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澤區的前身是任縣,2020年6月22日改成區之後成為任澤區,任澤區這一名字的歷史由來通過查詢古書中得知,可分為「任」和「澤」兩部分:任字來源於東周時期的周景王二年(前543年),鄭羽頡奔晉,晉平公封其為「任大夫」,「任」地始有名諱。鄭羽頡是趙國的先祖趙武(趙氏孤兒本人)作為國六卿時期的家臣。後被晉平公封為「大夫」,獲封於任地,為任姓誕生地之一。澤字來源於古代已有之「大陸澤」,又名廣阿澤、張家泊、大陸波、南泊、小東湖,從遠古時期到清末,千百萬年來大陸澤匯集九條河流成窪,一直是華北第一大湖泊,而任縣是大陸澤的中心。傳說黃帝、蚩尤部落都曾生活在這裡,堯在這裡將帝位禪讓給舜。《史記》記載:「大禹導河(黃河),北過洚水,至於大陸(大陸澤)」。舜派鯀治水,鯀採用堵的方法,在今邢臺臨西一帶修建堤壩,但是治水不成功,舜殺了他,又派他兒子禹治水,禹用疏導方法,把黃河水從河南孟津開始疏導各大支流、主流入邢臺中部大陸澤,然後又從大陸澤開始疏通九道河流入海,治水成功,舜傳位給禹。大陸澤國家溼地公園已經批覆,正在規劃建設中。
信都區名字來源有《漢書·地理志》佐證,稱「趙分晉,得趙國,北有信都、真定」,即說趙有信都,戰國時趙成候立信都為別都,築檀臺和信宮。趙魏之戰,邯鄲失守三年,趙國以信都(今邢臺縣)為根據,使得趙國不割地而收復國都。檀臺,位於今邢臺縣漿水鎮附近,也稱行臺,因建築有信宮,信宮屬於行宮性質,故也稱行臺。趙成侯二十年(前335年)為顯示「言必信、行必果」的決心用魏國進獻的榮椽改建為檀臺,史稱「魏獻榮椽,因以為檀臺。
元明清時,【檀臺煙雨】成為順德府(邢州)十二景之一,順德府知府李京詩曰:
高臺原在此邢州,不見榮椽空土丘。衰草悽悽迷故址,荒林莽莽盡耕疇。淡雲疏雨流霜月,穴免棲狐臥喘牛。感慨西風憑弔者,誰人能說趙成侯。
明代嘉靖年間,時任順德知府的著名文學家李攀龍曾登臨其上,並賦詩《登邢臺》流傳:郡齋西北有邢臺,落日登臨醉眼開。春樹萬家漳水上,白雲千載太行來。孤城自老風塵色,傲吏終慚嶽牧才。便覺舊遊非浪跡,鴻雁薊門回。
襄都區名字來源為:西楚霸王項羽改信都為襄國,以趙襄子之諡也。後為趙王張耳之都,公元319年,石勒在邢臺稱王定都,建立了後趙政權,稱襄國。如今邢臺人所說的「邢襄大地」中的「襄」,就出自於此。石勒修建襄國城(今襄都區)以為京都,石虎改置襄都為襄國郡。這就是今襄都二字的來源。作為邢襄文化的起源地,襄都區擁有3500多年的悠久歷史,曾四次建國、五次定都,是邢臺古城所在地,保存了邢臺開元寺、邢臺清風樓等一批文物古蹟,是邢台歷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承載地。
2020年6月調整以後的邢臺市區劃圖
復古代之名,必將輝煌古代之業績,祝願美麗的邢臺大地今後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