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所在地為世博浦西片區城市最佳實踐區板塊南區,緊鄰黃浦江和當代藝術博物館,周邊景觀和文化資源豐富。設計重新定義了室內功能,將其設計成為既能滿足兩家不同領域企業的獨立辦公,同時又能夠對外開放,集會議、展覽、秀場、路演、酒會等多功能一體的複合展廳。
項目位於一棟保留老廠房骨架的現代建築(原世博會案例聯合館3)的頂層,帶有一個超大的露臺。室內32米的大進深和僅3.5米的淨高給想要尋求空間突破的設計師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如何在相對局限的條件下滿足兩家公司日常辦公的功能需求,同時還要賦予這個空間積極的功能,打造出一個博物館級別的多功能展廳。
▼辦公暨多功能展廳空間概覽
建築改為辦公出租後仍保留了西側的垂直客梯和東側的自動扶梯。經過設計師反覆推敲和論證,最終選定了更靠近路口且方便易達的垂直客梯作為上到四樓的主要方式。設計以白色艙體」的電梯廳為起點,強化橫向立面的延伸。貫穿南北的「反引力」會議廳和茶室將空間分為兩個獨立的區域,同時利用環繞走道打造出迴廊式的多功能展廳。
▼空間生成分析
引入光亮 | Introduce the light
路易斯·康:「設計空間就是設計光亮」。設計師在設計中利用了頂層的優勢,將局部屋面打開,最大化的把陽光引入室內。當陽光穿透天窗,光線形成的虛影赫然投射在地面上,隨著時間的推移,整個區域呈現出不同的光影氛圍,讓原本封閉的空間具有了延展性。原設計方案中天窗下方還設有一部通往屋頂露臺的樓梯,經多次和物業協商後最終未能實現,留下了一些遺憾。
▼明亮的前廳空間,局部設置天窗採光,結合壁龕和門洞營造出一個內凹和穿透的盒子
黑和白的質樸空間 | The simplistic space between black and white
拋開一切華而不實的裝飾,保留建築最本真的空間屬性。整個空間選用了水泥磚、鋼板、原木這幾種最基本的材料,追求美感與質樸的平衡。黑與白作為空間色彩的主色,讓空間傾向冷靜與理性,同時有效的包容了後期軟裝色彩介入後因不同彩度、明度和飽和度而產生的無序和紛雜感。讓身處其間的人,能夠以沉靜務實的心來面對所做的事。
▼簡潔的迎賓空間,使用黑與白作為空間色彩的主色,局部以木材點綴
橫向立面的延伸 | Extension of the horizontal faade
由於室內受縱向條件的限制,因此強調橫向立面的延伸,擴大空間的深度與廣度,成為設計的基本原則。項目南臨黃浦江,但受原有扶梯和機房的限制,實際擁有一線江景的面並不多,我們在這裡布置了必要的前臺、接待區和辦公室,仍保留了一跨的開間,結合壁龕和門洞營造出一個內凹和穿透的盒子,江景資源亦得以用「鏤空」的方式被引入前廳。前廳左右兩側的牆體以黑色鋼板包裹,內凹的截面為溫暖的木色,一冷一暖相互平衡又表現出與周邊白色空間的強烈對比。凹凸錯落的壁龕,打破了單面展示牆的乏味感,對於立面的延伸和空間的收放變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室內空間局部,前廳兩側的牆體以黑色鋼板包裹,凹凸錯落的壁龕打破了單面展示牆的乏味感
反引力的戲劇化表達 | A dramatic expression of antigravity
基礎空間的中心扣除結構和機電風管後實際淨高只有常規的3.5米,加上較大的進深,整體略顯昏暗和壓抑。設計師將最大的會議室設置在此,整體抬高與地面相脫離,抬高的平臺向三個方向延伸並出挑達 3.6米。立面上利用楔形視覺誤差,巧妙的將鋼梁藏身於結構之內,所見之處只有不到一公分的厚度。儘管整個會議室體積感很強,但它的質量感卻因此被大大削弱,傳遞出一種視覺上的「輕」。在頂面和地面限定下,形成一種戲劇性的「反引力」效果。同時,抬高並延伸出來的平臺亦可以作為舞臺和展臺使用,在未來的運用中可隨時增添內容,會議室周圍留出環繞走道自然形成了迴廊式的展示空間,營造出一個充滿創造力的複合場所。
▼複合型多功能空間展示模式
▼複合型多功能空間演講模式
▼「反引力」會議室正面,整體抬高與地面相脫離並設置平臺
▼「反引力」會議室側面,立面上利用楔形視覺誤差,傳遞出一種視覺上的「輕」
▼會議室外圍抬高且寬闊的平面亦可作為展臺靈活布置
▼從平臺看往小會議室
▼從平臺看往水吧區
中心區的大會議室正對北側的露臺,吊頂從會議室頂部一直延伸至室外形成雨蓬,立面上用同樣的手法,使出挑達11米的雨蓬看上去輕薄如紙。在雨蓬的下方設有茶室,設計師希望茶室看起來與雨蓬非常接近但實際上又沒有互相接觸,因此將雨蓬的中間挖空,懸臂雨蓬誇張的出挑深度輕盈地遮蔽在茶室的上方,希望它們在保持這種張力的情況下進行對話。
▼出挑深遠的雨蓬和其下方的茶室外觀
▼雨蓬和其下方的茶室,將雨蓬的中間挖空,懸臂雨蓬誇張的出挑深度輕盈地遮蔽在茶室的上方
▼雨篷和茶室外觀夜景,出挑達11米的雨蓬看上去輕薄如紙
▼茶室的玻璃可以開合
▼雨蓬和茶室的對話關係
▼項目區位圖
▼平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