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羅馬尼亞核電站發生事故 反應堆停止運作

2020-12-04 中國日報網

海外網3月29日電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羅馬尼亞核電站電力系統發生故障,反應堆自動與電網切斷。

據報導,羅馬尼亞國有核電公司Nuclearelectrica在一份聲明中表示,「3月25日2號機組降低產能與今天的自動切斷沒有關聯。」該公司在羅馬尼亞東南部的塞爾那伏達有兩座706兆瓦的反應堆。

此前,該公司稱,塞爾那伏達第一動力機組於2018年3月25日上午9時20分關閉,第二機組將功率降至55%(約300兆瓦)。

報導稱,該事故對工作人員、民眾和環境不會產生負面影響。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責編:姜舒譯、王棟

相關焦點

  • 外媒:俄北極圈內發生漏油事故 大面積河水被染紅
    報導稱,漏油事件當地時間5月29日發生在俄羅斯城市諾裡爾斯克,在諾裡爾斯克鎳業公司下屬諾裡爾斯克-泰梅爾能源公司經營的一個發電廠。這座小城位於俄羅斯最北部的北極圈內。該公司在其網站上說,已宣布緊急情況。在緊急情況部部長葉夫根尼·濟尼切夫建議後,俄羅斯總統普京同意因漏油事件啟動聯邦級別應急機制。綠色和平組織已稱,此次漏油事件是北極地區首次發生如此大規模事故。
  • 芬蘭一核電站發生事故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記者周瑞峰) 據央視新聞,當地時間12月10日,芬蘭廣播公司報導,芬蘭的奧爾基洛託核電站的第2個機組在10日12時22分發生了嚴重故障,導致緊急關閉。該故障可能是由於反應堆水處理系統故障所致。
  • 《車諾比》:核電站事故發生的經過到底是怎樣的?
    車諾比核電站事故的發生一切源於偶然,換個角度來說其實一切又是源於必然。這對於這個不可思議的災難,又是如何發生的呢?《車諾比》還有哪些需要我們知道的知識點呢?1.車諾比核電站事故是如何發生的?
  • 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以來,日本首次有城市同意重啟老舊核電站
    據日本《朝日新聞》25日報導,當天上午,日本高濱市議會開始審議是否批准重啟關西電力公司高濱核電站1號和2號反應堆,這兩座反應堆已有40多年的歷史。報導稱,市議會多數議員贊成重啟,預計將得到通過。這是日本首次有城市同意重啟老舊核電站。
  • 日本又一核電站發生事故,漏水超110噸
    來自日本共同社的消息稱,日本中部電力公司1月12日表示,正在處於廢爐作業中的濱岡核電站1號機組發生了漏水事故,經計算大約有
  • 紐約核電站起火反應堆緊急關停 傳出爆炸聲
    一些目擊者在微博客網站「推特」上發帖並上傳照片,說印第安角核電站傳出爆炸聲,核電站上空隨後騰起大量灰黑色煙霧。  「那是一團巨大的黑色煙球,警報立即響起。我們把車開到路邊,」目擊者古斯塔夫斯·格裡丘什說,大約30分鐘後,警報聲停止,煙霧消散。
  • 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
    在這過程中,為了避免壓力降低空氣流入而發生氫氣爆炸,需要繼續注入氮氣。加固4號機乏燃料池底部,以防損壞。儘快建立基於空氣冷卻的冷卻水循環系統,達到低溫停止狀態。用特殊覆蓋物覆蓋住反應堆廠房。2011年12月16日,日本政府稱反應堆已達到了低溫停止狀態,宣布「核電站的事故已經結束了」。福島縣知事則反駁稱事故還尚未結束。2013年3月18日,1、3、4號與共用乏燃料池停電,暫時失去了冷卻循環能力,但20日清晨修復了配電箱並恢復了冷卻能力。
  • 韓國一核電站熱輸出超限後,「帶病」工作近12小時
    據日媒報導,位於韓國西南部核電站的核反應堆在熱輸出值超過極限後,仍然持續工作了11個半小時。針對這一問題,韓國原子力安全委員會命令運營公司停業,並對違法運營的原因展開了調查。據韓國原子力安全委員會透露,本月10日上午,位於韓國全羅南道面向黃海的靈光核電站1號機組在定期檢查過程中,工作人員將調整反應堆輸出能量的控制棒抽出後,反應堆熱輸出超出了其極限值5%,並且一度飆升到了18%。據悉,該工作人員並不具有反應堆操作資格。
  • 伊朗納茲核設施附近發生事故,官方表示反應堆未受損
    據美聯社7月2日報導,當日,伊朗納坦茲核設施附近發生事故。伊朗原子能組織副主席卡瑪凡迪發表聲明表示,納坦茲核設施附近一處正在建設的建築發生了事故,但反應堆沒有受損。納坦茲是伊朗中部的一個小城。2002年8月,伊朗流亡海外的反對派團體「伊朗全國抵抗委員會」指認伊朗秘密建造納坦茲鈾濃縮設施和阿拉克重水反應堆。2003年2月,時任伊朗總統穆罕默德·哈塔米承認,確實存在納坦茲核設施,但只是用於核電站所需的低豐度濃縮鈾。美國對伊朗核計劃提出「嚴重質疑」,多次警告伊朗停止與鈾濃縮相關的活動,甚至威脅將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全理事會。
  • 車諾比事故34周年,俄現有170多萬人遭過核輻射
    (觀察者網訊)1986年4月26日,前蘇聯最大的核電站——車諾比核電站發生了史上最嚴重的核事故。該核電站位於烏克蘭基輔市以北130公裡左右的第四號反應堆發生了爆炸。34年後的今天,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援引該國緊急情況部新聞處的消息稱,目前在俄羅斯境內生活著超過170萬在車諾比核電站事故中遭受過核輻射的人。
  • 俄試驗場事故又有新說:爆炸發生時在測試新型「核電池」
    俄媒稱,俄羅斯飛彈試驗場爆炸事故發生時,該試驗場正在測試一種新型「核電池」。 據俄羅斯《消息報》網站8月15日報導稱,本月8日在阿爾漢格爾斯克州導致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5名專家遇難的爆炸,與「海燕」核動力巡航飛彈的測試並無關係。
  • 在研發核武器和反應堆的過程中發生的臨界事故有多危險?
    自從1945年以來,至少發生過60起臨界事故,導致了至少21起死亡,其中美國8人,前蘇聯10人,日本2人,阿根廷1人,南斯拉夫1人。其中9起事故的原因是操作失誤,其他的屬於實驗反應堆事故。 在研發核武器和反應堆的過程中都發生過臨界事故。
  • 日本一核電站發生爆炸 周邊5萬人被疏散
    放射性物質超標  原子能安全和保安院12日在一份聲明中說,受11日大地震影響而自動停止運轉的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反應堆控制室放射性物質濃度達到正常水平的1000倍。而最新公報說,這一核電站大門附近的放射線量繼續上升,12日上午9時10分已經達到正常水平的70倍以上。這是日本有關部門首次確認有核電站的放射性物質洩漏到外部。
  • 歐洲北部空氣中驚現核輻射,俄羅斯核電站發生事故?
    雖然放射性核素的含量被認為不會對人類健康和環境造成傷害,但放射性核素是核裂變的不穩定的人工副產品,這表明放射性核素含量的突然增加可能是由於核電站的破壞造成的。北歐官員說,它們可能來自俄羅斯的一個核電站,俄羅斯是世界核能的主要國家之一。1986年,在瑞典,類似的檢測結果揭示了車諾比發生了一場災難。具體來說,瑞典核電站的一名員工在從洗手間回來後發現自己的鞋子受到了高水平的輻射。
  • 多國環境中檢出放射性同位素,俄否認與此有關,北歐多國紛紛行動
    憑藉清潔無汙染、綜合成本低等優勢,核能在全球發電領域有著廣泛應用,不過由於它的洩露隱患,許多國家都對核電站的安全問題極為關注。最近,北歐多國就發生了疑似輕微洩漏事件,而俄羅斯在附近剛好有兩座核電站,對此荷蘭相關人士稱放射性同位素來源俄羅斯,但俄羅斯予以否認。在此背景下,北歐多國紛紛採取行動應對。
  • 核電站事故知識四問
    截至目前,受損福島第一核電站已有4個機組發生氫爆炸,個別機組反覆出現火情。那麼,核電站氫爆炸危險有多大?哪些放射性物質被洩漏?會不會威脅公眾健康?核電站發生事故時應該怎麼做?一、核電站氫爆炸危險有多大?新聞背景:據日本政府公布的消息,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1、2、3、4號機組均已發生爆炸,5、6號機組反應堆溫度15日一度小幅上升。
  • 日本福島核電站最新照片:熔化核燃料含致命輻射,機器人難以進入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稱,近日,日本福島核電站工作人員利用一根15米長的杆插入位於日本東海岸福島核電站的一個反應堆中,杆的頂部設置有相機,相機記錄了數年前福島核電站事故後,福島核災難核心區域反應堆內部的破壞情況。
  • 福島第一核電站8棟建築成危樓:日漸老化,存在發生事故危險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央視新聞客戶端5月17日消息,據日本共同社當地時間5月17日報導,東京電力公司表示,福島第一核電站廠區內的約580棟建築中,有8棟在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事故中外牆或部分設備受損,但之後一直未作處理,目前日漸老化,
  • 中國首座海上核電站開建:反應堆位於水下安全性極高!
    這意味著,廣受關注的中廣核海上小型堆ACPR50S建設正式啟動,這也是我國第一座海上核電站開工建設。中國首座海上核電站開建:反應堆位於水下安全性極高!中廣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小型堆總設計師芮旻介紹,ACPR50S是中廣核開發的海上浮動核電站,與其他清潔分布式能源結合,可以有效緩解海洋能源供給矛盾,為海洋資源開採、海島居民生活、生產活動提供充足電力和熱力能源及淡水供應,為周邊海域開發活動奠定堅實的能源基礎。
  • ...布良斯克州 俄聯邦 車諾比核電站事故 核輻射 火災 領先者...
    俄羅斯緊急情況部11日表示,遭受車諾比核電站核輻射汙染的布良斯克州及其鄰近地區的輻射狀況正常,自然火災並未對此造成影響。  俄緊急情況部官方網站登載的聲明說,該部「抗自然力」中心負責人弗拉基斯拉夫·博洛夫表示,自上周至本周初,緊急情況部「領先者」中心試驗室一直在受車諾比核電站事故中遭受核輻射汙染的地區進行工作,循著火災發生的路線檢測那裡的情況。「在布良斯克州、奧廖爾州、卡盧加州和圖拉州沒有發現任何變化,在火災燃燒物中也沒有發現任何放射性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