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曉韜
日期:2020.10.06
【文章摘要】:中國科學技術館於2020年09月03日發表的《八個「放大鏡」接力給暗物質暈「拍個照」》文介紹了有關給暗物質拍照的情況,並貼出了相關的照片。那麼這些照片中的所謂暗物質暈到底是什麼物質構成的呢?它們又有哪些物理意義呢?本文就此作些分析與探討,供有興趣的朋友們參考。
一、情況簡介
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人員,利用中國和歐洲的超級計算機,採用一項全新的多重放大模擬技術,在當前標準宇宙學模型下,首次獲得了宇宙中全尺度暗暈內部結構的清晰圖像。相關研究成果9月2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上。
宇宙中最大質量的暗暈是包含數百個亮星系的巨型星系團,其質量大約是太陽的百萬億倍,它們的屬性已經被天文學家廣泛研究。然而,小質量的暗暈卻沒有那麼幸運。它們雖然數量極多,但是人類卻對其知之甚少。「因為它們在整個宇宙演化歷史裡一直保持『黑暗』, 我們只能依賴超級計算機通過模擬宇宙的演化來研究這些黑暗的超微暗暈。」論文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高亮說,「為了在整個宇宙的背景框架下研究只有太陽系大小的暗暈的內部結構,我們開發了一種全新的技術。」
研究人員耗時5年,藉助超級計算機,開發、測試模擬程序,並利用多重放大技術,成功將小質量暗暈的放大倍數跨越30個數量級。「在宇宙中一個典型區域進行的這一超級放大模擬,需要利用八個『放大鏡』接力去放大。其放大程度相當於在一張月球表面的圖片上找到一隻跳蚤。」論文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王傑打了個比方。
這些超級放大的模擬使研究人員得以可靠並詳盡地研究從地球到超級星系團質量暗暈的形成、演化以及內部結構。摘自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76800144806475051&wfr=spider&for=pc。
二、物質發光機理及可見物質分析
根據普朗克黑體輻射公式,可以計算出不同溫度的物體所發光的頻率與強度關係以及峰值等情況,詳見下表所示:
從上表可以看出:物體溫度在2.7K時,其可見光波段內的輻射強度(表中橙色區域)小於1.57*10-247(J/Hz*m3)(因Excel計算能力限制,實際上可能在10-800(J/Hz*m3)以下);30K時,其可見光波段內的輻射強度小於5.43*10-298(J/Hz*m3),而太陽(6353K)的可見光強度為6.08*10-8以上。由此可見,隨著物體溫度的降低,其產生的可見光強度迅速下降。30K的太陽系邊緣物質與太陽在可見光範圍內的輻射強度相差達10290倍以上,而與2.7K的所謂宇宙背景輻射源比較,則太陽在可見光範圍內的輻射強度可能高達10800倍以上!當人們以可見光來衡量物質是否可見時,這些低溫物質自然是我們所說的不可見物質,或所謂的暗物質。如果我們能用2.7K溫度對應的峰值頻率來觀測時,將會出現宇宙各自都是可見物質的正常物質了,所謂的暗物質也就不存在了。
三、宇宙背景輻射機理及物理意義
所謂的宇宙背景輻射為類似2.7K溫度的黑體輻射,在地球上觀測此輻射時表現為各向同性,也就是各個方向上強度基本相同,且比其他溫度的黑體輻射強度大得多,以至於無法採取措施進行壓制與消除。
從上表可知:2.7K溫度黑體輻射強度峰值所對應的頻率(簡稱「峰值頻率」)為1.5*1011Hz左右,其輻射強度比同頻率的太陽輻射強度小四個數量級,也就是:宇宙背景峰值輻射強度僅是太陽同頻率輻射強度的萬分之一!但客觀事實卻是:宇宙背景輻射強度遠大於同頻率的太陽輻射強度!為什麼會出現此種現象呢?這是因為普朗克黑體輻射公式是以面輻射源為基礎的,而所謂的宇宙背景輻射卻是體積型的。也就是宇宙空間各處都存在平均溫度為2.7K左右的低溫物質,它們共同產生了所謂的宇宙背景輻射。本人在二年多前以宇宙背景輻射推測:宇宙空間中,特別是星系間的廣大空域中存在著平均溫度為2.7K左右的低溫且不產生可見光的物質!本次探測結果實際上只是證實了本人的這一推斷而已。
四、本次成果的物理意義
1、暗物質只是溫度較低的不怎麼產生可見光的正常物質
由以上分析可知:所謂的暗物質或不可見物質只是溫度低的、不能或不怎麼產生可見光的物質,但它們都是正常物質,並非所謂的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只參與萬有引力作用的暗物質!
2、哈勃定律將不可適用
由於宇宙空間並非哈勃設想的理想真空,星光在星際空間中的傳遞將受到宇宙空間中無處不在的低溫物質的作用而成為折射光。它的頻率隨在介質中的運動距離降低就如光纖通訊中的頻散現象一樣,是由介質作用的結果,而非都卜勒效應!因此,哈勃定律自然不再適用。
3、相對論光速不變基礎動搖
由於宇宙空間無處不在的介質作用,光速不可能在任意參照系中速度恆定不變,最多只能在相對均勻介質靜止的參照系中速度恆定。因此,即使是相對論理論上正確,但也不再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