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人物郭敬明當導師究竟夠不夠格?支持和反對的聲音激辯。
支持者認為,儘管郭敬明在校期間並非優秀學生,但從郭敬明個人發展的角度來看他是成功的,他對於年輕人來說有號召力。學校決定聘請郭敬明回母校擔任客座講師,實際上也說明了院方對於培養人才的觀點也正在轉變,承認了社會上人才的標準是多樣的。
反對者則表示,郭敬明對於學校的態度不敬,試問他有了「導師」的名頭之後,會行導師之責麼?其次,用正常的編導角度來看,他的電影拍的很好嗎?好到能當導師?
上大人才學院教授、著名社會學家胡申生:郭敬明是校友,大學考到了我們學校,兩年以後,因為投身創作,學校同意他休學。
且不論社會上對郭敬明的褒貶不一,我認為,不論是郭敬明還是韓寒,他們這樣的年輕人都是成功的,這也是無法複製的。我們還是應該加倍的關心他,也應該多去支持他。我認為這一段時間,郭敬明從他個人來講還是非常努力的。所以,學校不管賦予他「講師」還是其他職位,至少他對於年輕人來講還是具有號召力的,因此不論是對於學校而言,還是對於整個年輕一代人而言,都是一件好事。
對年輕人而言,他們成名以後,只要對我們社會有貢獻,不論是我們還是各界媒體,對他們還是要儘可能支持和寬容,社會上每一個出名的人,他不是偶然的,因為他也有自己的本事,至於對他的負面新聞,我們不能不理不睬,但也不能揪住不放,因為是年輕人,他們對社會還是能夠起到引導作用。所以就這一點來說,對於郭敬明與影視學院建立合作關係,我是大力支持的。
上海政法學院社會管理學院院長章友德:上海大學作為郭敬明的母校,現在邀請他回母校擔任影視學院客座講師一職,表明了其對郭敬明校友的認可態度,對他離校以後在社會上做出的成績是持一個絕對認可的態度。
其次,郭敬明當年在學校並不是一個好學生,沒有畢業也有種種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學校當時培養人才的標準還是和培養具有創作型人才之間有著衝突,用傳統培養人才的標準來衡量郭敬明這樣一個有創造力的青年作家,兩者之間是有矛盾的,致使他最終沒能通過大學中的考試,符合當時的畢業條件。在若干年以後,他們能夠重新意識到社會培養人才的標準實際上是多元的,當院方決定聘請郭敬明回母校擔任客座講師,實際上也說明了院方對於培養人才的觀點也正在轉變,承認了社會上人才的標準是多樣的,也是不斷在完善自己培養人才的方式和方法。
郭敬明把自己的成才之路與同學分享,有利於人才培養單位能夠更好地培養人才,有利於同學們更好地理解社會上真正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一個創造性人才是應該具有怎麼樣的稟賦和素養。所以,我認為郭敬明擔任客座講師是具有一定意義的。
上大2009級影視學院新聞系學生趙越:首先,不能把郭敬明是否從上大畢業作為他是否是一個人才的衡量標準。其次,就小時代這個電影而言在市場上的收視效益非常不錯的。最後,郭敬明在社會上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號召力,此次和影視學院合作,一定能通過師生互動合作,向社會輸送更多影視方面的人才。
上大2012級理學院數學系來思帆:雖然他的片子拍的超爛,但我還是很欣賞的,即使說不出哪裡好,總歸是好的。雖然學院很想讓他畢業,但是他真的畢不了業。學院應該獲利了不少,應該會用這個頗具爭議的學校進行過度宣傳。
上大12級影視藝術技術學院學生吳春夢認為:他的片子各家觀點不一,但是我是比較欣賞他的,成功的人必然有他的過人之處。影視學院一直想給他一個「名分」,他本人也對於未能畢業表示遺憾。至於說錢,他本人又不會從中獲利多少,而學院肯定不會用這個頗具爭議的人過度宣傳,兩邊也是經過長時間的考慮,你情我願,無可厚非。話說回來,上大這麼多畢業生,成就夠的上人家一個腳趾頭的人有多少呢?此外,郭的作品早就出現在了影視學院對外宣傳的資料之中,只是篇幅不多。上大還沒到能拒絕承認如此知名的一位校友的程度,所以這個客座導師的名分,所有人都明白只是面子,沒人指望他能真的給我們授課。
上大2011級影視藝術技術學院學生楊文怡:重點是,第一,他有了「導師」的名頭之後,會行「導師之責」麼?第二,用一個正常的編導角度來看,他的電影拍的好?好到能當「導師」?
網友「@wuda_tao」:大學還是應該多考慮格調高一點的文學作品,堅持一所大學應秉持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自己的選擇要給學生以正確的價值導向。
網友「你好我是時髦老阿姨」:郭敬明對於學校的態度惡劣,上課不按時上,對老師不恭敬不尊重,這已經不是拿學位的問題了,這是人品問題。試問學校請一個人品有問題的人來給我們上課,真的合適嗎?
網友「@小雯雯老師」:訣竅就是不用學習學校老師給的,而是天賦,是有錢,是拼命!然後把該讀書的時間都拿來拍電影,寫書,抄襲,辦雜誌,然後沒法畢業,於是就連帶沒畢業的專業和學校一起出名。我現在經常說,我是郭敬明的學妹,就是拍小時代那個。
網友「@文院風向標李都頭」:沒有絕對的底線,只有絕對的利益。管你以前多少恩怨,跟誰過不去也別跟錢過不去,合作才能名利雙收。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