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電視上曾出現的最有魅力的卡通,它有著乾淨單純的快樂,集合成人的幽默和兒童的純真。」 ——《紐約時報》編輯梅爾曼評《海綿寶寶》
還記得海盜高喊的「Are You Ready!」從1999年上映至今,海綿寶寶為很多人帶來了快樂,已經陪伴我們超過了20個年頭。2018年,上帝想看動畫片了,所以帶走了海綿寶寶之父史蒂芬·海倫伯格,海綿寶寶也定格在了2018年,但無數經典畫面留在了我們的世界。
《海綿寶寶》不只贏得了孩子們的認可,還受到了許多成年人的青睞。每個人喜歡海綿寶寶的理由也不盡相同,有人喜歡海綿寶寶的歡樂,有人喜歡派大星的善良,有人喜歡作品帶給我們的感動,有人喜歡海綿寶寶和派大星的友情,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也許最喜歡的還是海綿寶寶的「純粹性」。
《海綿寶寶》故事背景:成年人生活的真實反映
海綿寶寶原本是漫畫書《The Intertidal Zone》中一個擬人化的海洋生物—海綿,史蒂芬·海倫伯格原本想借漫畫科普各種海洋生物,但當時沒有人願意出版發行。史蒂芬於是開始追求第二個夢想,前去加州藝術學院學習漫畫,並且獲得了碩士學位,在1997年創作出了《海綿寶寶》,而海綿寶寶人物形象的原型,正是作者小時候的模樣。
作品背景中的幾個角色,海綿寶寶,派大星,章魚哥,蟹老闆,皮老闆等形象,都是成年人,作品以每個人物的日常生活為故事背景講述了大海裡的各種生物的生活場景,原本作者只是想用來科普海洋生物的動畫,卻加入了越來越多的對於現實生活的諷刺式描寫。
以成年人為作品主人公,可愛生動的人物設計和簡單的故事背後,是成年人生活的真實反應。海綿寶寶就像一個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兢兢業業工作,總是獲得優秀員工的稱號,每天樂觀地活著,對工作任勞任怨;可愛幼稚的派大星,在成年人的生活中蠢蠢的,做事不經大腦,總是將事情搞砸。
賣蟹黃堡的蟹老闆,反派海臭蟲皮老闆,還有工作怠慢,消極怠工毫無興致的章魚哥,雖然有著音樂的夢想,但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實現。這裡面的每一個人都像是現實生活中的大多數人,有的人努力工作,有的已經被生活磨平了稜角。但作品最值得肯定的地方,在於讓我們看到成年人的無奈之時,還帶給我們更多關於人生的感動。
這裡面有著孩子的天真:
「猜猜我有幾顆糖?猜對了兩顆都給你。」
「五顆!」
「猜對了!先給你兩顆,剩下的下次給你。」
有時候會給人以力量:
「所以孩子現在去追逐你的夢想吧,
除非你是個傻瓜,
那就繼續躺在床上。」
作品中體現最多的,是每一個人生活態度的純粹性,他們努力工作,熱愛生活,歡樂的背後是對生活的思考。
《海綿寶寶》的海洋世界裡,工作和友情的「純粹性」
《海綿寶寶》裡的許多情節,很多人長大之後才慢慢看懂,成人之後才會更嚮往年少時對生活的「純粹」態度。
工作的純粹性
海綿寶寶樂觀又敬業,每天早上起床都會元氣滿滿為自己加油打氣,海綿寶寶每天凌晨3點就起床工作,他熱愛工作,獲得了幾百張優秀員工榮譽證書。雖然生活有時候很糟糕,但他總是善良化解一切生活的難題。為了拯救蟹老闆,他勇往直前打敗了怪物和殺手,雖然蟹老闆沒有給他升職加薪,他也沒有放在心上,還是每天開開心心的上班工作,這裡面沒有現實社會中升職加薪的煩惱。
友情的純粹性
說到作品中,最讓人感動的莫過於友情的刻畫,網友常說「有一種友誼叫做派大星和海綿寶寶」。
作品中有一集派大星因為摔了一跤突然變聰明了,他再也看不上曾經跟他一起玩耍的海綿寶寶。派大星說:朋友,我們好像漸行漸遠了,過去我們在一起很快樂,可現在,我們不能兼容了。我們應該分道揚鑣了,這就是人生,懂嗎?」
海綿寶寶哭著對曾經的摯友說到,「可我們是最好的朋友啊。」
派大星轉身淡淡的留下一句,「要面對現實啊,朋友。」
這不就是成年人的友誼嗎,曾經一起哭鬧的朋友漸漸變得沒有交集。成年人的世界,友情有時候也會不堪一擊。
但最後,一直呆呆傻傻的派大星卻為了海綿寶寶放棄了變聰明的機會:「知識取代不了友誼,我寧願變成一個傻子也不願失去你。」願意為朋友放棄一些東西的才是真正的朋友。
海綿寶寶對派大星說:「若有來世我還做你的白痴朋友,不僅這輩子要當親密的摯友,下輩子也提前預定。」這種認定彼此的友誼在現實生活中其實也不多見吧,所以才會被認為是令人羨慕的友誼。
還有海綿寶寶和章魚哥這對,雖然章魚哥一直對海綿寶寶是嫌棄的態度,但當海綿寶寶曆經了千難萬險為客人送披薩卻被沒有送飲料的時候,章魚哥立馬出場為他打抱不平。章魚哥誤以為海綿寶寶吞下定時炸彈的時候,陪著海綿寶寶完成了數以千計的願望清單。章魚哥唯一的願望卻是陪海綿寶寶看第二天的太陽升起。
海綿寶寶從來沒有在意過章魚哥的嫌棄,更不會懷疑和章魚哥的友誼。作品中對於這些純粹感情的刻畫,讓我們看到了生活最好的模樣,所以才會心生嚮往。
正如尼克兒童國際頻道對作者的評價:「他完全原創的角色和比基尼海灘的世界將長久地提醒人們樂觀、友誼和無限想像力的價值。」
反諷成人世界,海綿寶寶變成正常人之後
正如作者曾經說過的《海綿寶寶》信條:海綿寶寶是一個永遠的孩子,即使在最殘酷、最殘酷的環境中,他只能看到光明的一面,在最懷有惡意的人身上,他也只能看到好的一面。
睡覺的章魚哥被海綿寶寶吵醒之後,氣急敗壞的對他吼道:「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是正常人,還有一種是你這種。」沮喪的海綿寶寶回家看了一盤《怎麼讓自己變得正常》的錄像,作品中介紹的成年人:「髮型正常,臉蛋平滑,每天按時工作上下班,見人都要問,嗨,你好嗎?」
海綿寶寶開始學會做一個正常人,平時漏出八顆牙齒微笑,像錄像裡的正常人一樣打招呼:嗨,你好嗎?今天天氣真好啊。最後,連房子都變成了正常形狀,一段時間之後,海綿寶寶終於徹底變成了一個圓滑世故的正常人。
變為「正常人」的海綿寶寶,因為做不出好吃的蟹黃堡,被蟹老闆針對,指責他做出來的蟹黃堡沒有靈魂,遭到解僱。遇到昔日好友派大星,海綿寶寶又嫌棄後者智商太低,拒絕與之玩耍,到了章魚哥家中,海綿寶寶一邊吐槽他的長相,一邊面無表情的嘲笑他沒穿褲子。
正常之後的海綿寶寶最後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朋友,似乎連自己是誰也不知道了。那個曾經善良正直,喜歡朋友的海綿寶寶,終於成為了章魚哥口中的正常人,正如成年世界的我們,帶著一身稜角走入社會,卻被告知要做一個合格的社會人,合格之後的我們還是我們嗎?
而一直不喜歡,並且抱怨海綿寶寶不正常的章魚哥,是《海綿寶寶》中唯一堅持夢想的成年人,他一直堅持著自己的豎笛夢想,雖然一直水平沒有見長。
但他卻只能一直做著收營員的工作,生活隨意且沒有目標。他還為自己的夢想建了一塊墓碑,「這裡埋葬著章魚哥的希望和夢想。」
章魚哥雖然表面上不喜歡海綿寶寶,但他內心深處其實嚮往著海綿寶寶的自由灑脫,身為正常人的他似乎已經遠離了那種海綿寶寶這種小孩子的生活。也許正如那句話所說:「小時候覺得章魚哥特討厭,但現在發現他才是最正常的一個,外表冷漠,但心是善良的。有夢想,但又不得不對生活妥協。」
《海綿寶寶》之所以能夠獲得孩子和成年人的共同認可,是因為它讓觀眾找到歡樂,並且收穫成長之外,還能看到生活的力量。長大之後,我們喜歡海綿寶寶的樂觀向上,也開始能夠接受章魚哥的真實。
不管你是否願意相信,在美麗的比基尼海灘,每個巖洞下面,都藏著一個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