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劉棟 吳鑫 鄭陽/視頻 通訊員 鄭哲輝/配音
西溪小花籃已經有150多年的歷史,是許多杭州人的童年記憶。一隻小小的竹籃,曾是孩子們奢侈的玩具,如今,能看到小花籃的地方,大概就是西溪溼地了。
在西溪溼地的河渚街上,有一家西溪竹編鋪,店主叫洪立萍,是西溪小花籃編織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洪立萍是土生土長的蔣村鄉包建村人,以前西溪溼地就是蔣村鄉的12個村,西溪小花籃就是從老東嶽延傳到包建村的。
從6歲就跟奶奶一起學習編花籃,一直到現在,洪立萍一編就是40多年。
20世紀30年代,是小花籃最「風光」的時候,種類也豐富,有菜籃子、六角藍、元寶籃、花盆籃、皮包籃等12種不同的樣式,這些小巧精緻的小籃子大多用來做小孩子的玩具,或是盛放糖果等,也有幾款比較特殊的。
比如發籃,是當時掛在梳妝檯旁邊的小籃子,專門放閨房女子的頭髮,梳下來的頭髮它捲起來放進去,頭髮是不能亂扔的。
還有一個叫發財籃,蔣村、餘杭這一帶蓋房子都要用的。房子蓋好,上梁這一天,兩個籃子掛在正梁的兩頭,裡面放一個萬年青,代表一生一世吃不窮、發家致富的意思。
花籃看似簡單,編起來卻有些門道,一個小花籃要經過選材、撇蔑、撕蔑、編織,別口、穿口、插花、加柄8道工序。
「編小花籃材料是苦竹,竹節長韌性好,給它撇成竹條,這把刀也有100多年了,是我奶奶傳下來的。」
「一根竹條撕成12層,要牙齒咬牢這樣撕。我奶奶那個時候牙齒掉了,嘴唇血都出來了。我經過了這麼多年,牙齒中間裂開來了,現在做成烤瓷了。」洪立萍說,像一個普通的圓筒籃,從竹子撇好編半個小時,最麻煩就是撕竹蔑。
80年代左右,因為做工複雜但賺錢太少,西溪小花籃面臨失傳的危險,但洪立萍心中依然存著對小花籃技藝的堅持。2006年,洪立萍為小花籃尋到了一個安身之所:西溪竹編鋪。近幾年西溪溼地人越來越多了,遊客來都很喜歡小花籃,不少會買了帶回去。
2018年,法國巴黎交流
為了吸引更多的遊客,洪立萍也在不斷的創新,竹編燈籠在18年的時候去了法國巴黎展示,19年元宵節還帶去了美國洛杉磯環球影城。
提出垃圾分類的時候,她創新了一個垃圾分類4色竹籃;疫情的時候,還編了杭州綠碼,創新了一個竹編口罩。
洪立萍帶兒媳編小花籃
「現在真正會編的人是不多了,連我只有5個人在編這個小花籃,我想辦法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如今,洪立萍已經將竹編技藝帶進了校園,帶進了社區,把兒媳婦收為了徒弟,孫女也在跟著學習。
洪立萍希望讓更多的遊客、年輕人喜歡這門手工藝,更多人了解認識西溪小花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