乙醯乳酸合成酶(Acetolactate synthase, ALS)抑制劑。AHAS是植物或微生物體內纈氨酸、亮氨酸和異亮氨酸三種支鏈胺基酸生物合成過程的第一階段的關鍵酶。AHAS抑制劑可以結合在AHAS通道的某些胺基酸位點上,阻斷底物進入AHAS的通道,進而使支鏈胺基酸的合成途徑受阻,導致植物不能進行細胞分裂而死亡。但隨著這兩種除草劑使用年限的增加,防除效果已大不如前。

為了明確田間異型莎草對吡嘧磺隆等AHAS抑制劑抗性水平,2011-2015年我們在湖北、湖南、江西、江蘇、安徽、遼寧和黑龍江共7個省水稻田採集了38個異型莎草種群。經生物測定發現,其中採自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的16個種群對吡嘧磺隆產生不同程度抗性(圖3),在30 g a.i./ha吡嘧磺隆處理下存活率為25%-100%。

 

圖3 異型莎草種群採集地點及抗性種群分布


通過染色體步移等技術克隆異型莎草AHAS全序列,比對抗性與敏感種群保守區位點的差異。結果顯示,與敏感種群相比,16個抗藥性種群AHAS保守區域均有突變發生,突變類型分別為197位脯氨酸(Pro)突變為精氨酸(Arg)、絲氨酸(Ser)、亮氨酸(Leu),376位天冬氨酸(Asp)突變為穀氨酸(Glu),574位色氨酸(Trp)突變為亮氨酸(Leu);在同一種群中發現有多種突變類型,如種群YX12-14(湖南安鄉)中包括Pro-197-Arg和Asp-376-Glu突變類型,YX12-15(湖南桃源)中包括Pro-197-Arg和Trp-574-Leu突變類型,YX15-22(安徽宣州)中包括Pro-197-Arg、Ser、Leu突變類型,YX15-32(江蘇楊舍)中包括Pro-197- Ser和Trp-574-Leu突變類型。圖4展示了不同突變類型佔總檢測種群數量的比例。

4 異型莎草AHAS基因不同突變型所佔比例

整株生物測定結果顯示,574位發生突變的種群對幾種AHAS抑制劑的交互抗性水平高於376位突變的種群,197位發生突變的種群交互抗性水平最低。與敏感種群相比,抗性水平最低的種群對吡嘧磺隆的抗性倍數(Ri)依然能達到300倍以上,而574位發生突變的種群抗性倍數高達3000倍以上,同時574位發生突變的種群對水稻田另外幾種AHAS抑制劑如苄嘧磺隆、五氟磺草胺、雙草醚也有較高水平的抗性。

在生產上按登記標籤的推薦劑量施用相應的AHAS抑制劑類除草劑對異型莎草防效較差時,應該選用醯胺類、苯氧羧酸類等其他作用機制的除草劑輪換使用或混用進行防治,以提高除草效果,延緩雜草抗性發展。

詳細研究結果見作者在近期《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Volume 166,June 2020, 104571發表的文章。

相關焦點

  • 歐盟修訂2-苯基苯酚、苄嘧磺隆等4種農藥的殘留限量
    食品夥伴網訊  據歐盟網站消息,近日歐盟委員會發布(EU)2018/78條例,修訂(EC)No 396/2005條例附件II、 III中關於2-苯基苯酚、苄嘧磺隆等4種農藥的最大殘留限量。   這4種農藥分別為:2-苯基苯酚(2-phenylphenol)、苄嘧磺隆(bensulfuron-methyl)、滅草胺(dimethachlor)和蝨蟎脲(lufenuron)。新條例自發布後第20日起生效。自2018年8月8日起實施。
  • 植保《嘧菌酯千萬不能這樣用!10個用了9個有藥害》 《這種惡性雜草...
    2、嘧菌·百菌清 嘧菌酯和百菌清的混配,是以保護作用為主,伴隨有一定的內吸、滲透和誘導抗性作用,不容易讓病害產生抗藥性,使用比較安全,特別是同一種作物上發生多種病害,或者病害已經發生抗藥性,使用嘧菌·百菌清,效果相對比較好。
  • 抗性雜草~狗尾草(附防除辦法)
    一、花生、大豆等闊葉作物在闊葉作物田防除狗尾草,比較簡單,常用除草劑有:精喹禾靈、高效氟吡甲禾靈、烯草酮等,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多次提到,並且這3種成分的優缺點,也詳細的闡述過,今天就不再表述了。二、荒地、果園等非耕地建議使用草甘膦、草銨膦、敵草快進行防除。如增強防除效果,可加入高效氟吡甲禾靈、精喹禾靈進行復配。
  • 科學網—棉鈴蟲顯性抗性突變被找到
    該研究的目標是確定賦予棉鈴蟲Bt抗性的突變,精確編輯一個棉鈴蟲基因來證明這種突變導致抗性,並發現這種抗性是如何在中國棉田傳播的。事實上,了解棉鈴蟲的抗性具有全球意義,因為它發生在150多個國家,現在威脅入侵美國。
  • 殺菌劑: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它們之間有何區別?
    之所以有人說醚菌酯這兩年效果不太好,是因為醚菌酯開發較早,抗性也起來了。吡唑醚菌酯是較新的化合物,抗性較低,活性最高。就前期防效來說,嘧菌酯和醚菌酯半斤八兩,後期治療作用也都平分秋色。由於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良好的內吸移動性,在實際應用中這兩者更好用。但是如果把醚菌酯噴霧用水量加大,噴得均勻些,效果也差不到哪兒去。嘧菌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