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來,海南熱帶野生動植物園內喜訊連連,動物園區裡相繼誕生了長頸鹿、坡鹿以及孔雀等數種「動物寶寶」。這些初亮相的動物小寶寶們受到了市民遊客的追捧。圖為長頸鹿寶寶「依偎」在父親身旁。在母親和海野專業飼養員的靜心照顧下,即將滿月的幼鹿不久後便可對外迎接遊客觀覽。長頸鹿繁殖孕期15個月,每胎產1仔,生下來的幼仔身高便可達到1.8米左右,出生後20分鐘即能站立,數小時後即可奔跑。在出生的前兩周幼鹿多數時候伏在地上靜臥,並受母鹿的庇護。海南日報記者封爍攝影報導
幼鹿的成長過程十分珍貴,只有大約25%〜50%的幼鹿能存活至成年。長頸鹿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的紅色名錄(Redlist)裡屬於易危級別,來自非洲稀樹草原的長頸鹿,在海南這一地處熱帶的中國省份生活並成功繁育第二代對於長頸鹿這一物種有積極的生態保護意義。海南日報記者封爍攝影報導
小坡鹿認真地跟媽媽學習野外生存課中最重要的「保持警惕」。坡鹿是印度澤鹿的同屬,外形與梅花鹿相似,但體型較小,背中線為黑褐色,背脊兩側各有一列白色斑點。作為海南最廣為人知的神話傳說「鹿回頭」中神鹿的原型,坡鹿也可被視為海南文化的代表形象之一。坡鹿因此實際存活數量比國寶大熊貓還要稀少,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海南日報記者封爍攝影報導
近年來,以保護坡鹿為主的大田、邦溪等保護區採用坡鹿生境改造、人工馴化繁育等多種方式對坡鹿進行保護,而海南熱帶野生動植物園在今年夏天成功誕生了三隻坡鹿寶寶,目前生活在海野的坡鹿種群數已達18隻。海南日報記者封爍攝影報導
梅花鹿媽媽對梅花鹿寶寶的舐犢情深梅花鹿是一種中小型鹿,毛色夏季為慄紅色,有許多白斑,狀似梅花;冬季為煙褐色,白斑不顯著,雄性角長達30至66釐米。梅花鹿群居性不強,雄鹿往往是獨自生活。梅花鹿種群主要分布在俄羅斯東部、日本和中國。梅花鹿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等級為低危(LC)。在細心的照料下,海野梅花鹿家族今年先後迎來了十隻梅花鹿寶寶,鹿寶寶的扎推出生讓帶仔的母鹿們形成了團結無比的守護者聯盟,它們互相幫忙照看孩子,確保孩子們安全、快樂成長。海南日報記者封爍攝影報導
麋鹿寶寶和媽媽的溫情日常。麋鹿是中國特產、世界珍稀的動物。麋鹿是一種大型食草動物,雌性體型稍小於雄性。麋鹿原產於中國長江中下遊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性好合群,善遊泳,喜歡以嫩草和水生植物為食。麋鹿求偶發情始於6月底,持續6周左右,曾經廣布於東亞地區。後來由於自然氣候變化和人為因素,在漢朝末年就近乎絕種。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RedList),麋鹿的評級為「野外滅絕」(EW)。海南日報記者封爍攝影報導
兩隻形似「雞仔」的藍孔雀寶寶亦步亦趨地跟在母親身後。作為飛禽的顏值擔當,藍孔雀以優美的外形和華麗的尾羽所聞名。藍孔雀別稱為印度孔雀,雄鳥擁有直立的枕冠,羽色華麗,尾上的覆羽特別延長,遠超過尾羽。藍孔雀的繁殖期為3-6月,喜築巢於灌木叢中的地面凹坑上。海南日報記者封爍攝影報導
孵卵的工作主要是孔雀媽媽承擔,經過28-30日才能孵出孔雀寶寶。初生的孔雀寶寶羽毛顏色為褐色,體型與稍大的雞雛相仿,常被遊客錯認為雞仔。雄孔雀寶寶要長到三歲才擁有一身與爸爸一樣的彩衣,有耐心的遊客可以觀察到「雞仔變鳳凰」的驚豔過程。海南日報記者封爍攝影報導
小駱駝「驚蟄」享受與遊客的夏日周末假期。小駱駝誕生於2020年的驚蟄(節氣)期間,也因此得名「驚蟄」。由於駱駝媽媽缺乏帶崽經驗,出生後不久便放棄餵養小駱駝。但海野的奶爸奶媽勇敢地接過了接力棒,全日無休,用每隔2小時餵一次奶的精心照料,讓小駱駝「驚蟄」幸運地存活了下來,並逐漸學會食草本性開始健康成長。海南日報記者封爍攝影報導
幼年火烈鳥是名副其實的「醜小鴨」,灰撲撲的毛髮與父母高貴豔麗的外表相去甚遠,大約到3歲性成熟,才會「披上紅衣」。成年火烈鳥為了吸引異性會在外表上下足功夫,色澤越是亮麗,顏色越是鮮豔的火烈鳥,就越能證明它的體格強壯。它們會在白天花時間進行羽毛整理,並且還會用鳥喙將尾部腺體分泌的油脂小心均勻地塗抹在全身,這些油脂可使羽毛看起來富有光澤。海南日報記者封爍攝影報導
黑天鵝幼雛跟隨親鳥群在湖中遊行。剛出生的黑天鵝膚色呈淺灰色,6個月左右即可學會飛行。海南日報記者封爍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