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驚奇隊長的上映,其在北美票房節節攀升,可口碑卻一路走低。截至目前為止,它在IMBD的評分已經跌落到6.9分,在同類電影裡連中位數都沒達到。驚奇隊長的粉絲表示這都是「白人男性」給她刷的低分,甚至認為只需要有色人種和女性的支持就足夠了。
《驚奇隊長》海報
可事實上他們的猜測完全錯了,在中國隨便百度一下驚奇隊長就能看到「驚奇大媽」的綽號,而這麼稱呼她的人裡不乏女性。
驚奇隊長作為漫威「承上啟下之作」只有這點分著實可憐
值得一提是無論在北美還是中國,都在貶低驚奇隊長的容貌和身材——方臉、癟臀、平胸。也難怪飾演驚奇隊長的布麗拉爾森會反應這麼大,畢竟沒有任何女性願意自己的一切被這麼貶低。布麗拉爾森的選角顯然也考慮到這點,或者說就是他們特地要求「不迎合男性審美」,以塑造一個女權的代言人。至於不喜歡這個人設的女性觀眾,他們的解釋是「在男權社會呆太久,審美觀被影響」。可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需要從最開始的「原點」說起了。
男權?女權?進化心理才是一切
按照某些解釋,女性之所以會覺得驚奇隊長不好看是因為長期受到男權的影響。那麼男權的「源頭」在哪裡?按照科學家的劃分人類和猩猩是近親,尤其是黑猩猩和倭黑猩猩。這兩種人科生物在基因和人類有著98.7%的重疊,他們(請注意不是它們)和人類的社會習性也有著大量吻合之處,使你不得不感嘆造物主的神奇。正是這種力量上的絕對差距導致在原始狩獵過程中男性位於上風,在以肉食為主的人屬社會中,這種優勢直接導致雄/男佔據統治地位。雄/男可以擁有多個異性配偶,反之則不行,雄/男有著無上的權威冒犯者的下場往往十分悽慘等等鮮明的男權特徵。
黑猩猩和人類的接近度在當年可是讓不少學者嘆為觀止(圖為黑猩猩的幼崽,他們和倭黑猩猩的區別是面部顏色,幼年黑猩猩的面是粉色的,而倭黑猩猩是黑色的)
當然萬事皆有例外,黑猩猩就有倭黑猩猩這個分支,剛果河隔絕了他們,使其走上不同的演化之路:在400萬到80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開始與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分開進化;當100萬年前剛果河形成時,黑猩猩在地理上發生了分裂,以剛果河為界,分化出了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在剛果河以南的倭黑猩猩無論雌雄體型相差無幾,社會地位也相對平等。這個和兩岸資源的配置和生存環境的不同有關,剛果河以南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所以倭黑猩猩57%的食物是水果、蜂蜜等素食再加上一些無脊柱動物足夠養活族群不需要像他們的近親那樣頻繁狩獵。
而人類社會在這方面和黑猩猩沒有區別,少量的母系氏族就是誕生在那些以採集為主的地區。女子細膩的本質讓他們在採集上比男人更有優勢,足以彌補她們在體力上的劣勢。值得一提的是這類母系氏族的數量並不是很多,而且這些氏族也只是男女平等,並非一些極端者所想的那樣是男子出於被支配地位。
母系社會和其他人類文明的差距非常類似於黑猩猩與倭黑猩猩
可惜物資充沛的環境且以採集為生的社會終究少數,無論是原始的狩獵還是進入文明後的農耕在體力要求註定男人們才是大部分社會的生產主力。就和今天丈夫或者妻子比自己的另一半要掙得多得多一樣,無論平時生活中的雙方多麼恩愛關係在對事情的拿捏上關係就是不平等的,原始社會更是如此。沒有經歷浪漫主義洗禮的原始人對愛情沒有概念,男女的結合純粹是出於利益上的考量。就像社會地位低下的男性一直抱怨「女神們」對他們愛理不理一樣,從古至今那些容貌不佳的小姐姐們也一直吐槽男人們都是「外貌協會」。至於「外貌」是個什麼評判標準?那自然是階級地位高的男性所喜歡的樣子(事實上是優質基因的外部表達形式)。從這方面解讀,許多女權主義者攻擊現代的審美觀來自於男權社會並非無的放矢。
峇里島的生殖崇拜雕塑。很顯然審美觀是「直男」主導的
可就如上文所說,人屬動物絕大部分都是父權社會,一些激進主義者幻想的女性主導的社會在任何人屬動物裡都找不到。換句話說根本不可能存在所謂「不受男權影響的審美觀」。今天驚奇隊長的人設全部都是近代以後為了政治目的「創造」出來的審美觀。
不過,在多元化的今天,人們也不是不能接受這樣的觀念。驚奇隊長之所以引發諸多口水戰,根本還是在其過於強烈的對抗性。那這又是怎麼來的呢?
正路?邪路?
驚奇隊長的對抗行為其實已經多次出現在歐美的影視圈,最近一次就是前年的神奇女俠。蓋爾.加朵在拍攝一場動作戲時掀翻了一輛德軍坦克。結果被人抓拍到「神奇女俠」居然把腋毛給颳了!這下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各路媒體紛紛抨擊蓋爾.加朵,覺得一個代表著女性獨立自主的超級英雄不應該去做「迎合男性審美」的事情。
多數人包括女性觀眾在內,都認為這是小題大做
這次輿論風波也給DC影業和蓋爾加朵帶去不小麻煩。後期先是用電腦特效「給」神奇女俠濃密的腋毛,又在上映前給「去」了,可見華納與DC的糾結。畢竟迎合了部分女權就意味著要和主流市場的審美背道相馳,無論是不是來自於男權社會的強加,這套審美已經伴隨著人類千百萬年,背棄它等於和票房過不去。從這方面看,漫威和迪士尼無疑要「勇敢」得多。
從海王的選角就能看出,DC要比漫威更「男權」一些
但這種對抗絕非女權強大的根本,更不是歷史應當發展的脈絡。首先,單看驚奇隊長的人設,它更著重於「對抗」心中的「敵人」即「男權社會的影響」。可大部分女性的審美觀或許不同於男性,卻也不認同女權主義所營造出來的設計。如果說今天的審美觀是漫長的進化中自然選擇的產物,無論起因為何已經得到了主流的認同;那所謂「不迎合男權」的審美,僅僅是「不迎合」而已,並不能說得到了女性的認同。或許它能夠在小圈子裡得到認同,但因其激進的言論和舉措,將會使其獲得大部分人的反感,包括女性的反感。理由也很簡單——沒有人願意接受他人強加的觀念與設定,哪怕小姐姐們自己也不喜歡直男。
英國女權運動領袖愛米琳·潘克赫斯特
歷史上的女權進步和社會生產進步有著直接關係。以英國為例,由於男子參戰導致的勞力短缺,大量英國女性得以進入工廠,婦女的就業率大為提高,個人社會活動領域也得到拓展。工廠女工的平均工資與男工的比值由戰前的1/3上升到1918年的2/3。戰爭期間經濟地位的提高,直接改善了她們在家庭中的地位。與此同時,英國女性的政治地位也有了根本性的提升,19世紀末以來眾多女權分子追求數十年而不得的政治權利,幾乎在一夕之間得到伸張。1918年,30歲以上的英國女性獲得了選舉權。
可以見得主流的意識和對應的權利只有在擁有對應責任時才能夠擁有。想要摧毀男權社會的審美觀,就必須建立一套能被大眾所接受的女權審美觀,不是像現在這樣「男人喜歡的就是要pass的」。這只會引發對立和對抗對女權的發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說實話這已經接近罵街了
實際上,類似的例子不只是女權。人類的觀念看似變得很快,其實要比任何東西都難改變。就拿中國來說,在建國初就反覆強調「婦女能頂半邊天」,80年代滿大街刷傳單說生男生女一個樣,可還是有大量的女嬰被流產。可見通過短時間大力宣傳灌輸的價值觀根本不可能抵得過漫長歲月中進化得出的。更何況驚奇隊長所代表的女權主義並沒有國家機器的輔助,灌輸的效果要弱的多。
上世紀末,類似標語貼滿了大街小巷,可曾起到一點作用?
結語
筆者於上周末去電影院貢獻了自己的票房,個人感受這是一部水準中遊的漫威電影。很可惜它本可以更好,更符合原本預期的那樣是一部「承上啟下」的作品。可惜,因為無意義的對抗行為,導致口碑滑鐵盧。雖然票房一如既往地強勢,但「不應該有的口水戰」卻讓這部電影失色不少。再一次證明了無意義的對抗行為只會讓大家都不痛快。主流獲得了極差的觀影體驗,從而對這部電影乃至整個漫威產生反感;女權主義也被貼上「戰鬥欲望過強」「仇視男人」「破壞性遠大於建設性」等標籤,從而招致大眾包括大部分女性的厭惡。這註定是一場「沒有勝者」的「戰爭」。人類註定是群體動物,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應當儘量溝通而不是激烈地對抗。只有這樣才能構建出一個美好和諧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