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球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2.大小:平均半徑6371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並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製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三、緯線和緯度(東南西北,ESWN)
1.緯線概念: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2.特點:都是圓形、長度不等由赤道向兩極逐漸縮短、都指示東西方向。
3.緯度:赤道(赤道為0度緯線)以北為北緯(N),以南為南緯(S)。
4.特殊緯度:
(1)0度:最長的緯線,南北半球的分界線;
(2)90度:南北極點,最大的緯度;
(3)23.5度:回歸線,熱帶、溫帶的分界線,有無陽光直射的分界線;
(4)66.5度:極圈,寒帶、溫帶的分界線,有無極晝、極夜現象的分界線。
四、經線和經度
1.概念: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2.特點:都是半圓、長度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3.經度:本初子午線為0度經線,向西為西經(W),向東為東經(E);
4.特殊的經線:0度經線:也叫本初子午線,是劃分東西經度的界線;180經線,也叫國際日期變更線和日界線;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經線圈,是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
5.經度的變化規律:由本初子午線(0°經線)向西、向東遞增到180°。
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160°E組成的經線圈。
20°W以東到160°E屬於東半球(小於20°W或小於160°E,總結為「小東」)
20°W以西到160°E屬於西半球(大於20°W或大於160°E,總結為「大西」)
所判斷地理的經度是西經就和20°W比較大小,所判斷地理的經度是東經就和160°E比較大小。
五、利用經緯網定位
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的自轉
1.含義:地球繞著地軸不停地旋轉。
2.方向: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向下俯視為逆時針,從南極上空向下俯視為順時針。
3.周期:1天或24小時。
4.產生的現象(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更替和時間差異。
二、地球的公轉
1.含義:地球繞太陽的運動。(自轉的同時還繞太陽運動)
2.方向:自西向東;周期:一年;產生的現象(公轉的地理意義):四季的變化。
3.四季:3、4、5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南半球的日期相同,季節相反。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晝夜平分,太陽直射赤道;冬至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夏至日:北半球白天最長黑夜最短,太陽直射北回歸線。
4.五帶:人們根據太陽熱量在地表的分布情況,把地球表面劃分為五個熱量帶(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下圖重點記憶
北寒帶(66.5°N--90°N)、北溫帶(23.5°N--66.5°N)、熱帶(23.5°N--23.5°S)、南溫帶(23.5°S--66.5°S)、南寒帶(66.5°S--90°S)
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終年寒冷;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終年炎熱;
溫帶:既無陽光直射現象,又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變化明顯
低緯:0°--30°;中緯:30°--60°;高緯:60°--90°
第二章 地圖
一、地圖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圖例。
二、比例尺的表示方法:三種:數字式、文字式和線段式。
圖幅大小相同時,比例尺的大小和內容詳略及範圍的大小的關係:
比例尺的大或小表示的範圍大或小表示內容的詳略大比例尺三、判斷方向的方法有三種:
3.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4.經緯線:經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
5.指向標:箭頭的指向為北方,其它與第一種相同(平移指向標至第二個點)
四、地形圖的判讀:
6.海拔高度: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7.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8.等高線:把各個地點的海拔標註在地圖上,再把海拔高度相同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等深線:在地圖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
9.等高線的疏密狀況: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10.五種基本地形: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各種地形的海拔和地面起伏狀況:高原山地大於500米,平原-小於200米,丘陵--200米與500米之間,盆地海拔高度不確定。平原和高原地面起伏小,山地地面起伏大,丘陵地面起伏較大,盆地是四周高中間低,地表面起伏小。
11.分層設色地形圖:在不同的等高線之間,塗上不同的顏色的地形圖。綠色--平原,棕色--丘陵、山地、高原等,藍色-海洋、河流、湖泊。
12.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山峰:等高線閉合,中間高,四周低;盆地:等高線閉合,中間低,四周高。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凸低為脊);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凸高為谷) 鞍部:兩山頂之間的低地; 陡崖: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13.地形剖面圖的畫法
(課本35頁)
五、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地圖有很多種類。根據使用目的,正確地選擇地圖,才能及時、準確地獲得有用地信息。
第三章 陸地和海洋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一、海陸分布:
1.海陸面積比:七分海(71%)三分陸(29%)
2.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
3.無論怎樣平分地球,任何一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七大洲面積由大到小: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2.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大印北)
3.面積廣大的陸地叫大陸(最大的大陸是亞歐大陸,最小的大陸是澳大利亞大陸),面積較小的陸地叫島嶼(面積最大的島嶼是格陵蘭島),陸地伸進海洋的突出部分叫半島(面積最大的半島是阿拉伯半島),許多島嶼合起來叫群島(面積最大的群島是馬來群島)。
4.亞歐兩洲的分界線: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
亞非兩洲的分界線:蘇伊士運河(蘇非亞)。 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白令海峽。
7.七大洲的輪廓圖(識記)
8.面積最大的大洲是:亞洲,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9.跨經度最廣的大洲、緯度最高的大洲、最寒冷的大洲是:南極洲
距南極洲最近的大洲:南美洲
10.主要位於東半球的大洲: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全部位於西半球的大洲:北美洲、南美洲
11.完全位於北半球的大洲:歐洲、北美洲;完全位於南半球的大洲:南極洲
12.完全位於北半球的大洋:北冰洋;完全位於東半球的大洋:印度洋
13.赤道穿過的大洲:非洲,亞洲,大洋洲,南美洲
北回歸線穿過的大洲:非洲、亞洲、北美洲
南回歸線穿過的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北極圈穿過的大洲:歐洲、亞洲、北美洲
既被赤道穿過,又被北回歸線穿過的大洲:非洲、亞洲
14.環繞南極洲的大洋按逆時針方向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如果從從大西洋開始)
15.環繞北冰洋的大洲按順時針方向有亞洲、歐洲、北美洲(如果從從亞洲開始)
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
一、滄海桑田
1、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
2、次要原因:人類活動。
3、證據:喜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我國東部海域海底發現的古河流及水井等遺蹟、臺灣海峽發現古代森林的遺蹟、荷蘭的圍海大壩。
二、大陸漂移假說
1、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
2、主要內容:約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後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
三、板塊的運動
1、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2、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並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
3、板塊是處於不斷的運動之中: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
4、火山、地震帶:集中在板塊的交界地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形成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安第斯山脈組成);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形成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
5、板塊的運動:擠壓和張裂;
6、解釋一些地理現象:喜馬拉雅山在升高、紅海幾千萬年後將成為新的大洋,而地中海將會消失。
阿爾卑斯山(歐洲):歐亞板塊與非洲板塊碰撞擠壓。
喜馬拉雅山(亞洲):位於歐亞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
地中海將消失:歐亞板塊與非洲板塊的擠壓碰撞
紅海將擴大: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張裂運動。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交界處。
7、海洋環境、陸地環境的判斷:
如果在某地發現了大量海洋生物化石,說明這裡曾經是海洋。
如果在某地發現了大量的陸地生物化石,說明這裡曾經是陸地。
8、識記七大板塊圖太平洋板塊以海洋為主。
第四章 天氣與氣候
第一節 天氣
1、天氣符號:會識別:颱風;沙塵暴;晴天;雨;雪;多雲、陰天;風力風向等
2、衛星雲圖: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雲雨區,越白表示雲層越厚,下雨的可能性越大。
3、空氣汙染指數[1-50—優(一級);51-100—良(二級);101-200—輕度汙染(三級)…]
第二節 氣溫的變化和分布
1、氣溫:大氣的冷熱程度;用「℃」表示,讀作攝氏度。
2、一天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3、氣溫的測定:一日4次(8時、14時、20時、2時);日均溫(除以4),年均溫的計算。
4、氣溫日較差= 一天中最高氣溫— 一天中最低氣溫
氣溫年較差= 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氣溫— 一年中最低月平均氣溫
5、等溫線密集,說明氣溫差別大;等溫線稀疏,說明氣溫差別小。
6、氣溫的分布特點及主要影響因素:
經緯因素7、南半球等溫線平直——海洋面積廣闊。
8、北半球陸地7月氣溫最高,1月份氣溫最低,海洋8月氣溫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反之。
9、、最熱的地方是非洲大陸;最冷的地方是南極洲。
第三節 降水 的變化和分布
1、降水: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對流雨、鋒面雨、颱風雨、地形雨)。
2、降水量的測定: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計總和)
3、降水的分布規律:(四多四少)
緯度因素②回歸線兩側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③中低緯度地區,沿海降水多,內陸距海洋遠,降水少
地形因素④山地的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4、世界的雨極和幹極:乞拉朋齊(迎風坡);阿塔卡馬沙漠(背風坡)
第四節 世界氣候
1、氣候的組成要素:氣溫和降水
2、世界主要幾種重要氣候類型(左圖右文:氣溫曲線與降水量柱狀圖,世界氣候分布圖。)
3、氣候資料的統計方法
(1)表示方法:橫坐標表示時間,左側縱坐標表示氣溫,右側縱坐標表示降水量
(2)繪製過程:先描點,畫光滑的氣溫曲線,再畫逐月降水量柱狀圖
(3)分析方法:先看最高溫和最低溫出現的月份——確定南北半球;第二,看最高溫和最低溫的差值(年較差)——確定所處溫度帶;第三,看降水的季節分配情況——確定氣候類型。
4、氣候類型的識別
(1)、根據最冷月月均溫度確定溫度帶
①最冷月均溫>150為熱帶氣候類型
②最冷月均溫在00-150 為亞熱帶季風、亞熱帶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氣候
③最冷月均溫<00為溫帶季風、溫帶大陸氣候、寒帶氣候類型
(2)、根據降水量確定氣候類型
①全年多雨型:熱帶雨林、溫帶海洋氣候
②全年少雨型:熱帶沙漠氣候、溫帶大陸氣候、寒帶氣候
③夏雨型:熱帶草原、三種季風
④冬雨型:地中海氣候。
5、影響的因素: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因素、人類活動.
6、全球變暖的人為原因是二氧化碳增多,增多的原因一是燃燒煤,石油,天然氣。二是砍伐森林。
7、緯度位置影響:海南島終年如夏,降水較多;黑龍江省北部冬季漫長,多冰雪;海陸位置影響:新疆塔裡木盆地氣候乾燥,同緯度的北京氣候比較溼潤。地形影響:青藏高原比同緯度氣溫低,因為海拔高。
第五章 居民與聚落
第一節 人口與人種
1.世界人口的增長
(1)增長的特點是:18世紀以前,人口增長十分緩慢,工業革命以後,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才大大加快,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人口迅速增長。(數量大 增長快)
(2)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長率來表示,人口自然增長率越高,人口的增長速度越快。人口自然增長率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決定,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3)從地區分布看,歐洲、北美等地區,人口自然增長速度較低,個別國家出現負增長;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
2.世界人口的分布
(1)分布特點:不平衡(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疏密程度用人口密度表示。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通常用「人/千米」表示。
(2)分布狀況:
四個人口稠密區:亞洲東部和南部(原因: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展較早,歷史上養育了眾多的人口)、歐洲和北美東部(原因:工業發展較早,經濟發達,所以人口稠密)
四個人口稀疏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溼熱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3.人口問題:一個地區保持合理的人口數量和人口增長速度,可以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一個地區人口數量過多或過少,人口增長過快或過慢,都會成為人口問題。
(1)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交通堵塞、居住條件差、上學困難、就業困難、飢餓貧困、資源短缺、犯罪率升高(一般考試時列舉出3—4條即可)
(2)增長過慢甚至停止增長或不斷減少帶來的問題(主要在發達國家):社會撫養老年人負擔過重、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等。
(3)解決人口問題的措施: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有的人口增長過快的國家,實行生育控制政策;有的人口停止增長或者人口不斷減少的國家,採取措施鼓勵生育。
4.不同的人種:
(1)根據體質方面的特徵,人類可以分為白種人、黃種人和黑種人。
(2)同一人種在世界上既有大範圍的集中分布區,又有小範圍的零星分布。
第二節 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1.世界的語言:
(1)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是世界的主要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範圍最廣泛的語言。
(2)六種語言的分布結合課本:①漢語:中國和東南亞等②英語:歐洲西部、北美洲、亞洲南部③俄語:俄羅斯等國家④法語:法國、非洲的中西部⑤西班牙語: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⑥阿拉伯語:亞洲西部、非洲北部。
2.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是世界的三大宗教。
(1)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形成於亞洲西部,主要分布歐洲、美洲、大洋洲
(2)伊斯蘭教:教徒被稱為穆斯林。世界第二大宗教,產生於阿拉伯半島,主要分布亞洲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伊斯蘭教在中國又稱為回教和清真教。
(3)佛教:世界第三宗教,創始於古印度,主要分布亞洲東部和東南部。
(4)目前,世界上有一半人以上的人是不信教或是無神論者。
(5)宗教建築及建築物:基督教—教堂—十字架;伊斯蘭教—清真教—新月;佛教—佛塔(或寺廟)—法輪。
第三節 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1.人們的集中居住地——鄉村和城市統稱為聚落。
(1)鄉村聚落:一般規模較小,分為農村、牧村、漁村。人們分別從事耕作、放牧、捕魚等生產活動。
(2)城市聚落:一般規模較大,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工作。
(3)由於勞動生產方式的差異,不同類型的聚落所呈現的景觀有較大差異。
2.聚落與環境:聚落大都選擇在地形、氣候、資源等自然條件優越的地點。
(1)有利於聚落形成與發展的因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溫暖溼潤、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豐富等。
(2)在一些河流中下遊平原地區或河口、沿海地區,工農業生產比較發達,聚落分布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聚落在平原地區聚集呈團塊狀,有的聚落沿著河流、谷地等呈條帶狀。
(3)聚落與民居建築:①西亞的房屋(厚牆隔熱、窗小防風)③北極地區印紐特人的冰屋(低矮無窗,保溫效果好)②東南亞的木樓、竹樓,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上層通風好、既涼爽又防潮)
3.聚落的發展與保護
(1)傳統聚落從不同角度記錄當時的歷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們了解當時人們生活情況的一部活的「百科全書」。
(2)聚落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一些特色鮮明的鄉村聚落正在逐步消失:在鋼筋水泥的「城市森林」裡,有文化特色的傳統民居越來越少。
4.世界遺產:
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的有:法國「巴黎塞納河岸」、義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國山西省平遙古城、雲南省的麗江古城、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曲阜「三孔」等。
網絡搜集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煩請告知,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