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化的現狀與前景(多圖)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員 何傳啟
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幾代人的夢想和追求。早在1987年4月,鄧小平同志首次系統闡述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三步走」發展戰略。根據小平同志的設想 ,我國現代化建設,第一步戰略目標是到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溫飽問題;第二步戰略目標是到2000年,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戰略目標是到2050年,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顯然,第三步戰略目標不同於第一步和第二步戰略目標,它是一個跨度50年的動態目標,是以世界發達國家和中等發達國家發展水平為參照系的。那麼,中國現代化的現狀如何(什麼是2000年的現代化)?中國現代化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內涵是什麼(什麼是2050年的現代化)?如何實現2050年的現代化?
1998年,江澤民主席先後指出「知識經濟、創新意識對於我們21世紀的發展至關重要」,「知識經濟已見端倪」。 2000年6月,江澤民主席在為美國《科學》雜誌撰寫的社論中進一步指出 :「知識經濟的發展正在給人們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這再一次證明,知識和技術創新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中國將致力於建設國家創新體系,通過營造良好的環境,推進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提高全社會創新意識和國家創新能力,這是中國實現跨世紀發展的必由之路。」知識經濟的崛起,創新浪潮的洶湧,必然對世界和我國現代化進程產生影響,對我國科技和經濟發展產生影響。那麼,知識經濟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有什麼影響?
現代化既是我們的長期奮鬥目標,也是有重大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現代化是動態的,現代化研究也是不斷發展的。早在20世紀30年代,我國學者就開始討論現代化問題。20世紀50~60年代,美國學者提出了經典現代化理論,20世紀70年代西方學者提出了後現代化理論,80年代德國學者提出了生態現代化理論和再現代化理論,90年代我國學者提出了第二次現代化理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現代化研究的理論成果可以為我們制定和完善國家和地區現代化發展戰略提供科學參考。
一、中國現代化的時代背景
中國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的組成部分。如果不了解世界現代化進程,就不能全面了解中國現代化現狀。如果不分析世界現代化發展趨勢,就不可能展望中國現代化前景。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現代化發展方向發生重大轉折,世界現代化內涵發生本質變化,經典現代化理論發生範式危機,世界現代化理論研究出現三種新潮流。
1、世界現代化方向發生重大轉折。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繼續進行以工業化、城市化和民主化為特徵的經典現代化;發達國家則進入以非工業化(工業轉移+工業升級)、非城市化(城市擴散+信息化)、知識化和全球化為特徵的新現代化軌道。工業經濟衰落(表1),知識經濟崛起,反映了世界現代化方向的重大變化。

2、世界現代化內涵發生本質變化。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內涵是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發達國家國家的新現代化內涵是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轉變。隨著知識革命、信息革命的發展,知識經濟正在改變世界的面貌。知識產業的比重超過50%,表明世界現代化的內涵已經發生巨大變化。
3、經典現代化理論發生範式危機。經典現代化理論是在20世紀50~60年代形成的。在英文裡現代化一詞大約出現在18世紀70年代。20世紀30年代,我國學者開始討論現代化。20世紀50年代,美國一批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相繼開展了現代化研究。1958年,丹尼爾·勒納出版《傳統社會的消逝:中東現代化》一書,認為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就是現代化。1959年,美國社會科學研究會比較政治委員會召開了政治現代化討論會。60年代西方陸續出版了一批有影響的現代化研究專著,現代化理論基本形成。在70~80年代,現代化理論面臨諸多挑戰,同時也得到全面發展,形成了五光十色的現代化理論。儘管這種理論存在許多固有的缺陷,並因此受到種種批評,但是,它仍然被認為是用來闡述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文明的革命性變化的有力理論,其他任何一種社會科學理論都不可能完全取代它。學者們稱之為經典現代化理論。經典現代化理論並不是一個單一的理論,而是不同領域、不同學者關於現代化研究的理論成果的統稱。在不同領域和不同地區,現代化具有不同的特點(表2)。

經典現代化理論研究,根據領域不同,可以分為政治現代化、經濟現代化、社會現代化、個人現代化和文化現代化理論等。依附理論和世界體系理論是從國際關係角度解釋現代化,是對經典現代化理論的重要補充。經典現代化理論研究的學者來自歷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領域。我國經典現代化研究亦湧現了一批知名學者,如北京大學羅榮渠教授等。羅榮渠教授的《現代化新論》和《現代化新論續篇》(林被甸、董正華整理)是我國經典現代化理論研究的代表作。
在20世紀70年代,經典現代化理論遇到麻煩:不能解釋發達工業國家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新發展。學者們發現,用經典現代化理論解釋發達國家18世紀工業革命到20世紀中葉的發展過程是合適的,用它解釋發展中國家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過程也是合適的,用它解釋發達工業國家將來的發展就不合適了。 可以肯定地說,工業社會不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終點,而是一個驛站。那麼,發達工業國家今後的發展過程是什麼?20世紀 70年代以來,發達工業國家的非工業化、非城市化、信息化、知識化、工業經濟衰落,知識經濟崛起,知識社會來臨,這些變化遠遠超出了經典現代化理論的範疇。
4、世界現代化理論研究出現三種新潮流。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以法國、美國學者為代表的後現代化理論,80年代德國學者提出了生態現代化和再現代化理論,90年代我國學者提出了第二次現代化理論。
(1)後現代化理論是後工業社會、後現代主義和後現代化研究的集合。
在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就產生了後工業社會的思想,1973年正式出版《後工業社會的來臨》一書。他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分為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三個階段,在今後30年至50年間,發達工業國家將進入後工業社會(表3)。後工業社會具有5個特點:其一,經濟方面:從產品生產經濟轉變為服務性經濟;其二,職業分布:專業和技術人員階級處於主導地位;其三,中軸原理:理論知識處於中心地位,它是社會革新與制定政策的源泉;其四,未來的方向:控制技術發展,對技術進行鑑定;其五,制定決策:創造新的「智能技術」。
後現代主義起源於西方發達國家。後現代主義沒有統一的理論體系,不同的後現代主義者的觀點相差很大,但他們都對現代性持批評態度。根據他們觀點的不同,可以分為解構性和建設性後現代主義,懷疑性和肯定性後現代主義,或者反現代的後現代主義和後現代的後現代主義。肯定論後現代主義者對後現代時代持有一種樂觀的觀點,他們歡迎變化,歡迎積極的政治活動,提倡多元主義和寬容,支持和平運動、生態與環保、女權主義、綠色政治等一系列新運動。建設性後現代主義相信,現代世界已經取得空前的進步,不能因為反對其消極特點而拋棄這些進步,現代性可以而且必須被超越。人類社會的發展可以分成前現代社會、現代社會和後現代社會。後現代的後現代主義,首先把後現代作為一個新發展時段,然後是對現代性的反思和揚棄。它承認現代性的進步性,同時對現代性的危害性進行揭露和批判;它強調非決定論、多樣性、差異性和複雜性,探索有效地汲取現代性的優點又有效地避免現代性的弊端的途徑。
1997年美國學者殷格哈特教授的《現代化與後現代化》等著作的問世。殷格哈特教授把1970年以來發達國家發生的變化稱為後現代化,把發展中國家發生的變化稱為現代化。後現代化理論認為,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是現代化,從現代社會向後現代社會(工業社會向後工業社會)的轉變是後現代化。從現代化向後現代化的轉變還包括政治、經濟、性和家庭、宗教觀念等的深刻變化,如從物質主義到後物質主義、從現代價值到後現代價值、從生存價值到幸福價值等(表3)。現代化的核心目標是經濟增長,通過工業化和系統的技術應用來擴大有形產品;後現代化的核心目標是使個人幸福最大化,追求生活質量和生活體驗。在專業化、世俗化和個性化方面,後現代化是現代化的繼續。

殷格哈特教授等80名學者對世界65個國家的調查發現,20世紀90年代中期,有些國家如奈及利亞剛剛開始現代化;有些國家如中國正加速進行現代化;有些國家如韓國接近於從現代化向後現代化的轉折點;有些國家如英國、德國、美國等已經進入後現代化階段,北歐國家和荷蘭是世界上最具有後現代特點的後現代社會。
後現代化理論既受到喝彩,也受到廣泛批評。首先,「現代」和「後現代」是時間交叉的,後現代是時間不自恰的模糊概念;其次,它沒有反映知識社會、信息社會、網絡社會等新的發展;其三,現代化不是歷史終點,後現代化也不是終結,後現代化以後是"後後現代",這就有文字遊戲之嫌。
(2)德國學者的生態現代化和再現代化理論。
1985年德國學者胡伯教授提出來生態現代化理論。他認為,生態現代化是一種利用人類智慧去協調經濟發展和生態進步的理論。生態現代化的基本觀點:其一,把現代科學技術理解為生態改革的核心機制,市場經濟鼓勵的、政府促進的工業創新能夠促進環境保護。其二,作為一種資源和風險的管理模式,超越了各種衝突和利益,通過建立新的環境議程,解決經濟增長和相應的環境管理的常規矛盾。其三,把減少汙染看成是加強經濟競爭力的工具,而不是要求額外地增加和維持昂貴的末端處理技術,使清潔環境和經濟增長不再成為一對矛盾。其四,不僅把環境挑戰看成是危機,也看作是機會,可以看成是環境敏感技術的機會;其五,代表一種前瞻的、預防的環境政策,它採用預防原理,涉及生產和消費模式的長期結構變化。其六,採用工業生態學原理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1986年前蘇聯車諾比核電站發生重大事故。同年德國學者貝克教授的《風險社會》德文版問世。他在書中提出了後來產生廣泛影響的兩個概念,風險社會和再現代化。隨著1992年《風險社會》和1994年《再現代化》英文版的出版,這兩個概念迅速在國際學術界傳播。人們注意到科學技術的兩面性,一方面它們推動了現代社會的進步,一方面又產生了大量的不可預測的副作用--技術和生態風險,而且,風險已經超出現代社會的管理能力,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特徵。
貝克教授認為,我們的現代世界處於轉變之中,即從工業社會向風險社會的轉變。在19世紀,現代化分解了農業社會的結構,建立了工業社會;與此相似,今天的現代化正在分解工業社會,並產生另一種現代性。這種新出現的現代性就是"風險社會"。風險社會的出現代表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再現代化*(Reflexive Modernization)就是一個工業社會的創造性破壞的時代,創造性破壞的行為主體不是革命,不是危機,而是西方現代化的勝利。如果普通現代化(正統現代化)是工業社會形態對傳統社會形態的解體和重構,那麼,再現代化是另一種現代性對工業社會形態的解體和重構;普通現代化是從傳統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再現代化是從工業社會向風險社會的轉變;普通現代化是建立現代工業社會,再現代化是消解現代工業社會(表4)。再現代化是現代化的現代化。

(3)我國學者提出第二次現代化理論
1998年,中國學者何傳啟發表「知識經濟與第二次現代化」一文,隨後出版《第二次現代化--人類文明進程的啟示》一書(何傳啟,1999),全面提出「第二次現代化理論」。第二次現代化理論認為,從人類誕生到2100年,人類文明的發展可以分為工具時代、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和知識時代等4個時代,每一個時代都包括起步期、發展期、成熟期和過渡期等四個階段,人類文明進程包括4個時代16個階段(表5);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過程是第一次現代化;從工業時代向知識時代、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的轉變過程是第二次現代化;文明發展具有周期性和加速性,知識時代不是文明進程的終結,將來還會有新的現代化等。對於主要發達國家,第一次現代化大致經歷200年(1763~1970年),第二次現代化將大致經歷100年(1971~2100年)。

第二次現代化理論可以簡稱為"兩次現代化理論",它的主要觀點是:
①現代化指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它包括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傳統政治向現代政治、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等各個方面的轉變。傳統和現代是相對的,是不斷變化的。現代化是非線性的,現代化是加速的,現代化途徑是多條的,現代化是路徑依賴的,現代化是不同步的等。
②現代化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從18世紀到21世紀末,現代化過程可以分為兩大階段;其中,第一次現代化指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過程,第二次現代化指從工業時代向知識時代、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的轉變過程;第二次現代化不是歷史的終結,將來還有新發展。
③兩次現代化有不同規律和特點。第一次現代化的主要特點是工業化、專業化、城市化、福利化、流動化、民主化、法治化、世俗化、信息傳播和普及初等教育等。第二次現代化的主要特點是知識化、分散化、網絡化、全球化、創新化、個性化、多樣化、生態化、信息化和普及高等教育等。在第一次現代化過程中,經濟發展是第一位的,物質生產擴大物質生活空間,滿足人類物質追求和經濟安全。在第二次現代化過程中,生活質量是第一位的,知識和信息生產擴大精神生活空間,滿足人類幸福追求和自我表現;物質生活可能趨同,但精神和文化生活將高度多樣化。
④兩次現代化是緊密相關的。在同一個國家和地區,第一次現代化奠定了第二次現代化的物質和社會基礎;第二次現代化在許多方面是第一次現代化的消除和"反向",在某些方面是第一次現代化的延續和發展,在有些方面是新發生的;兩次現代化的協調發展則是綜合現代化。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兩次現代化相互影響和競爭,第一次現代化為第二次現代化擴大了市場和資源,第二次現代化為第一次現代化創造了知識和市場,在公平貿易條件下兩次現代化是相互促進的,在不公平貿易條件下兩次現代化是相互制約的。
第二次現代化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第二次現代化過程中,政治、經濟、社會、個人、文化等領域的變化將有新的特點(表6)。

二、中國現代化的現狀
世界現代化方向、內涵和理論都發生了變化。世界現代化進程也發生變化。要了解中國現代化現狀,就需要對世界和中國現代化進程進行評價。
1、評價方法和數據來源
評價方法:世界現代化進程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現代化兩大階段,兩次現代化要分別進行評價。第一次現代化評價模型包括人均GNP、農業增加值比重、服務業增加值比重、農業勞動力比重、城市化、醫療服務、嬰兒存活率、預期壽命、成人識字率和大學普及率等10個經濟社會發展指標。第二次現代化評價模型包括知識創新、知識和信息傳播、生活質量和經濟質量等四大類指標。
數據來源:世界131個國家的數據來自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報告》和聯合國統計年鑑。中國地區的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鑑》和《地區統計年鑑》。
2、世界131個國家現代化進程
1999年世界上約有60多個國家及地區已經實現或基本實現了第一次現代化,其中,20多個國家進入第二次現代化的發展期或起步期;還有60多個國家及地區沒有完成第一次現代化進程(表7)。2000年中國第一次現代化的實現程度為76%,1999年實現程度為94%,在108個國家中排第64位;如果保持1960~2000年第一次現代化的發展速度不變,中國實現第一次現代化還需要15年;全國34個地區發展不平衡;1999年中國第二次現代化的發展狀況在108個國家中排第56位。《中國現代化報告2002》和《中國現代化報告2001》驗證了第二次現代化理論的科學性。

世界現代化發展極不平衡。1999年美國等12個國家進入第二次現代化的發展期,芬蘭等12個國家進入第二次現代化的起步期,奧地利等10個國家處於從第一次現代化向第二次現代化的過渡期,巴西等33個國家處於第一次現代化的成熟期,中國等37個國家處於第一次現代化的發展期,奈及利亞等18個國家處於第一次現代化的起步期,蒲隆地等6個國家處於傳統農業社會。一些少數民族仍生活在原始社會。
根據第二次現代化發展水平分組,1999年世界有發達國家15個、中等發達國家31個、初等發達國家29個和欠發達國家51個。中國處於初等發達國家水平,距離世界中等發達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差距仍然較大。
3、我國和地區現代化現狀
根據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完成,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2》,我國現代化現狀:
(1)中國現代化現狀。目前,我國已進入第一次現代化發展期,第二次現代化進展喜人。在發展中國家中,我國是較早重視第二次現代化的國家,我國第二次現代化水平的世界排名好於第一次現代化水平的世界排名。我國現代化建設已進入快車道。2000年我國第一次現代化實現程度為76%,比1999年提高2個百分點。2000年我國醫療服務、嬰兒存活率、平均預期壽命和成人識字率等4個指標已經達到第一次現代化標準。1999年我國第一次現代化實現程度居108個國家的第64位。1980~2000年我國第一次現代化實現程度平均每年上升約1個百分點,我國與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第一次現代化實現程度的差距在縮小。如果保持1990~2000年平均發展速度不變,我國第一次現代化實現程度大約在2015年前後達到100%。1999年我國第二次現代化指數在108個國家中排第56位。我國生活質量指數已達到世界平均水平。1980~1999年,我國第二次現代化指數年均增長率高於世界平均值,我國與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第二次現代化水平的差距在縮小。
(2)我國34個地區現代化現狀。2000年全國有8個地區已經完成或基本實現第一次現代化。其中,香港、澳門和臺灣第一次現代化的10個評價指標全部達標;北京、天津、上海有九個指標達標,遼寧和廣東有六個指標達標。此外,江蘇、浙江、黑龍江和山東有5個指標達標,其他22個地區只有2~4個指標達標。1970~2000年我國大陸地區第一次現代化程度在迅速提高。20世紀90年代以來,北京、天津、上海、香港、澳門和臺灣等6個地區第一次現代化實現程度已經超過世界平均值,達到或超過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1980~2000年西藏、浙江、湖北、江蘇、山東、陝西、福建和廣東等8個地區第一次現代化發展速度快於全國平均值。我國大陸各地區第一次現代化實現程度的排名在不斷變化,反映了各地區第一次現代化相對發展水平的差異。例如,2000年與1999年相比,有9個地區排名上升,7個地區排名下降,15個地區排名沒有變化。1999年我國有6個地區第二次現代化指數達到或超過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其中,香港進入第二次現代化的發展期,澳門進入起步期,它們的第二次現代化指數已經達到世界發達國家水平;北京和臺灣進入第二次現代化準備期,北京、天津、上海和臺灣的第二次現代化指數都已經超過世界平均值,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1980~1999年北京、上海、浙江、廣東、陝西、西藏、江蘇、山東和天津等9個地區第二次現代化指數年均增長率高於全國平均值,也高於世界平均值和中等收入國家平均值。1980~1999年我國大陸地區第二次現代化指數的排名在不斷變化,反映了各地區第二次現代化相對發展水平的差異。1999年與1998年比,有7個地區排名上升,有15個地區排名下降,有9個地區排名沒有變化。我國各地區現代化發展不平衡。2000年,香港和澳門已經進入第二次現代化,北京、天津、上海和臺灣處於從第一次現代化向第二次現代化的過渡期,遼寧、江蘇、浙江、廣東等4個地區處於第一次現代化的成熟期,黑龍江等15個地區處於發展期,安徽等9個地區處於起步期。
三、中國現代化的前景
1、我國2050年現代化目標:在全面完成第一次現代化基礎上,基本實現第二次現代化。我國現階段比較合理的戰略選擇應是,以第二次現代化帶動第一次現代化,以第一次現代化促進第二次現代化,推動知識化、信息化和工業化的協調發展。
21世紀上半葉,我國現代化建設將大致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知識化、信息化和工業化並舉。第二階段:以知識化和信息化為主。第三階段:知識化。
2、我國地區現代化建設要因地制宜。我國地區現代化發展極不平衡。根據第一次現代化實現程度的不同,我國34個地區可以分為6個發達地區、15個初等發達地區和13個欠發達地區。不同地區需要研究制定不同的現代化目標和發展戰略。
北京等6個發達地區現代化目標:主要發展指標超過當時的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上線,達到世界發達國家水平。戰略重點應是全力推進第二次現代化。
遼寧等15個初等發達地區現代化目標:主要發展指標超過當時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底線,接近當時的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上線。戰略重點應是兩次現代化協調發展。
甘肅等13個欠發達地區現代化目標:主要發展指標超過第一次現代化標準,超過當時的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底線。戰略重點應是繼續推進第一次現代化,同時培育第二次現代化的生長點。
我國現代化建設中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需要研究的重大課題。例如,在第一次現代化的10個評價指標中,我國有一些指標與標準值相差較大,如人均GNP、大學普及率、非農業勞動力比重、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城市人口比例指標等;教育現代化、農村現代化和城市化等需要深入研究。課題組將繼續研究世界和我國現代化進程,不斷形成和提出關於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性建議。
2001年是21世紀的元年,也是我國實施現代化建設第三步發展戰略的第一年。在這一年裡,我國啟動「十五發展計劃」,於2001年12月11日成為WTO的正式成員;我國足球衝出亞洲進軍世界盃賽的夢想成為現實,北京市成功爭取到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上海市成功承辦APEC國家領導人會議等。一個好的開端預示著成功的希望。
一個偉大民族,如果有科學合理的現代化基本理論和發展戰略,就沒有什麼困難是不可以克服的。中國歷史已經證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民族,中國人民是勤勞勇敢的人民,中華兒女是富有創造力的優秀兒女。中華民族既然可以創造光輝歷史,她就一定能夠創造燦爛未來。通過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供稿)

相關焦點

  • [分享]行業的現狀及前景資料下載
    行業的現狀及前景專題為您提供行業的現狀及前景的相關資料與視頻課程,您可以下載行業的現狀及前景資料進行參考,觀看相關視頻課程提升技能。毫無疑問,火災當中人 查看詳情 2015年中國建築工程行業發展現狀及投資前景分析[圖] 查看詳情
  • 中國建築設計行業現狀調研分析及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20年版)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建築設計行業現狀調研分析及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20年版)認為,近年來,我國建築設計行業發展迅速,不論是企業規模、從業人員規模、經營規模,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都有較大的發展,完成了大量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建築設計任務。
  • 2020年農業產業現狀與發展前景 - 2020年版中國農業市場調研與發展...
    《2020年版中國農業市場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在多年農業行業研究結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農業行業市場的發展現狀,通過資深研究團隊對農業市場各類資訊進行整理分析,並依託國家權威數據資源和長期市場監測的資料庫,對農業行業進行了全面、細緻的調查研究。
  • 2020年阻燃劑產業現狀與發展前景 - 2020年中國阻燃劑現狀調研及...
    據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年中國阻燃劑現狀調研及發展趨勢走勢分析報告顯示,未來幾年,阻燃劑向低毒、低煙(或抑煙)、低腐蝕產品方向發展,無機阻燃劑的細化分級、表面活性處理、高流動性、易分散性更加嚴格。由於電子設備及電器元件的發展,阻燃劑的無滷化呼聲強烈;磷系阻燃劑由於具有增塑、阻燃、耐磨等功能,前景看好。
  • 2020-2026年中國中藥市場現狀調研分析及發展前景報告
    2020-2026年中國中藥市場現狀調研分析及發展前景報告對我國中藥行業現狀、發展變化、競爭格局等情況進行深入的調研分析,並對未來中藥市場發展動向作了詳盡闡述,還根據中藥行 業的發展軌跡對中藥行業未來發展前景作了審慎的判斷,為中藥產業投資者尋找新的投資亮點。
  • 《中國現代化報告2020》聚焦世界現代化的度量衡
    會議現場 11月26日,《中國現代化報告該書是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組長何傳啟研究員及其團隊完成的第19部年度報告,是「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
  • 2020年版中國碳交易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前景分析報告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年版中國碳交易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前景分析報告認為,碳交易市場可以簡單地分為配額交易市場和自願交易市場。配額交易市場為那些有溫室氣體排放上限的國家或企業提供碳交易平臺以滿足減排目標;自願交易市場則是從其他目標出發(如企業社會責任、品牌建設、社會效益等)自願進行碳交易以實現其目標。
  • 中國地理信息行業現狀調研分析及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20版)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地理信息行業現狀調研分析及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20版)認為,近年來,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突飛猛進,**年總產值達3100億元。截至**全國地理信息從業單位已有2.3萬多家,從業人員超過40萬人。地理信息服務的內容、領域、方式發生深刻變革,呈全方位拓展特徵。
  • 中國計算機仿真行業現狀調研分析及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20版)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計算機仿真行業現狀調研分析及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20版)認為,在開放的民用市場,國外企業憑藉產品技術的先進性和發達的市場銷售網絡,在相應市場處於優勢地位。  《中國計算機仿真行業現狀調研分析及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20版)》對計算機仿真市場的分析由大入小,從宏觀到微觀,以數據為基礎,深入的分析了計算機仿真行業在市場中的定位、計算機仿真行業發展現狀、計算機仿真市場動態、計算機仿真重點企業經營狀況、計算機仿真相關政策以及計算機仿真產業鏈影響等。
  • 中國霧霾經濟行業現狀調研與未來前景趨勢報告(2021年)
    截至**,中國多地霧霾天氣造成嚴重空氣汙染,從東北、華北到中部,乃至黃淮、江南地區,多個城市空氣品質指數監測數據「爆表」。大氣汙染物排放遠超出環境承載能力,導致霧霾汙染日益嚴重。  第一節 2021-2027年中國霧霾經濟的發展前景預測分析    一、環境監測行業前景預測分析    二、空氣淨化設備行業前景預測分析    三、能源淨化行業前景預測分析    四、潔淨能源行業前景預測分析    五、新能源汽車行業前景預測分析    六、生態工業園行業前景預測分析  第二節 2021-2027年中國霧霾經濟的投資機會分析
  • 2020年中國氯化鋇市場現狀調查與未來發展前景趨勢報告
    據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年中國氯化鋇市場現狀調查與未來發展前景趨勢報告顯示,在化工產品發展的這幾年中,很多的產品品開始向著高大上發展了,而我國生產氯化鋇的能力正在上升,所以這種化工產品的發展非常的迅猛,對國外的氯化鋇產品依賴性降低。氯化鋇屬於環保型的工業用料,將會替代其他種類的用料。這樣,我國對氯化鋇的需求會進一步的增加。
  • 2020年版中國噴塗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前景分析報告
    《2020年版中國噴塗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前景分析報告》通過噴塗項目研究團隊多年對噴塗行業的監測調研,結合中國噴塗行業發展現狀及前景趨勢,依託國家權威數據資源和一手的調研資料數據,對噴塗行業現狀及趨勢進行全面、細緻的調研分析,採用定量及定性的科學研究方法撰寫而成。
  • 中國水運行業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2020-2026年)
    據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水運行業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2020-2026年)顯示,**年,我國航運業發展相對平穩,水路客運量、貨運量規模均比**年有所提高;佔全國客貨運量比重近年來呈小幅下降態勢,反映出水運相對於公路、鐵路、民航等其他交通運輸方式而言,發展速度相對緩慢。
  • 2020-2026年中國減速機行業現狀分析與發展前景研究報告
    **-**年中國減速機行業產量情況  據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2026年中國減速機行業現狀分析與發展前景研究報告顯示,國內減速機行業的生產廠家也以多種形式並存,如外資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國有企業、股份制企業和個體企業,規模有大到年產值數億元以上,小到數百萬元不等。這其中外資企業的銷售額約佔四分之一左右。
  • 中國電動輪椅行業現狀研究分析及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20年)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電動輪椅行業現狀研究分析及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20年)認為,我國現已有100家以上的普通輪椅生產企業,國內約有60家以上的電動車和電動輪椅生產廠商,電動輪椅(含輪椅式電動代步車)的產量約佔輪椅總產量10~20%,而具有室內外通用特點的真正意義上的電動輪椅產品只佔電動輪椅產品總產量的10%,**年國內電動輪椅產量約為92.5萬臺。
  • 2020-2026年中國碳酸二甲酯行業發展現狀調研與市場前景預測報告
    由於碳酸二甲酯毒性較小,是一種具有發展前景的「綠色」化工產品。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2026年中國碳酸二甲酯行業發展現狀調研與市場前景預測報告認為,碳酸二甲酯是一種環保綠色原料,可以滿足截至**清潔工藝的要求,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趨勢,同時兼具多種優良性能,因此其合成工藝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 2020-2026年中國海洋生物醫藥市場現狀調研分析及發展前景報告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2026年中國海洋生物醫藥市場現狀調研分析及發展前景報告認為,在過去的十幾年裡,中國海洋生物醫藥取得了長足發展,行業增加值由**年17億元增長至**年的302億元,增長了十幾倍,**-**年間行業複合增速接近30%,而整個海洋產業產值複合增速不足13%,海洋生物醫藥儼然已成海洋經濟最亮眼的發展領域。
  • 中國內燃機及配件製造行業現狀調研分析及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20版)
    據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內燃機及配件製造行業現狀調研分析及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20版)顯示,**年,中國內燃機及配件製造行業保持平穩的發展勢頭。行業規模有所擴大,規模(2000萬元)以上企業數量為628家,同比增長15.02%;資產總計2661.54億元,同比增長39.21%。
  • 中國氟化工行業現狀研究分析及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17年)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氟化工行業現狀研究分析及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17年)認為,氟化工產業是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之一, 截至**,國家針對氟化工產業的發展已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相關部門也制定氟化工產業的準入條件對氟化工產業的發展加以規範。並且在「十三五」規劃 中,氟化工單列一個專項規劃,由此可見國家對行業的重視。
  • 十四五大力發展量子技術 中國量子通信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如何?(圖)
    原標題:十四五大力發展量子技術 中國量子通信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如何?(圖)   日前,科技部表示,下一步,在十四五高新技術發展的規劃布局上,將按照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