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鸚鵡,大小不相同,羽毛華麗,體態健美,身披鱗光閃閃、鮮豔奪目的錦緞,再加上它口技超群,巧言乖語,十分逗人喜愛。一、形態和習性。鸚鵡,又名姣鳳鳥,俗稱鸚哥。四川鸚鵡,又稱緋胸鸚鵡,它頭圓,嘴大,上嘴甲彎曲,基部具有蠟膜,與頭骨連接處能夠隨意轉動。舌頭肉質,大而軟,舌根發達,舌端圓滑、活動自如。羽毛色澤極為美麗,有紅白黃綠黑藍紫等色,額上和脖子下面有一條黑帶似的羽毛,背部翡翠色,腹部藍色,全身羽毛色澤豔美,閃爍著金屬光澤,實為觀賞鳥類的佼佼者四川鸚鵡,喜歡群體活動,常在四川的峨眉山、青城山一帶山間茂密的森林裡生活。川東的刺竹林或闊葉林中也能見到。平時,它們成對地在樹杖間飛來飛去,尋覓果實、幼芽、嫩梢為食,壽命頗長。
在每年的2至3月營巢於巖洞或樹穴內,產卵三至四枚,孵化繁殖後代雌雄鸚鵡的特徵:雄鳥頭部藍灰色,鼻部蠟膜色澤褐綠,上嘴甲彎曲呈紅色,下嘴甲短呈紫黑色,背部羽毛紅中顯綠,胸部紫紅色,尾巴天藍色,全身羽毛富有光澤,極為美麗;雌鳥形態特徵基本上與雄鳥相似,但是羽毛的色澤較暗,與雄鳥差異較大的是上下嘴甲均為黑色。二、繁殖方法。鸚鵡素有「情鳥」的美稱,在自然界中,四季連線產蛋躬化,每年能繁殖三至四窩。人工飼養也能繁殖。雌雄一且配對,「小夫妻」便開始出雙入對地生活,彼此相親相愛親密無間。鸚鵡性成熟早,一般雎鳥只要有5至6月齡便可產蛋。但是配對時要注意,雌鳥發情早於雄烏,因此,雄鳥月齡應大於雌鳥。配對後放在寬大的木板籠飼養。
如果發現雌鳥咬集、交配,等不幾天便開始產蛋,每窩四至五枚,隔一天個,孵化期20至22天。小雛鳥出世後,要供給母鳥漿糊狀食物,讓其哺幼鳥,一般經過20天左右的哺育期,小鳥便開始出巢活動。此時,雛鳥食量大增,雄鳥也參加餵養,再經半月左右的時間,便可隔離單獨飼養。鸚鵡繁殖力強,一般四季產卵連續孵化,飼養時要多給營養食物,為了補充鈣質,隨時在食缸內放些細砂和老牆的白石灰塊,以及墨魚的骨頭等,保證產蛋所需要的鈣質食物。(三)飼養和調教。鸚鵡啃咬是本能。初捕捉的鸚鵡,要用三面木板,前面鐵絲網製作的板籠飼養。切不可用竹籠,因為它會很快咬斷竹條飛掉。鸚鵡喜歡「吃齋」(素食),穀子大、米、玉米、葵花籽、花生、麻籽、水果等,是它最喜愛吃的食物。
對於些糧食類鋪料,投食前要用開水將食泡軟,投入小食缸中,讓其自由取食。為了促進食慾,每天還可增加些新鮮青菜。換羽期增餵花生仁、麻籽等油料食物,使之羽毛豔麗光亮。鸚鵡順籠以後,要讓人接近,換上金屬鳥架飼養。經過一段時間手摸它不害怕,放開腳鏈也不飛走,這時便是調教的時候了。鸚鵡的舌頭圓球形,氣管下部有三對筋肉。由於它命出心嘴、舌、氣管的構造特別,故其鳴叫婉轉多變,加之它聽覺靈敏、仿效能力強、善於模仿別種聲音,因此,能學會幾句簡單的語言,謂之鸚鵡學舌,其實它並非理解言意。
為了讓其準確地學會說話,在每天早晨挑選一塊安靜的地方,利用餵食,與其多次對講。但語言要簡單,每句二至三字為好。如「您好」、「歡迎」、「請坐」、「再見」、「早晨好「晚安」等。教學的語言要固定,學會一句鞏固了再教,要有耐心,教時見其學著發音,馬上獎給一點喜吃食物,或者教學的時候先亮出食物,發出信號,如打手勢、搖動鳥架等,待其發音,當見其學著發音時馬上投給食物,形成條件反射,一般經過長時間反覆調教飼養,就能教會幾句簡單的語言了。可以說鸚鵡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多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