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微文旅載人氦氣球空中旅遊:低空旅遊,換一個視角看世界

2020-11-30 FX168財經網

  人 類 沒 有 與 生 俱 來 的 飛 行 能 力

  卻 從 未 放 棄 對 飛 行 的 執 著 渴 望

  低空旅遊,是指人們在低空空域(在我國原則上是指真高1000米以下的垂直範圍),依託通用航空運輸、通用航空器和低空飛行器,所從事的旅遊、娛樂和運動。這幾年,為了全面刺激消費,國家*了一系列支持旅遊產業發展的政策,其中低空旅遊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2019年1月起,交通運輸部法制司修改後的《通用航空經營許可管理規定》將正式實施。此次修改有兩大亮點:一是,不再要求基地機場和相應基礎設施,降低了低空旅遊的準入門檻;二是,擴大了空中遊覽的範圍,將空中遊覽解釋為「使用民用航空器載運遊客進行以觀賞、遊覽為目的的飛行活動」。政策的實施為我國發展低空旅遊創造了更大的平臺,使低空旅遊成為中國旅遊業發展的下一個風口。

  三微文旅低空旅遊

  上海三微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簡稱三微文旅)是中國*、氦氣球廣告供應商,專注中國低空旅遊。三微文旅具備航線報批、空管民航審批、駕駛員培訓、通航機場建設及*製造的渠道。載人氦氣球和*都具有民航總局頒布的「型號合格證」和「適航證」,三微文旅致力於打造中國優秀的空中旅遊服務平臺。

  上海三微文旅的產品可進行航空廣告、空中攝影、電視轉播、航拍航測、空中指揮巡邏、空中遊覽、科學實驗等。目前上海三微文旅能提供*65米,55米;*44米,38米,22米,16米,13等不同型號*,可滿足車展、展會、新品上市、市場營銷活動等差異化媒體宣傳的需求。上海三微文旅可為客戶量身定製*,艇身可印logo、廣告標語等,其特點是造型多樣生動、仿真度高,吸引大家的眼球。

  三微文旅低空旅遊安全保障

  型號合格證: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民航總局對申請的航空器組成專家組進行全面審査,檢驗合格後頒發「型號合格證

  適航證:在產品檢測完成後,進行測試120小時的測試飛行,檢測通過後,適航總局根據相關規定對民用航空器頒發的證明該航空器處於安全可用狀態的*。氦氣:氦氣,符號為He,無色無味,不可燃氣體,化學性質不活潑,密度遠小於空氣,通常狀態下不與其它元素或化合物結合。

  結語

  低空旅遊作為我國各地區結合自身旅遊資源優勢發展通用航空產業的新興業態,將旅遊觀光從地面延伸至空中、旅遊資源由平面向立體延伸,既能創新既有旅遊產品、提升景區品牌形象,更能撬動通航企業和市場營銷的合作點,還能使通航運營企業、旅遊景區、地方政府和消費者都參與其中構建低空產業生態鏈,促進通用航空與地方經濟深度融合發展,低空旅遊已逐步發展成為新時代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滿足國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抓手。


相關焦點

  • 三微文旅載人飛艇及氦氣球低空旅遊 戶外空中飛艇氦氣球廣告
    上海三微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簡稱三微文旅)是中國載人飛艇、氦氣球廣告供應商,專注中國低空旅遊。三微文旅致力於打造中國優秀的空中旅遊服務平臺。上海三微文旅的產品可進行航空廣告、空中攝影、電視轉播、航拍航測、空中指揮巡邏、空中遊覽、科學實驗等。
  • 三微文旅是國內載人飛艇、氦氣球廣告供應商、空中飛艇廣告
    三微文旅(上海三微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是國內載人飛艇、氦氣球廣告供應商,專注中國低空旅遊。在日趨擁堵的地上生存空間裡,人們因繁忙而疲倦,因習氣而麻痺,與其在人們現已視若無睹的媒體中去消耗許多的廣告資金,為什麼不在「天高任鳥飛」的廣闊的空中去佔有自已的廣告領地呢?
  • 三微文旅、三微載人氦氣球:《親愛的,來吃飯》賈乃亮、王祖藍...
    三微文旅、三微載人氦氣球:《親愛的,來吃飯》賈乃亮、王祖藍、王琳、朱楨打卡西溪溼 時間:2020-05-22 16:48:07 來源:南方娛樂 上海三微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簡稱三微文旅)作為杭州西溪溼地及天目湖氦氣球運營
  • 世界上最值得參與的新鮮事 -「平溪天燈」
    「平溪天燈節」- 臺灣最具國際知名度的大型節慶之一,美國知名電視頻道 Discovery 評為世界第二大節慶嘉年華。
  • 低空無人機交通的空中智能大腦
    傳統民航空中交通管理不能適應未來數以百萬架的無人機。這是因為低空空域環境(圖1所示)、無人機交通網絡特性,以及低空通訊、導航和監視系統等,都與目前高空民航存在大量差異。傳統的民航空中交通系統基礎設施建設依賴政府力量,而管理方式依靠空中交通管制員和飛行員之間的語音通信以及雷達探測。即使依賴人的參與,傳統的民航空中交通管理依舊十分複雜。
  • 在開放科學視角下 學術期刊又有出版新模式
    原標題:在開放科學視角下學術期刊又有出版新模式 3月30日,國家新聞出版署出版融合發展(武漢)重點實驗室在京舉辦了「2019開放科學論壇」。圍繞「全媒體時代下的學術期刊融合發展之路」主題,與會嘉賓探討和分享了時下學術期刊最為關注的媒體融合優秀實踐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