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地球上的大多數生物生活在陸地和海洋中,但我們知道地球內部仍有一些微生物。然而,這些微生物並沒有發展成為和人類一樣的文明,但是在古代有一個傳說,說在地球的中心有一個先進的文明,不知大家是否聽說過?古代的人相信,在地球的深處仍有有生命存在,儘管這種想法大部分是因為人類對地球深處的探索還不夠深入,所發現的東西很少,對神秘未知的東西又有一種恐懼和猜測。但是人們有時會發現一些深不見底的洞,這讓一些人開始胡思亂想。
伴隨著科技的發展,到了近代科學啟蒙的時代,許多科學家對地球有了新的認識。特別是,在1687年牛頓提出萬有引力理論之後,人們對地球有了全新的理解,認為它是一個平面。著名天文學家 EdmondorHarre於1692年首次提出地球同心論,使人們對地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地心說,即地球由三層不同的殼組成,每一層都有不同的旋轉速度。它內部有個實心球體,大小與水星相似,外部有個同心球,就像火星一樣,最外面的那一層就是我們居住的地殼。另外,從地球內部噴出的氣體也被發現在南北極形成極光。關於地球的組成,也有一些人支持 Harry的空心理論。但是區別在於,這些人認為地球內部並不是一個固體球體,而是一個直徑約1,000公裡的小太陽,它為他們所認為存在的地心文明提供了光和熱量,同時也提供了動植物生活在其中的環境。
但顯然,這種說法是不成立的。既然這樣的說法是正確的,那麼這1000公裡的小太陽是通過什麼機制發出熱量的呢?永遠不可能像真正的太陽那樣依賴核聚變。大家都知道,氫元素在低壓、低密度的環境中不會發生聚變反應,否則人類估計早就掌握了這項技術,也不必費心去開採化石燃料。更何況,地下仍然存在著先進文明,如果真有這樣的文明,他們怎能不認識住在地表的人類?他們怎能不與人類接觸,甘願生活在陰暗、骯髒的地下?
把這些幻想放在一邊,讓我們看看實際情況。就目前的技術水平而言,完全可以通過 S波和 P波在地震波發生時傳播的方式來判斷地球各層間的密度,還可以探測到地球模型。所以我們也知道,地球是由更大的固體地核,熔化態外層地核,更小密度的地幔,和更小密度的地殼組成的。現在我們所知道的有關地球的情況,都是通過太陽系的形成過程來反映地球的誕生過程的,這也證實了地球的構造模式。儘管我們還不能直接探測到海底,但這一切都符合目前人類所能掌握的主流科學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