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地震後,救災行動迅速展開:總理第一時間奔赴災區,指揮抗震救災;武警部隊官兵克服重重險阻,徒步趕往災區……如果說政府的快速反應,使人信心倍增的話,那平凡的人在災難面前,用團結、堅強、溫情,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感動——地震發生時,教師用身體為孩子擋住了水泥板;廢墟下,兩同學手牽著手互相勉勵,發誓絕不放棄生存;公路上,許多成都計程車打著應急燈,源源不斷地往都江堰趕去,為的是幫助運輸傷員;只因前方有一位孕婦,後方眾多逃生者放慢腳步,一路護送她慢慢下樓,這段平時只需六七分鐘的路,急於逃生的人們卻走了10多分鐘。
新華網以《地震那一刻平凡的他們都是英雄》為題、集中編發的這一組稿件,在《社會要聞》欄下始終排名在前。說明了廣大網民對眾多平凡人在災害面前精神凝聚力、高尚道德情的關注,不少人還以熱烈、真摯的情感,對此投以由衷禮讚。
其實,日常生活中講道德、有愛心的人並不少見,但是為什麼這一次人們的反響如此強烈?我以為主要根源可用兩個字概括:反差。而反差又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災難愈殘酷與人性越完美的反差,表明人性中的真善美既需要通過教育、引導等方式挖掘,也需要一定的外部因素來激發;二是人性與身份的反差,在我們「想當然」的思維中,普通平民百姓,除了幹活掙錢養家餬口,除了關心自己的工資多少、何時發放,本該是什麼也不會關心的。可是上述這些平凡人的舉動,卻讓人們重新認識了平民百姓樸素而偉大的一面。
當今社會,誰能忽略身份價值的存在?平時,與身份不同的人坐在一起,誰都會有點「不自在」的感覺。可是身份價值的標準又是什麼?還不是一些表面的、物化的東西嗎?在官場上,誰升官快,誰就是成功;在教育科研單位,誰的職稱高,誰就是成功;在社會上,誰掙錢多,誰就是成功……誰還把道德情操當作一種價值來看待?道德價值虛無,物質價值強化的背景下,人們怎能不為這些平凡人在地震中的義舉而感嘆?
《地震那一刻平凡的他們都是英雄》這一組報導受到網民追捧,是人性的共鳴、道德的魅力在起作用。眾多平凡人為社會擔當了厚重的道德責任,富人呢?強者呢?對社會發展掌有話語權、影響力的實力人物呢?(馬龍生)
(責任編輯: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