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177年前的今年,音樂家安東·利奧波德·德沃夏克(Antonín Leopold Dvoák)生於布拉格。德沃夏克本來是要接過父親的生意做一位屠夫的,幸運的是,在當屠戶學徒的兩年間,他得到了一位音樂教師的賞識。這位出生於奧匈帝國統治時期的捷克人,終其一生都在努力以音樂為他的祖國發聲。他留下了9部交響曲和數量眾多的歌劇與協奏曲,他的作品深刻地浸染著捷克民間色彩,在主題與結構方面同捷克民間音樂的神韻和特點聯繫密切。德沃夏克最廣為流傳、廣受讚譽的e小調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雖然創作於美國,並引用了不少黑人音樂與印第安人音樂的元素,但貫穿始終的卻是他對故鄉思念到極致的魂牽夢縈。正因如此,臺灣學者呂正惠在《CD流浪記:從大酒徒到老頑童》一書中將他稱作「充滿鄉土味的」捷克大音樂家。
呂正惠並非專事音樂,他的領域是唐詩與臺灣現代文學,曾在臺灣清華大學和淡江大學教書。因出身農村、自幼家貧,他也不會彈奏什麼樂器。只不過幾十年來,他由迷古典音樂大師拓展為迷不同的古典作品的演奏者,並大量購買和收藏古典音樂CD,在兩萬多張CD間徜徉流連,寫出了《CD流浪記》一書。這本書如同一部「波西米亞式愛樂記」,既有對CD收藏苦與樂的暢談,也有對音樂作品的人生感悟,以及如同下文一樣、對音樂家簡明流暢的畫像式的介紹。
值此德沃夏克誕辰之際,經北大出版社授權,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從新近再版的《CD流浪記》一書中節選了關於這位捷克音樂家的章節,以饗讀者。
《充滿鄉土味的捷克大音樂家德沃夏克》
文 | 呂正惠
一八七五年,三十四歲的捷克音樂家德沃夏克向奧匈帝國政府申請「青年天才藝術家」的清寒補助金。這項申請經評審會通過後,德沃夏克領到了一筆數目不算少的錢,此後五年他可以專心作曲,不用擔心生活問題。
評審委員裡面包括當時奧地利最著名的音樂家勃拉姆斯。在通過這項補助金之後,勃拉姆斯特別寫了一封信給經常出版他作品的出版商,向出版商推薦德沃夏克。他說:「如果你深入地了解德沃夏克的作品,一定會像我一樣地喜歡。像你這樣的出版商,一定會有興趣出版這些非常新奇動人的作品的。」
出版商接到勃拉姆斯的推薦信以後,馬上表示願意接受德沃夏克的一部作品。但他又建議德沃夏克另外再譜寫一套《斯拉夫舞曲》。這兩部作品在一八七八年同時推出,不出勃拉姆斯所預料的,立即受到熱烈的歡迎,這位原本默默無名的捷克音樂家,因此而躋身於歐洲的音樂舞臺。
當時的捷克由奧匈帝國統治著,屬於比較偏僻的地區。德沃夏克的成名,不僅是他個人的成就,歐洲的文明國家也因此能夠更深刻地認識捷克的文化,所以捷克人也因德沃夏克的「揚名國際」而分享到光榮。
但實際上德沃夏克為他自己、為他的國家爭取到這一分榮譽的過程,卻是非常艱辛,可說是來之不易的。德沃夏克生在捷克首都布拉格附近的一個小村莊裡,父親以屠宰為業,還兼營一家小客店,家境並不寬裕。按照長子繼承父業的習慣,德沃夏克十三歲的時候,被送到另一家屠戶家去當學徒。但是,德沃夏克在童年時就表現出音樂方面的天分,很受鄉鄰稱讚。他在當屠戶學徒的兩年期間,很幸運地得到一位音樂教師的賞識,教他許多音樂知識。這位音樂老師還去說服德沃夏克的父親,讓他把德沃夏克送到布拉格的音樂學校去學習,不再強迫德沃夏克繼承他的屠宰業。
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在求學期間,努力地充實自己,而且把握任何機會去觀賞布拉格的各種音樂演奏。畢業以後,他加入捷克國家劇院的樂隊。樂隊的薪水非常微薄,他不得不兼教音樂,以補收入的不足。在這種艱苦的工作條件下,他仍然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試作各種曲子,磨鍊自己的作曲技巧。
德沃夏克就這樣默默地工作了十年,終於引起捷克音樂界的重視。他的作品逐漸有了演出的機會,後來,捷克國家劇院也開始演奏他的作品。在這種情況下,他鼓起勇氣參加了奧匈帝國政府所設立的「青年天才藝術家」清寒補助金的競爭,終於得到了「揚名國際」的機會。從德沃夏克走出音樂學校的大門,到一八七八年他所出版的兩部作品大受歡迎,總共歷時十六年之久。
德沃夏克非常勤奮好學,在這十六年時間裡,他不斷地從過去的音樂大師,如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人的作品中汲取養分,同時也認真地吸收當代大音樂家如華格納、李斯特、勃拉姆斯等人的長處。但他最熟悉、最熱愛的可能還是捷克的民間音樂,這是他從小就牢記在心的。他認識了同鄉的音樂前輩斯美塔那,從斯美塔那的作品中,他認識到,可以把捷克的音樂素材和西歐音樂大師的技巧結合起來;他一直往這個方向努力,而且成就遠大於斯美塔那,他的音樂也因為深具捷克的民族風格而受到各國人士的歡迎。在他成名後,有人勸他採用德國題材作曲,有人勸他不要在樂譜上印上大家不熟悉的捷克文,他都斷然拒絕,他說:「雖然我現在已進入偉大的世界音樂圈子,但我永遠只是一個樸實的捷克音樂家。」
德沃夏克的名聲也傳播到了大西洋彼岸的美國,當紐約的國家音樂學院創辦時,他們極力爭取德沃夏克去當院長。德沃夏克非常不想離開自己的家鄉,但美國方面的熱情感動了他,他終於到美國去了。
在美國的德沃夏克,一方面非常想念家鄉,一方面又深深地被美國黑人的民歌所吸引。他已經知道了怎麼把捷克的民間音樂和西方古典音樂結合起來;他以同樣的方法把黑人民歌的精神注入到古典音樂中。他寫下了三首舉世聞名的作品,即《新世界交響曲》《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和《美國四重奏》。這三首曲子都富有民間音樂的曲調和精神,也蘊涵了德沃夏克澎湃的鄉思之情,成了他最受歡迎的作品。
德沃夏克始終保存了捷克農民質樸、謙虛的風格,一點也沒有大作曲家的架子。他最歡喜和家人、朋友團聚,喝酒、唱歌、跳舞,捷克的舞曲一直是他音樂的主要成分。他的感情非常真摯,為人非常善良,這些特質表現在民謠式的旋律中,總是特別感人。《新世界交響曲》和《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就是最著名的例子,聽了之後讓人難以忘懷。
我們可以說,德沃夏克是一位善良、真摯、充滿鄉土味的大音樂家,很容易讓我們親近。
書摘部分節選自《CD流浪記:從大酒徒到老頑童》一書,經出版社授權發布。
《CD流浪記:從大酒徒到老頑童》呂正惠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8-09
……………………………………
歡迎你來微博找我們,請點這裡。
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