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石猴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項目類別是傳統美術,項目編號為VII-56,項目保護單位為方城石猴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王忠義(已逝)、王國慶是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國慶已被推薦為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方城石猴產於方城縣獨樹鎮的硯山鋪村,雕刻藝術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採用一種黃白色天然石料雕刻成形,再用紅、黃、綠、黑四種顏料勾畫而成,故又稱「畫成猴」。方城石猴的形態多樣,有單猴、雙猴、母子猴、猴背猴等。石猴作品的大小不等,高度小的3~5釐米,大的20多釐米,工匠們根據石料的形狀決定將猴刻成什麼樣。石猴的形態無須設計,全是雕刻者用「心」刻出來的。它們個個造型古樸,有著濃鬱的地方色彩和淳樸的鄉土氣息。
方城石猴主要分實用品、裝飾品和陳設藝術品三類。所需工具也十分簡單,有E錘、鑿、鋸、鑽、砍刀、刻刀、油漆、顏料等。它的製作工序主要包括:看材料、初雕(白雕)、打磨、上油、塗色等。方城石猴石雕藝術的技藝都是師傅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教會自己的後人和徒弟,是一種比較難的雕刻技藝,在中原民間工藝石雕中獨一無二,蘊藏著樸拙、率真的濃鬱中原文化特色。
小石猴在中原民俗中是「吉祥納福」之物,每年的春節和農曆三月三,人們爭相購買,互相贈送「好時候」。小石猴的許多造型寓意了很多不同的含義,如:猴跨一駿馬而謂之「馬上封侯」;一隻猴騎在另一隻猴的背上表示「輩輩封侯」猴與桃的結合,恰應了民間諺語「猴桃增壽」。石猴的這種獨特的民俗特徵是我國民間工藝極為寶貴的文化遺產。它蘊涵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生命力和創造力。
原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忠義老人,自幼喜愛石刻藝術,潛心研究石刻工藝技巧,其雕刻技法、工藝與宋代石刻有極大相似之處,粗獷神似,造型奇特,繼承和發揚光大了前輩的石雕工藝,其許多作品被名流雅士收藏,被人們稱為「美猴王」,2006年被評為河南省首批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