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新疆棉花生產水平的提高,棉農收入增加,出現了化肥施用量偏高、重施氮磷肥、少施或不施鉀肥、微肥和有機肥等不平衡的施肥現象 ,使土壤中氮、磷、鉀比例失調,不僅棉花產量沒有得到提高,反而增加了棉花生產成本,導致了肥料利用率低、土壤生產力與農產品品質下降、溫室氣體增多、土壤微生態環境破壞等一系列環境問題,制約著新疆棉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施肥對棉花氮肥吸收和分配規律
在棉花生育期內,苗期分配到葉中氮素的比例高於莖,佔全株氮素的74.9%~83.0%。蕾期分配到莖的氮素比例有所增加,佔到總量的19.4%~25.0%,生殖器官蕾在此期分配到的氮素比例佔8.2%~10.2%。花期,莖中氮素分配比例變化不大,而葉中明顯下降,此時,花中氮素分配比例提高,佔總量的27.0%~41.6%。到花鈴期,花中氮素分配比例迅速提高,佔總量的44.8%~59.4%。盛鈴期,營養器官的氮素分配比例逐漸降低,而生殖器官中氮素佔總量的57.4%~63.7%。進入吐絮期,生殖器官中籽的氮素分配量迅速增加,佔總量的63.9%~69.4%。
二、施肥對棉花磷的吸收和分配規律
棉花磷素分配總體規律和氮素分配一致,在苗期分配到葉中的磷素佔到70.8%~74.3%,隨著生育期的進行分配到葉中的磷素佔全株的比例逐漸降低,到吐絮期只佔總量的2.4%~3.6%;而生殖器官的磷素從蕾期開始迅速增加,由蕾期佔總量的14.2%~17.5%增加到吐絮期的87.5%~93.0%,尤其是籽中磷素的分配量在吐絮期佔總量的71.3%~75.7%。
三、施肥對棉花施鉀吸收和分配規律
棉花鉀素分配到莖中的比例高於葉,在苗期分配到莖中的鉀素佔到70.8%~74.3%,隨著生育期的進行分配到莖中的鉀素佔全株的比例逐漸降低,到吐絮期只佔總量的14.3%~15.7%;而生殖器官的鉀素從蕾期開始迅速增加,由蕾期佔總量的2.8%~3.5%增加到吐絮期71.9%~84.5%,尤其是籽中鉀素的分配量在吐絮期佔總量的39.7%~44.0%。平衡了氮、磷、鉀和微量元素鐵、錳、鋅等養分,更好地促進棉花苗期到吐絲期各器官鉀素吸收分配。
養分的吸收和分配直接影響著作物的生長和發育,從而影響作物的產量,養分累積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肥料利用率。棉花植株養分吸收量順序為氮>鉀>磷,平衡施肥有利於棉花養分吸收累積、生殖器官中的分配和提高肥料利用率,平衡施肥能夠保證養分的均衡供應,有利於作物的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平衡施肥有利於棉花關鍵生育期內對氮、磷、鉀養分的吸收利用,每生產100 kg皮棉所需吸收的N、P2O5 、K2O分別為9.02、3.75、5.94 kg。
棉花施氮磷鉀一般比例為3∶1∶3,雜交棉建議施氮磷鉀比例大約為3∶1∶4。棉花平衡施肥基本規律為適氮、穩氮、穩磷、增鉀、配微,即施足基肥,早施、輕施提苗肥,穩施蕾肥,重施花鈴肥,補施蓋頂肥。
棉花對氮的吸收量明顯大於糧食作物,氮肥的增產效果也非常明顯。但是氮肥施用過多或施用不當,會造成減產,也容易感染病蟲害。磷肥的效果非常穩定,磷肥的施用,使棉花產量有了大幅度提高。磷肥和氮肥配合施用能獲得穩定的增產。鉀肥能使莖稈堅韌,抗倒伏,能增強棉花抗旱、抗寒及抗病蟲害能力。由於重茬連作和棉花產量的提高,單靠土壤中的鉀很難達到高產的目的,因此在低鉀土壤或高產棉田必須配合鉀肥施用,否則,氮磷鉀不協調,降低肥效,容易導致減產。
綜合整理於網絡,如有異議請留言交流,圖文編輯整理:天山植保,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