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麒麟在採訪中說:"當初接'範思轍'的時候有些猶豫,因為感覺這個角色和觀眾對我的認識,其實挺接近的。我當時就在想,哎呦,又是這種角色。我很了解自己能把這個角色駕馭好,但是他能幫到我什麼呢?"
後來,決定接下這個角色的時候,是因為他想明白了。他說:"很多演員這一生總想要突破自己。但是你想,只要是想突破自己的演員,肯定是有一些成就的演員。他肯定得有一個讓觀眾記得住的角色,他才想去突破。您什麼都沒有呢,您上哪兒突破去?有什麼可突破的?那咱就深耕自己適合的。"
簡單的一段話,可以看得出郭麒麟對自己有非常清晰的認知,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2015年是他從相聲演員到演員的重要轉折。他選擇短暫的離開相聲舞臺,走向影視劇和綜藝。最初不管他做什麼,別人都會說"郭麒麟就是有一個好爸爸"。
在採訪中聊到這件事時,他說:"別人之所以會這樣說你,不就是因為你還沒有代表作嗎?要去跟別人介紹你,只能說是郭德綱的兒子。"
其實在《慶餘年》之前,郭麒麟也參加過一些影視作品的拍攝,但作品播出後,沒能激起什麼太大的水花,大家對他的喜愛,依然是因為他相聲演員的身份。
而在《慶餘年》播出後,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用"範思轍"稱呼他。對他來說,這不只是對角色的接受,也是對他影視劇演員身份的認可。
郭麒麟身上總是著遠超年齡的成熟與理智,他透徹的像一個飽經世故的長者。放下所謂的出身、教養,單從他的成長角度去看。他從2010年開始在小園子裡說相聲,沒少經歷那種臺下只有一個觀眾,又或者是滿場觀眾可不管怎麼說都沒有人笑的演出。
或許,他早就已經見慣了來自他人的評價和反饋。相聲行業不同於其他,觀眾的反饋就是一切,觀眾說你不好笑,不管你是誰,你和誰搭檔,都沒用。也就是在這一場又一場的演出,一次又一次的觀眾反饋中,郭麒麟越來越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誰,適合什麼。
其實要寫郭麒麟的好,是會有一些心理負擔的,因為太多人會說這是"捧殺"。可是每一次查資料的時候,都會在他的身上發現新的閃光點,又覺得太想讓更多人看到這個"老成的少年"。也期待這個少年,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