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的尾巴上,一檔讓不少舞臺粉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打歌節目《宇宙打歌中心》,自11月22日起每周日中午12點在優酷播出了。
「舞臺空蕩蕩,愛豆在片場」,內娛舞臺艱難,細細數來,《中國音樂公告牌》《由你音樂榜》《炙熱的我們》……從2018年「選秀元年」至今,真正屬於愛豆/歌手的打歌節目,寥寥無幾,且鮮有做到第二季的。
怪不得粉絲都跟著喊:「杜媽,快讓孩子們唱唱歌吧!」
李汶翰、黃明昊在節目裡模仿網友cue杜華媽媽。
雖然《宇宙打歌中心》是2018年至今第一個把「打歌」二字正兒八經擺在名稱裡的綜藝,但是用「新歌領航員」沈夢辰的話說,這是一檔「陣營對抗類音樂綜藝」。
華華世界,能打破愛豆結界嗎從主持陣容來看,這是一個「華裡華氣」的節目,除了拉主key的沈夢辰(小道消息稱,她也有意籤約樂華),四個新歌推送員李汶翰、黃明昊、胡春楊、陳昕葳,都來自樂華娛樂。
早在首期節目錄製前,杜華本人也送上了應援的餐車,旗下的男團NEXT組合,還扛著她的人形立牌入場。
而在首期節目開播前,有消息稱,《宇宙打歌中心》有意把大頭的成本花在節目製作上,不給藝人通告費,所以邀請錄製節目的藝人很困難,只能讓自家的樂華七子先頂上。
看看首期參演的歌手陣容,確實有點捉襟見肘↓↓
寶石GEM算是晚會常客,張薔比較少露面,劉思鑑是新人,剩下的,不是「華人」就是「酷人」,秀粉們的老熟人。
連NEXT和天空少年的對戰宣言,都是華vs酷。
倒是秀粉們開心了,據說在錄製現場響起了此起彼伏的《EIEI》。
《秀粉101》真題1,請聽題:
下圖中,有多少偶人、青人、婧人、勺人?有多少人參加過2次及以上選秀?有多少個現存或已經解散的組合?有多少對久別重逢終於「復婚」的西皮?
《宇宙打歌中心》的製作初衷,自然是給歌手們一個宣傳新歌的舞臺。但是如何宣傳,怎麼個打法,似乎定義十分模糊。
從首期宣布的規則來看,節目的打分機制,來自「現場觀眾打分」和「歌手自覺估分」的差值,一共三輪,每輪差值小的一方獲勝,失敗的一方將接受「宇宙大懲罰」,而三輪下來最終差值最小的獲勝方,則贏得音樂自覺徽章。
有木有想起高考後填報志願時估分的自己……
節目組給這種考後估分行為,套上了一個挺凡學的名兒,叫「音樂自覺」。
啥叫音樂自覺?
不要說觀眾一頭霧水了,歌手們給出的答案,也五花八門。
比如張薔這種出道多年,出專輯無數的經驗派,認為音樂自覺是「適合」。穿在腳上舒服的鞋,才能陪你走更遠。
馬頔這類參加音樂節和livehouse比較多,有一些些代表作的民謠歌手,認為應該要「擺正心態」,「是個音樂人,不是個商人。」
近幾年頻頻上晚會、商演的寶石Gem,則認為這是對於實力的考驗。
像範丞丞這種偶像選秀節目出道,漸漸開始嘗試自己寫歌的年輕一代,把音樂自覺界定為「認知」,對自己,對音樂的認知。
以團體舞臺輸出為主的天空少年,給出的答案是「每個人心裡他認真的態度」。
這些答案,都不錯,也挺符合個人的實際情況。
筆者比較認同年輕唱作人劉思鑑的答案:「質量把控」。所謂的「音樂自覺」,其實是每個歌手自己心裡對音樂的一桿秤。你的音樂好不好,自己要有「balance」。
不過,這個質量把控,如何量化成現場的觀眾打分呢?音樂質量上的要求,和單期節目錄製現場的人氣或者舞臺熱絡程度,真的一定對等嗎?不好說。
事實上,歌手們也在一輪輪的battle中,推演著這個「差值」的區別。於是,從打樣舞臺的20分、35分,到最後第三輪的2分、7分,差值越來越小。歌手對於當場觀眾的口味、快慢歌舞臺的受歡迎程度、現場人氣的判斷,也越來越精準。
但是,這樣的賽制,和後期的《乘風破浪的姐姐》有著類似的bug:
一旦選手知道了玩法,洞悉了觀眾的口味,就容易根據口味調整自己的選曲、舞台風格,迎合觀眾,從而得到更高的分數。
更何況,這樣的打分真的公平嗎?對於差值的預估,就算做到了百分之百的精準,意義在哪呢?
對比一下韓國打歌節目的積分方式——
有的打歌節目會把專輯+音源分、觀眾評委會投票、官方MV播放量、電臺放送分數等事先打分,以及直播現場的簡訊投票、app投票和榜單數據等,綜合出一個總分,再用這個分數進行橫向比較,從而在兩三個一位候選中,選出最終的一位。
圖片cr@TWICE打榜組
雖然幾大電視臺的打歌節目,採納的數據標準不完全一致,但大體上,除了粉絲投票,需要更多人買專輯、聽歌、看MV,才有望拿到第一名。
這樣既照顧了橫向的市場,也照顧了垂直的粉絲群,算是一個相對公允的評判標準,而不單憑現場觀眾投票,更很少將歌手估分和現場觀眾打分的差值,作為衡量勝負的唯一標準。反觀《宇宙打歌中心》,現場的獎懲機制和實際勝負沒有太大的關聯,對歌曲本身的宣發也無助益,無非就多了一個舞臺,粉絲參與的興致自然大減。
好的舞臺,才是出圈的保證近幾年來,不少觀眾批評衛視晚會的舞美、打光太土,攝影師仿佛每天拿著「搖晃的紅酒杯」上陣,而除了站姐飯拍,音綜很少能給出令人滿意的直拍。
那麼,《宇宙打歌中心》在這一方面做得如何呢?
首先表揚一下錄製前的互動紅毯,讓粉絲能近距離和歌手接觸。這個和韓國打歌節目開錄前的part,倒是挺像的。愛奇藝之前製作的《中國音樂公告牌》中,也有這一環節。
說說選歌。
除了翻唱情歌《失落沙洲》、抖音神曲《愛的恰恰》《我希望在你的愛情裡》,似乎能讓人記住的歌曲並不多。尤其是後兩首快歌,舞美的色彩過於飽滿,看得人有點頭暈目眩。而且這幾首歌的現場表現,坦白說,和衛視的跨年晚會或是雙十一商演相比,並沒有多出挑。
黃明昊的復古造型
張薔和黃明昊的合唱,很難不想到《明星大偵探》那首很貴很貴的歌。
其餘的,基本上就是除了粉絲無人問津的愛豆合集了。
所謂打歌舞臺,歌是根本。可是《宇宙打歌中心》,既鮮有對歌曲的剖析,也沒有對歌手的介紹。基本的備採和曲風信息都木有。純享舞臺有,但基本上和正片版沒差,個人官方直拍是木有的。(要知道,在韓國,愛豆的個人直拍、團體直拍,都是安利出圈的重要手段。)那它和一般的拼盤演出,有什麼區別呢?
再來看看舞臺拍攝水平。
靜態的,以李汶翰翻唱徐佳瑩的經典作《失落沙洲》為例,站樁,配合零星的舞蹈作為點綴,不功不過。慢歌最大的好處是定機位拍攝,方便粉絲截圖。
唯一的記憶點,大概是結尾這個跳舞的小姐姐,在風沙的特效中漸漸消失的設計。真·失落的氛圍感。
動態的舞臺,更能看出攝影和後期水準。
比如NEXT的《My Love》開頭,黃明昊這個斯坦尼康的懟臉,後期的黑白特效,增加了層次感,看清整體的編舞設計。
燈光和鏡頭遠近的變化,也彌補了站樁設計上的空洞。
說起忽明忽暗的燈光,筆者想到,當年仔仔在《康熙來了》被小S逼問跳舞的強項是什麼。
他的回答倒很幽默:「燈光要好一點,然後一暗一亮,我就這樣(擺擺手),感覺做了好多事情。」
不過,《宇宙打歌中心》還是有不少舞臺福利的。
比如朱正廷的這個近景特寫和機位切換,就很適合用來剪MV。
而現場給臺下觀眾送花這種環節↓↓
連沈夢辰都露出了震驚的吃瓜臉。@杜媽,熱搜能安排一下嗎?
可惜的是,鏡頭拉遠後,NEXT群舞還是稍顯不齊,白色的西裝配深藍色的背景,更凸顯了這種不齊。而且有一說一,這首歌節奏偏中板,並不是舞蹈強度很大的那種……
這一點,同臺競技的天空少年,就表現得稍微好一些,大概是合體排練次數比較多的緣故。
不得不說,斯坦尼康在打歌舞臺的運用,對屏幕前而非現場的觀眾而言,是非常有效的吸引手段。
比如李希侃這個被隊友彈出的設計↓↓
特寫機位的推進,也有類似的效果。
比如朱正廷這段嫵媚的特寫↓↓
再看看單人舞臺。
獨特的設計,可以增加舞臺的質感。比如範丞丞的《困獸》,伴舞的造型很扣題↓↓
這個單人舞臺,是筆者看完首期節目後,印象最深的表演。
可見,國內的音樂節目,並不是沒有拍好的技術,而是看有沒有拍好、剪好舞臺的心。
做舞臺,還是做綜藝最後,要講兩句《宇宙打歌舞臺》的流程。
從立意和溯源來說,節目組還是下了點功夫的。比如cue到張薔時,還拿出了她早年參加打歌節目的磁帶,盤點了一下幾十年來,華語樂壇在打歌節目這一塊上的蛻變。
可惜,這樣有意義的環節,很少。
1小時40分鐘的節目,廣告多,廢話多,無效鏡頭多。除了舞臺,其他流程的無聊程度,甚至超過了《炙熱的我們》。
此外,主持群的人數太多了,第一期看下來,除了沈夢辰和黃明昊,一個cue流程,一個搞笑,其他人基本上沒啥插話機會。與其塞在邊邊角角當透明人,還不如留一兩個效果足的,其餘的愛豆,轉型成表演嘉賓。
一旦觀眾,甚至連粉絲都開始拉進度條,就說明這個節目出圈的可能很小了。到底是做舞臺,還是做綜藝,節目組要想清楚。
而所謂的獎懲機制,就拿這個每輪失敗後要進行的氣球爆破懲罰來說,相當雞肋。
除了能獲取愛豆足夠的沙雕表情包,以及讓西皮粉和拉郎配花枝亂顫以外,實在不知道它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如果真要看藝人驚慌失措的模樣,我為啥不去看《快樂大本營》……
耿直的範丞丞,也就這一環節,對杜媽開啟了現場吐槽模式。
自家節目,沒通告費也就算了,還得當綜藝咖用,救救打歌人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