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日本著名細胞生物學專家笹井芳樹在位於神戶市的日本理化研究所自縊身亡,終年52歲。笹井芳樹是被稱作「日本居裡夫人」的小保方晴子的導師,也是後者被質疑造假的論文的共同作者。小保方晴子造假的調查委員會認為,笹井芳樹雖沒有不正當行為,但沒有充分確認論文內容,因此也有很大責任。笹井芳樹是再生醫學領域的世界級學者,他的死在日本掀起輿論風波。(8月6日環球網)
笹井芳樹的自殺是因為涉及小保方晴子的ST A P(刺激觸發多能性獲得細胞)論文造假,因此有評論認為,笹井芳樹的自殺是一種有擔當和知恥後勇的行為。然而,實際情況可能並非如此簡單,而是有更多的複雜原因。從笹井芳樹的遺囑也能獲得一些蛛絲馬跡。遺書說,「不是你(小保方晴子)的錯。一定要讓ST A P細胞重現。」
顯然,笹井芳樹的內心深處並不認為小保方晴子和他參與的ST A P細胞研究結果有假,而是極力希望小保方晴子再次實驗,以證明ST A P細胞的存在和其研究結果的正確。由此,也自然聯繫到科學史上的另一個著名爭論以及由此產生的普朗克定律,即:一個新的科學真理取得勝利並不是通過讓它的反對者們信服並看到真理的光明,而是通過這些反對者們最終死去,熟悉它的新一代成長起來。
普朗克說這些話是基於19世紀下半葉物理學界出現了玻爾茲曼的「原子論」與奧斯特瓦爾德的「唯能論」之間的論戰。玻爾茲曼後來被視為繼牛頓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但是,當時他提出的原子論並不被認同,而且其反對者奧斯特瓦爾德還有強大的後臺— 不承認有原子存在的恩斯特·馬赫的支持。
由於馬赫在科學界的巨大影響,當時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也拒絕承認原子的存在。只有在後來才大名鼎鼎的普朗克站在玻爾茲曼一邊。由於得不到支持,玻爾茲曼一直有一種孤軍奮戰的感覺,他曾兩度試圖自殺,並於1906年自己結束生命。時間和實踐證明了玻爾茲曼的理論是正確的,普朗克也由此提出了普朗克定律。
笹井芳樹的自殺未必與玻爾茲曼的自殺相似,因為,普朗克定律未必完全正確。因為,並非要讓反對者死去才能讓真理顯現和認可,而是可以通過實踐來檢驗真理。而且,玻爾茲曼的正確也並非是因為他自殺後,別人同情他才承認原子論,而是通過後來其他人的無數研究證明了原子論的正確。
更為不同的是,玻爾茲曼只是感到孤獨和沒有支持,但小保方晴子的造假已被證實或部分證實,除非小保方晴子能重新實驗以獲得可重複的結果,從而證明ST A P細胞的存在。由此看來,笹井芳樹的自殺就不僅不是知恥後勇和負責任的態度,而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
如果從正面來看待普朗克定律,笹井芳樹不應當像玻爾茲曼一樣自殺,而是要堅強地活著,並從事研究。因為笹井芳樹一直認為ST A P細胞是真實存在,基於這一理念就理應敢於擔當,協助小保方晴子重新實驗和研究,以證明他們研究結果的真實和正確,哪怕這種證明需要一生一世的時間。
事實上,笹井芳樹的自殺更是一種轉移和推御責任,讓小保方晴子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和險惡的環境。因為,笹井芳樹的自殺也有可能促使小保方晴子步其後塵,甚至是協迫小保方晴子也採取同樣的行動。
笹井芳樹的自殺也是對現代社會所認同的男女性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的違背,因為,男人更應當頂天立地和更有擔當,而不是一死了之把所有的疑問、責任、壓力全部轉移到弱女子小保方晴子的身上。因此,笹井芳樹的自殺會讓人發出疑問,像個男人嗎?顯然,這樣的作派並非男子漢,也不可能得到女人,甚至男人的肯定。
毫無疑問,笹井芳樹的自殺是科學界的一大損失,而且其自殺也有不得已的原因,甚至是日本自殺文化的使然。儘管在日本傳統文化中,自殺是一種對失敗負責的行為、一種謝罪的形式,但是,在其他文化中,如在基督教文化裡,自殺是一種罪孽、一種懦弱和不負責任的表現。
因此,有充分理性的科學家並不會認同這種自殺,至少會認為這是不明智的做法。相對於活著,死才是最容易的事情,每個失去勇氣、自信和希望的人都可能選擇自殺來逃避現實,但是,逃避並不能解決現實問題,更不可能讓幹細胞造假獲得澄清,還可能為人們留下更多的猜想。(作者系北京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