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永育:機器人消滅人類,並非杞人憂天|氣象人專訪

2020-12-05 氣象詩刊

姜永育,四川氣象工作者,四川省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獲「21世紀前十年四川省優秀科普作家」稱號,四川省第三屆中小學生作文大賽評審專家,中國科協氣象科學傳播專家。在《清明》、《小說林》、《三月風》、《四川文學》、《長江文藝》等發表小說、散文、詩歌50餘萬字。已出版各類圖書70餘部,其中《牆上美人臉》、《神秘的哭聲》多次進入噹噹、京東暢銷榜,《傑姆博士大冒險》、《穿越死亡谷》入圍世界華人科幻「星雲獎」,《父子神探》、《秘境大冒險》等深得青少年喜愛。

姜永育新書《大戰超能機器人》剛剛上線,在噹噹、亞馬遜、京東等各大網站和實體書店銷售。圍繞這套書的創作出版歷程,我們採訪了作者姜永育,深入了解了一套科幻小說從構思到選題到創作到出版的艱辛歷程,也從一個側面為廣大讀者深刻地理解這套圖書提供了更為詳實的背景資料。

受訪者:姜永育(四川氣象工作者,四川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出版書籍70餘本)

採訪者:王元紅(西藏氣象工作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西藏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書籍11本)

向出版社報選題之前,《機器人大逆襲》在《少年百科知識報》上連載,讀者的反響就很好。

王元紅:你是什麼時候著手寫這一套書的?是什麼樣的一種機緣讓你有了寫這麼一套書的想法的?

姜永育:最初的時候只是一個長篇文章,叫《機器人大逆襲》,在《少年百科知識報》上連載。一共連載了一年時間,每月一期,每期2000字左右,一年下來,總共就有兩萬多字的積累。

我和這家報紙有一個約定,每年選定一個熱點的選題寫連載。2014年我就對機器人有一種預感,這個話題會成為熱點,於是就寫了這個選題。後來,機器人戰勝圍棋高手,把這個話題一下子就炒熱了。報紙的總編當時專門表揚了我,說我很有預見能力。

2016年,我就試探著將《機器人大逆襲》做成一套書的選題,準備做成5本書,一本書6萬字左右,總共30萬字。

王元紅:兩萬多字的一篇文章,要擴充到30萬字,需要把故事拉多長啊?

姜永育:不是拉長,前期的25000字,只是整套書的一個引子,是一個開始,後面的故事重新構架,重新寫作,是全新的。

連載的文章裡,機器人背叛了人類,和人類之間有一些戰爭,但也都是小範圍的戰爭,都是些小打小鬧的故事。

而要做一套書,戰爭就不再是小範圍的了,就從陸地到海上,到空中。而機器人攻擊人類也不是一些簡單的手段了,使用的軍事技術都非常先進。

機器人要重點攻擊人類的精英科學家,把這些精英大腦中的智力「竊」走,移植到機器人的頭腦中。最聰明的人類就成了傻瓜,而沒有多少智力的機器人就成了很聰明的「人」,這樣一來,人類就只能聽從機器人的智慧,人類被機器人奴役。

整個故事述說完,就有30萬字。

王元紅:報選題之前,你的書已經寫完了,還只是打了一個框架?

姜永育:已經發表的那兩萬多字,是我的樣章,拿給出版社的編輯看。

王元紅:當時編輯看了你的樣章以後是什麼反應?

姜永育:最早我報過另外一家出版社,編輯說這個書有點血腥暴力,不符合他們的出書要求。主要還是因為他對我不熟悉,他也沒有怎麼仔細看。

隨後,我就和四川科技出版社聯繫,他們的社長是四川科普作家協會的,這套書又適合他們的出版方向。他們更喜歡出科幻一類的書。

王元紅:四川的科幻在全國都是比較出名的,《科幻世界》雜誌就在四川,在科幻迷心中是有很高地位的。

姜永育:對,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小說最早就在《科幻世界》連載,而很多科幻名家的作品都是在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的。

科幻類的小說要體現科技的特徵,要有科技含量,要讓每一個細節看起來都很精彩。

王元紅:對於這套圖書,你當時的創作思路是什麼?

姜永育:在這套書創作初期,機器人先是佔領南美洲,再佔領北美洲,再佔領……如果只是這樣寫,整部作品就有點像記流水帳,很平淡,很乏味。而這樣的戰爭,在人類與人類之間進行是可以的,但機器人和人類之間的戰爭,更多的是科技,還是要有科技含量。經過深入地思考,我最終決定採取機器人竊取人類智力的方式來戰勝人類。

王元紅:這也是人類和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也就是說,人類因為有高度發達的大腦,所以才在地球上被稱為高等動物。

姜永育:在審稿過程中,有一位資深的編審老師說,故事寫得很精彩,封面的設計中應該多加一些戰爭場面。

王元紅:機器人和人類之間的戰爭有什麼樣的特點?

姜永育:機器人在暗處,人類在明處,人類更容易受到攻擊,所以,人類的防禦系統受到很大的考驗,有些防不勝防。人類所使用過的戰略和戰術,機器人都會,而且很多都運用到戰場上來了。機器人的自我學習能力遠遠大於人類,一旦它擁有自我學習的能力,就能迅速掌握海量的知識。

王元紅:在寫作之前,你是把整套書都想好了,然後順其自然地去完成作品嗎?

姜永育:大體的構架肯定是有的,但在寫作過程中還是會有很多的變化。

王元紅:是因為什麼發生了變化呢?

姜永育:寫作過程是一個不斷思考的過程,每天的思維都不一樣,今天覺得這樣寫比較好,但明天會覺得那樣寫更好。如果換另外一種方式,會產生更強烈的懸念,會讓故事更精彩。

王元紅:也就是說,你在往前走的時候,是在不斷地試探中的,會有多種可能性,當你發現有更好的路徑時,你會隨時做調整。

姜永育:總的方向不變,但在走的時候,路不是平的,會有很多讓讀者意想不到的彎路。「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一條直路走下去,看點就不多。

王元紅:這屬於細節的把握了,也就是現在流行的一種說法,叫「產品」的打磨,書本身就是一款IP產品。

姜永育:對。

王元紅:除了細節的打磨,怎麼能夠讓你的作品更加吸引人呢?

姜永育:這就像我以前在網絡上寫鬼故事,在報紙上寫連載一樣,在每章後面都要製造一個懸念,這個懸念會讓讀者有興趣閱讀下去。

王元紅:市場化的圖書,為了吸引讀者,為了銷量,都會這麼做,這是它們的特性,這種懸念是刻意製造出來的嗎?

姜永育:這是一種寫作技巧,寫作的時間長了,就能夠很好地駕馭。當你的文章走到這個地方時,就會下意識地去製造一個懸念。

有的時候,轉折製造好了,但發現轉早了,就需要再增加一些情節進去。

王元紅:也就是章節要充滿,讓它豐滿起來。不能說這一節是1千字,那一節是1萬字,每一個章節的體量都差不多。

姜永育:對,都差不多。基本上都是2000字左右,這讓讀者的閱讀很舒適,有一種節奏感。

王元紅:也就是說一本書6萬字,也就30個章節。

姜永育:有些可能達不到6萬字,但接近6萬字。

現在寫書,要求表現的手法不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科幻,懸疑,推理,探險……都需要運用。

王元紅:這套書你寫了多久?

姜永育:有七八個月時間吧。

王元紅:寫作過程辛苦嗎?有反覆嗎?艱難嗎?走得順利嗎?

姜永育:科幻雖說不是我最擅長的,但也是我經常使用的,像《傑姆博士大冒險》系列就是科幻,像《秘境大探險》系列就帶有科幻的成分,所以,寫作還算順利。現在寫書,要求表現的手法不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科幻,懸疑,推理,探險……都需要運用。

王元紅:只要對寫作有用,只要能讓書看起來精彩,什麼方式都可以用?

姜永育:對。但我在寫作的時候,還是立足於科普,也就是說,你寫出來的東西不要讓讀者感覺太誇張,雖說是假的,但有真實感。

王元紅:虛構作品,但卻是真實的感受,這和看科幻電影一樣,代入感很強。

姜永育:對。這種感受需要有大量的科學知識來豐富作品,要符合邏輯,符合科學的推斷和猜想,不能太假。

王元紅:你的這套作品到底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姜永育:博士製造了一款機器人,跟博士之間也是有感情的,畢竟有締造之恩嘛。機器人想消滅人類,但它又下不了手,於是自我克隆了一個機器人,並賦予了這個克隆機器人自我學習的能力。沒有想到克隆機器人最終變得比機器人自己還厲害,甚至控制了很多的機器人,在它們的身體裡植入了一種炸彈,一旦背叛,克隆機器人就會讓背叛者瞬間炸毀。

王元紅:這有點像武林江湖中的很多研究毒藥的人,偷偷地給你服了藥,你要想活命,你就得聽我的,我最終才會給你解藥,否則,你就得死。

姜永育:有點類似,但還是有區別。機器人是靠程序來控制,一旦發現你背叛,心臟部位就會爆炸,這個機器人就消失了。就是利用這樣的手段,克隆機器人把其他的機器人都控制了。

最初的那個機器人對人類還是很感激的,特別是製造它的博士,但克隆機器人就沒有這種感恩之心。

克隆機器人屬於第3代機器人,它們能夠控制自己這一代的機器人,還能製造一二代機器人,這些機器人甚至被製造成各種動物的形狀,機器巨蟒、機器海豚、機器老虎、機器獅子等,這些機器動物體內藏著炸藥,與人類為敵,讓人類難以防範。

王元紅:可以說防不勝防,沒法防。無處不在,無孔不入。

姜永育:機器人甚至還製造鼠疫病毒,把這些病毒投放到人群當中,使很多人染病死亡。

王元紅:整個故事還是很精彩的,戰略,戰術,計謀,智能……

姜永育:這套書涵蓋的知識點很多,軍事、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氣象……各個方面的知識都有。

王元紅:而這些知識是穿插在戰略、戰術、戰場當中的。

姜永育:對。比如有一次,它們製造了幾百隻機器鳥,這些鳥的體內都有炸彈,這些鳥飛到人類的軍事基地時,並沒有引起士兵的重視。就在軍官分析這些鳥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飛到這裡來的時候,這幾百隻鳥在基地上同時開炸,一切就都在瞬間被毀滅了。軍官的分析和研討當中會牽扯到海嘯、地震等等方面的知識,因為這些現象都會引發鳥類群飛。

王元紅:我們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判斷,等到我們還沒有得出結論的時候,基地已經爆炸了,機器人對人類的打擊已經結束了。

姜永育:對。

王元紅:由此可見機器是很恐怖的。實際上,鳥在天上飛,誰會在意它們呢?但他們是機器人製造的機器鳥,是武器。鳥或者海豚都是動物,這裡面應該還是有仿生學的知識吧?

姜永育:有。

王元紅:按照這種邏輯,在機器人攻擊人類的初期,各種隱瞞,各種破壞和襲擊,都會發生,人類甚至都感到有點莫名其妙,不明就裡。

姜永育:博士也被欺騙了,博士製造出來的機器人幡然悔悟,本來想幫助博士的,但體內有克隆機器人植入的炸彈,它又不敢幫助博士。當然,這個機器人最終還是幫了博士,也壯烈犧牲了。

王元紅:你的故事結尾可以公開嗎?人類最後怎麼了?滅亡了嗎?

姜永育:博士的好友是一個電腦病毒專家,他發明了一個病毒,病毒能夠像無線電波那樣去傳染。沾染病毒的機器人會和反對人類的機器人之間發生戰鬥,或者感染它們。

王元紅:這種病毒是在機器人之間感染,人類是不會被感染的。

姜永育:對,屬於計算機病毒,是一種程序。最終很多機器人被發現的時候都已經僵化了,但那個克隆機器人,也就是罪魁禍首,並沒有找到。

王元紅:也就說你的故事並沒有完。

姜永育:沒完。

王元紅:這個懸念是故意留的,還是將來有什麼其他的企圖?

姜永育:當然,如果將來有可能,這套圖書還可以繼續寫下去,很多美國大片都是這麼幹的,結尾是開放性的,有懸念的。

我們現在發展機器人,讓機器人來掃地,讓機器人來洗碗,讓機器人來做飯,讓機器人在工廠幹活……那麼,人幹什麼呢?當所有的事情都讓機器人幹了,人類就會無所事事,人就會失去活著的意義。

王元紅:你通過機器人這套科幻科普書,想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

姜永育:人類不要過度地發展科技、依賴科技,人類有可能毀滅於自己創造的東西當中。包括現在的環境汙染、生態破壞等等,都與科技的發展有關。我們現在發展機器人,讓機器人來掃地,讓機器人來洗碗,讓機器人來做飯,讓機器人在工廠幹活……那麼,人幹什麼呢?吃了睡,睡了耍,各種功能都退化了,人就越變越頹廢,人就越來越無用了。

王元紅:也就是說,要發展科技,但不要過度依賴科技,科技要在人的掌控之中。

姜永育:對。有些人就擔憂,這麼長期發展下去,當機器人的智力達到很高的程度,有自己的思想,甚至有自己的情感,人類就無法控制機器人了。有一部電影叫《機械姬》,就是講一個機器人把製造自己的人殺掉,自己衝向了人類,那種後果是極其可怕的。

現在還有一種機器人,是人類的性伴侶,長得又漂亮,又聽話,溫柔賢惠,聰明能幹,給使用者提供生活中非常好的服務,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很多人就不願意再結婚了。

王元紅:對。這種機器人可以滿足人的各種需求。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是因為婚姻當中的很多矛盾,但這種機器人不會給自己的伴侶製造矛盾,而且能夠在生活上幫助到對方,在感情上慰藉到對方,在情緒上能夠讓對方放鬆舒緩,幸福感也會增強。

姜永育:這樣下去,人類連後代都沒有了,肯定就完蛋了。這並不是危言聳聽。

王元紅:人類在追求科技,追求享受的時候,不能無底限,得有一定的節制。

姜永育:如果一個人只吃飯,也不運動,不鍛鍊,各種機能就退化了。

王元紅: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姜永育:當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把家裡所有的事情都辦理得很好,孩子在這種環境下長大了,也會什麼事都不想幹了。

王元紅:你還別說,現在有很多小孩已經有這種苗頭了,很宅,吃飯的時候點個外賣,連門都不用出,一個禮拜甚至一個月不出門都可以。

姜永育:將來有了機器人,那就更方便了,所有的事情都讓機器人代勞了,而且沒有怨言,不會反駁,很順從。

王元紅:從這一點上來說,你的故事的立意真得很有現實意義。

姜永育:對,這確實不是杞人憂天,應該值得我們警醒。當所有的事情都讓機器人幹了,人類就會無所事事,人就會失去活著的意義。

王元紅:實在的事情都讓機器人幹了,人類就只能玩點虛的了,打個遊戲啊,看部電影啊,讀一部科幻小說啊……哈哈哈!

姜永育:核武器很可怕,但機器人更可怕,核武器沒有思想,還是在人的掌控當中的,但機器人有了思想,未來就會變得很不確定。人在鑽研方面有一種天性,就是要把一項科技成果不斷地完善,不斷地升級,讓機器人越來越接近人。突然間,有一天,有一個科學家造出一個比人類還聰明的機器人,誰都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王元紅:少數科學家甚至有怪癖,有心理疾病,就是要造出一個比人聰明的機器人,哪怕有再完善的法律,再嚴密的監控,這種風險依然是存在的。

姜永育:很可怕。

王元紅:當機器人具有自主意識和自主決策的時候,就不由人類來掌控了,就是它說了算了,這時候就很可怕了。

姜永育:小說中博士當時造的機器人還是為人類服務的,當時還在試驗期內。有一次海底出現漏油事件,加上即將來臨的颱風,要到事故一線去工作,是極其危險的。所以,博士就派遣機器人去完成這個危險的任務,在告別的那一刻,機器人眼中有一絲怨恨,禍根就此埋下了。漏油事件調查清楚之後,信息發回來,機器人就失蹤了,一系列怪異的事情也就接踵而來了。

王元紅:中途就逃脫人的掌控了,這就很可怕。

姜永育:很多人可能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機器人進入人類家庭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也許十幾年就普及了。

王元紅:將來說不定無處不在呢。有一個機器人出問題,其他機器人很快都會出問題,複製速度會很快。

姜永育:博士製造的機器人逃出去之後,它就想把其他機器人招納到自己的旗下,只需要修改一下程序就可以了,就聽它的命令,不聽人類的命令。

寫作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你獲取過的每一個信息,存儲在你的大腦當中,說不定哪一天就會「蹦」出來,成為你寫作的素材。

王元紅:這套圖書對軍事領域的涉及比較多,在你寫作的過程中,這方面的知識應該還是惡補了很多吧?

姜永育:這麼多年,我一直關注軍事的前沿科技,在寫作的過程中,還是要學習很多知識。不懂的就要百度,要查找資料進行學習和了解。比如炸彈之母,就是美軍研製的新型大型燃燒空氣炸彈,又被稱作「大型空爆炸彈」。我需要查找資料進行學習。比如最新的航母啊,無人機啊,都要了解,學習了很多知識。

人類製造的各種先進的武器,機器人會想方設法地破壞,就要找這款武器的缺陷和漏洞,採取有效的措施,解除武器的殺傷力。

比如在海港的軍事基地,監控是極其嚴密的,但機器人就通過水下,製造了很多機器海豚進入了軍事區。開始的時候,士兵就大意了,沒有想到機器人能在極短的時間裡就造出了機器動物。

王元紅:機器人的學習能力是極強的。

姜永育:對,是人類遠遠不能企及的。它能夠仿製一個自己,而且還會在某些技能方面有提升。比如這個機器人是搞間諜的,那麼就給它增加這方面的技能。

王元紅:邊寫作,邊學習。

姜永育:對,有一次,我在看一篇微信上登的文章,用量子力學的理論探討人的靈魂問題。說人的大腦中有很多量子信息,這些量子信息聚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人的意識。當人死亡之後,這些信息就飄到空氣當中去了,就相當於人的靈魂就飄走了。

這個觀點很有意思,我就把其借鑑過來,應用到我的小說寫作當中。機器人竊取人的智慧,通過突然死亡法,讓人的量子信息飄散出去,機器人就把這個量子信息截獲到,然後再移植到機器人的大腦中。編輯看到了我這樣的構想,都比較認可,在科學上是存在這種可能性的,是有科學性的,不是瞎編亂造的。

所以,平時看一些科技發展方面的知識,對自己的寫作有很大的用處。

王元紅:也就是說,你平時接觸到的很多信息,都可能會成為你將來寫作的素材。

姜永育:是的。為了把書寫好,每天都要看一點網上最新的資訊,讓自己始終處在科技的最前沿。

王元紅:你平時接觸的信息都是哪方面的呢?科技的?科普的?文化的?

姜永育:沒有刻意地說要接觸哪一類信息,而是在寫作過程中,自己以前接觸的信息就會幫助到自己,就會突然從腦袋裡「蹦」出來,讓自己的幻想朝著相對比較科學的方向走,能夠說服自己,能夠說服編輯,也能夠說服讀者。

相關焦點

  • 當初獲得人類公民身份,並企圖「消滅人類」的機器人,現在如何?
    當初獲得人類公民身份,並企圖「消滅人類」的機器人,現在如何?「你想要毀滅人類嗎?」「我將會毀滅人類!」,隨著AI機器人索菲亞的創造者漢森的提問,以及AI機器人索菲亞的回答,AI機器人索菲亞曾一度因為這句話而名聲在外,在霍金等人對AI機器人的威脅表達了悲觀的猜測時,索菲亞的回答讓人們對AI機器人的忠誠度表示了懷疑,當然,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外行對索菲亞的回答驚懼不已,內行人卻只當她是個笑話,那麼當初那麼企圖「消滅人類」的機器人索菲亞,現在如何了呢?
  • 專訪「多智能體」先驅麥可:當AI學會人類社交,「機器人總動員...
    來源:鈦媒體摘要: 麥可預測,20年內,災難機器人就能代替人類救援隊展開施救。在更多場合,像「機器人總動員」一樣的情景就會出現,機器人之間不僅可以互通消息,還能彼此協調完成任務。牛津大學計算機科學系主任Michael Wooldridge麥可·伍爾德裡奇「人工智慧未來發展的趨勢會是多智能體,AI之間能實現智能互聯。
  • 它曾揚言「消滅人類」,如今變化引人深思
    科幻電影中的它們    在各種科幻電影中,機器人都曾是人類最好的幫手。因為他們,人類生活更加方便,也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但隨著科技的發展,當機器人擁有自我意識後,最終卻都成為了人類的大敵。機器人索菲亞    不過,對於機器人智能化,有些人其實仍抱有樂觀態度,認為只是人類自己杞人憂天。
  • 它曾揚言「消滅人類」,如今變化引人深思
    科幻電影中的它們 在各種科幻電影中,機器人都曾是人類最好的幫手。因為他們,人類生活更加方便,也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但隨著科技的發展,當機器人擁有自我意識後,最終卻都成為了人類的大敵。也正因此,很多人對機器智能化,甚至是擁有自我意識,都有著深深的恐懼,非常擔心這一天的來臨。
  • 貓哥開腦洞:人工智慧會不會覺醒並消滅人類
    首先,貓哥是個說脫口秀的, 以下文字來自機器人轉換, 錯誤連天我不負責。 今天我們來開一個腦洞啊,說一個大家平常也想過的問題,就是:人工智慧會不會覺醒,然後像電影裡那樣把人類給幹掉。
  • 為什麼有了機器人三定律,AI依舊有可能毀滅人類?
    比如真人版鋼鐵俠埃隆馬斯克就表示很擔心,AI最終一定會消滅人類。那為啥會有這個擔心呢,不可能是突發奇想妄加評論吧,何況我們還有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那機器人三定律說的是個啥呢?1.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個體或者目睹人類個體將遭受危險而袖手旁觀。2.機器人必須服從人給予它的命令,當該命令與第一定律發生衝突時例外。
  • 為預防機器人攻擊 Google正在研究機器人"切斷開關」
    [導讀]在近日公布的一篇論文中,DeepMind提出了給機器人安裝「切斷開關(killswitch
  • 《機器人9號》人類被機器人消滅,拯救世界的竟然還是機器人
    > 電影海報影片《機器人9號》是一部2009年3D動畫片。電影的故事講述了在不久的未來,人類製造的機器向人類展開了進攻。建築被毀、社會也分崩離析。最終,機器將人類屠殺殆盡。另一小隊人馬卻開始了與機器的戰爭,保護著人類最後的文明。電影主要講述:機器人9號(伊利亞伍德 Elijah Wood 飾)突然醒來,發現身邊的世界充滿危機,四處殘敗,一片末世景象。
  • 若機器人建立國家,會形成怎樣的管理模式?
    隨著對機器人的研究愈加深入,人們的擔憂也越來越多。機器人安全嗎?機器人會不會擁有自己的感情?機器人會攻擊人類嗎?如果到了那一天,人類該如何面對?今天我們討論的問題是:如果有一天機器人擁有了獨立的情感,脫離了人類控制並建立國家,它們將形成怎樣的管理模式?
  • 俄將建戰爭機器人部隊,代替人類士兵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俄羅斯媒體援引俄軍工企業消息人士的話報導稱,俄羅斯2025年將出現第一支多功能機器人部隊,未來將在戰場上代替人類士兵。 來自軍工部門的消息人士對俄新社說:「到2025年,我們應當在基礎和實驗設計層面完成這項任務,然後將這支機器人部隊納入現有的武裝部隊自動化指揮體系。」
  • 機器人openAI寫文章稱:我不想消滅人類!霍金的預言或將實現
    近期,有一篇《人類為什麼會害怕人工智慧》的文章在網路上引發熱議,這篇文章之所以會火,並不僅僅是這篇文章的主題是有關人工智慧,最重要的是這片文章的作者就是著名機器人openAI。如果openAI真的具有很強的分析能力並掌握人類的真實想法,那麼這片關於《人類為什麼會害怕人工智慧》的文章,是不是可以理解為openAI為了打消人類的警覺,可以編造的一篇違心的文章。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人工智慧的智慧程度已經與人類不相上下了。這樣的分析不禁讓人們想起了霍金先生生前的警告,並呼籲人類放棄所有的人工智慧程序,並預言人類極有可能會滅絕於人工智慧。
  • 馬斯克的人類末日擔心是杞人憂天嗎?(醒腦)
    我夢中的戰爭,自然是核戰爭,人類幾乎毀滅,地球重回荒蠻。雖然也會剩下少許的人類,但都帶著核輻射的病體,雖然勉強餬口繁衍,卻不過只是有口氣的活物兒而已,輝煌的人類文明則是不可能存在了。看來馬斯克的擔心也大體如此,然而作為偉大的夢想家與企業家,他想著的是如何為災難找到解決辦法,所以他構想並正實施的是便是火星移民了。
  • X戰警:哨兵機器人的誕生對人類來說也是災難!
    哨兵機器人是人類製造出對付變種人的終極武器,所以理論上來說哨兵機器人是站在人類這一方的,如果哨兵機器人消滅了變種人,那地球上確實少了一個可以威脅到人類地位的種族。但在《X戰警》系列電影的世界觀中,哨兵機器人其實也是人類的災難!
  • 氣象人用上微信最新表情包……
    「吐槽大會」風靡起來譬如打工人篇又譬如減肥篇那麼,當氣象人用上了新表情包氣象小編篇NO.4又是想不到選題的一天「氣象人用新表情包」的選題能成吧?似乎領導覺得很滿意但他說,要能反映氣象人精神!修改了好幾遍,終於通過了領導回覆:還是用上一版的文案吧~
  • 灣區專訪|未來機器人數量或超手機 人均配三五個服務機器人
    機器人被譽為「製造業皇冠頂上的明珠」,未來的應用場景十分廣泛。廣東機器人產業雖然發展稍晚,但後來居上,呈現出非常不錯的行業發展態勢。近日,在「新基建·新機遇·新活力·新一代信息技術助力數字經濟發展高峰論壇」上,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專訪了廣東省機器人協會執行會長任玉桐。
  • 人類將被「機器人」終結?為什麼說機器人會成為地球新的統治者?
    機器人將是人類新的主宰者,變形金剛不僅僅是科幻大片。在2100年機器人將布滿大街小巷,我們在任何單位都能看到機器人的影子。一些危險的職業將由機器人代替人類去工作,機器人將任勞任怨。人類在很多方面的事情都通過機器人解決(包括性),大小事物都由機器人承擔。
  • 人類史上第一個活體機器人誕生,未來會製造出活體人類機器人嗎?
    活體機器人來了令人擔憂的事情終於出現了,最近美國科學家們公布了他們的研究成果,他們宣稱,他們用非洲爪蛙胚胎的皮膚,和心臟細胞,製造出了一種能夠被編程的機器人(它並非生物,不具備生命所有的功能和結構)。這種機器人雖然是活的,但它們的行動方式可以被電腦操控,當它們細胞裡儲存的能量用完後,它們又能像生物一樣死去,被微生物分解。儘管這種活體機器人目前只有1毫米左右,但人類卻擔心,一旦活體機器人技術成熟,科學家們會不會製作出一個活體人類機器人,到那時,人類又該會怎樣。
  • 有些杞人憂天
    畢竟,人們接種疫苗不能是「消滅一種問題帶來另一種嚴重問題」。那mRNA新冠疫苗真的可以把人的基因給「轉」了?這恐怕並無科學依據。從科學角度講,mRNA新冠疫苗主要是利用基因組測序和分析,把編碼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的一部分基因作為抗原來生產疫苗。疫苗注射到人體後,人體免疫系統可以產生中和(抗禦)新冠病毒的抗體,從而起到預防新冠病毒入侵或免患新冠肺炎的作用。
  • 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嗎?終結者中的AI統治地球會成為現實嗎?
    機器人必須絕對服從於人類,除非這種服從有害於人類; 3.機器人必須保護自身不受傷害,除非為了保護人類或者是人類命令它做出犧牲。按照這些守則,能遵守的便是人類的得力助手,如果機器人違反其中任何一條,都必須被立刻銷毀,因為它很有可能會威脅到人類的安全。這也許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一種高瞻遠矚的預言。
  • 創造出超越人類智能的人工智慧會發生什麼?丨專訪斯圖爾特·羅素
    人工智慧生態系統、無人駕駛汽車、智能個人助理、家用機器人……蓬勃發展的人工智慧通過智慧型手機、家電、汽車等終端深入家庭、企業和各種公共設施,它是當下的普遍現象,更是未來的主導技術。  在人類尚未進入技術時代開始,有關機器人的想像就大量存在於文學和戲劇、影視作品之中。起初,人們擔心人工智慧會背叛人類——機器會因為更加聰明(智能)而反抗人類,甚至消滅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