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上有無盡星辰,下有生靈萬物,有我們窮其一生也看不完的精彩,也許成年人對這一切熟視無睹,但對孩子來說,這個世界的魅力遠遠不止十萬個為什麼。而了解這個世界,觀察是很好的啟蒙方式,哪怕是眼前的一滴水,也有解不完的謎題在裡面,對此,顯微鏡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探索工具。
傳統光學顯微鏡通常體積較大,孩子操作多有不便,如果僅僅是入門需求,倒是可以考慮小米有品上架的「星特朗顯微鏡」,擁有120倍無級調節、支持雙檔補光,重要的是小巧可手持,隨時能滿足孩子對圍觀世界的好奇心。
精緻外觀
這款顯微鏡的工作原理與大一些的臺式光學顯微鏡類似,不過為了精簡操作步驟,兩端的目鏡和物鏡不能更換,但同樣有變倍、調焦功能,加上品質過關的鏡片組合,用於日常觀察可以帶來更便捷的使用體驗。
開啟照明功能需要提前裝入一粒7號電池,星特朗顯微鏡的包裝裡就有,打開機身側邊的電池蓋,按正負極放入,無需任何設置便可以使用。
變倍支持60x-120x無級調節,內部採用機械結構,調節輪在轉動時有較好的控制感,單手即可操作,操控靈敏,放大倍率隨心改變。
星特朗顯微鏡的線視場是1.3-1.9mm,既物鏡的可視範圍,在有限的視野內,需要調整機身底部的物鏡調焦輪來精確對焦。為了能夠微調,這個調節輪加入了低阻尼緩速防滑設計。有了精密調焦,可從物體頂部一點點的觀察到底部,而不是一晃而過,對觀察立體物體非常有幫助。
翻過機身可看到在透明護罩內的物鏡和照明LED,要說這個透明罩的作用可不小,除了可以防止外來物體幹擾觀測,還可以防止物鏡汙染受損,延長顯微鏡的使用壽命。
在通常情況下,顯微鏡觀察物體都需要輔助照明,此時可打開星特朗顯微鏡的照明功能,開關位於目鏡旁邊,亮度有高低兩檔,點亮後可讓視野更清晰,有利於觀察那些內部複雜的細胞結構
星特朗顯微鏡的目鏡出瞳距離為10-14mm,在實際使用中,不用擔心孩子的眼睛會碰到目鏡表面,即使眼睫毛長一些也不會碰到,這樣的設計會省掉不少清潔目鏡的煩惱。而且14mm的出瞳距,戴眼鏡也能輕鬆觀測。
實際觀察
有了照明輔助,成像質量會顯著提高,顏色還原真實,細節展現豐富。下圖用生活中常見的錢幣來演示實際觀察效果,放大圖是「國」字中的一點,可見略微凸起的筆劃中布滿了顏料和纖維。
因為顯微鏡成像是倒立的像,為了便於演示,放大圖像在作圖時被「扶正」以利於比較。下圖是普通電路板中的導電孔,在顯微鏡下猶如井口般粗大。
如果為了提高觀測效果,建議使用載玻片,這樣能夠得到更為清晰透徹的微觀景象。成品載玻片的保質期很長,我這裡有收藏多年的植物載玻片,觀察效果和最近入手的載玻片相差無幾,因此平時可自己製作和購買一些成品載玻片存放,以便於以後的學習和觀察。
首先觀察一個鴨羽毛玻片,與碩大的翅膀羽毛不同,這隻羽毛的體積非常小,小到只能用顯微鏡觀察。由於是手機拍照,照片比實際觀察效果略差,肉眼看到的更為清晰一些,細密的絨毛根根畢現。
有些物體結構透明,為了便於顯微鏡下觀察,需要對細胞質、細胞核、細胞壁染上不同的顏色,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成品玻片看起來更清晰悅目的原因。
每次觀察這些撥片都會感到大自然的神秘,在毫米見方內看到如此精密結構堪稱神奇。
下圖能清晰的看到南瓜莖橫切的表皮、纖維、皮層、木質部等等結構,如此對照書本,我們能夠從實踐中得到更多認證,對學習的紮實程度會有所幫助。
小麥經橫切的面積較大,下圖畫面只能呈現它的一角,不過已能清楚地展示表皮、機械組織、維管束、髓腔這些重要結構。
下圖仍然是實物玻片的一角,即使在這一角,也能看到緻密的構成。生活中常見單子葉植物非常多,玉米、竹子、小麥、韭菜等等,它們的莖橫切都有與下圖相同的內部結構。
使用越多,越覺得這款星特朗顯微鏡的實用之處,尤其是鏡片的透明度毫不含糊,說可以媲美實驗室裡的顯微鏡有些誇張,不過用來啟蒙微觀世界的觀察是足夠的。
結語
只要有足夠的耐心,生活中能夠用星特朗顯微鏡觀察的物體還有很多,對於入門訓練,前期買一些成品玻片練習觀察,待使用熟練後可以自制一些簡單玻片來提高觀察水平,例如製作人體口腔細胞玻片、洋蔥表皮臨時玻片等等。如果可以給孩子組建一個小小實驗室,那麼星特朗顯微鏡完全可以用來充當觀察設備的主角,也許未來某位科學家會說,我的科研之路,從星特朗顯微鏡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