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隨方設教公眾號,作者為尚德Shand,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
天琴座,因形狀猶如古希臘的豎琴而命名,在中國傳統天文劃分中接近織女星,是北天銀河中最燦爛的星座之一,是古希臘天文學家託勒密列出的48個星座之一,也是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所定的88個現代星座之一。
天琴座流星雨的輻射點位於天琴座與武仙座之間,活躍期從每年的4月16日持續至25日,最大期在4月22日,因此也稱為4月天琴座流星雨。在22日天黑後到23日凌晨前都可以欣賞該流星雨。
天琴座流星雨,是中國最早記錄的流星雨。最早的觀測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87年。《左傳》載有:魯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這是世界上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記錄。
歷史上,天琴座流星雨曾出現過每小時100顆以上的爆發,近些年流星數量明基本保持在每小時十幾顆左右。《爾雅》曰:彗星為欃槍,奔星為彴約。奔星,即流星。彗星,即孛星。
在中國傳統天文學中,流星一直是天文的內容。傳統有奔流為妖的說法。其實,奔流非妖,妖實自召,切莫恐懼,宜養身修省。從《漢書·天文志》起,歷代正史的天文志都有流星的觀測和佔驗的記載。
唐朝的《乙已佔》以流星犯日月佔、流星與五星相犯佔、流星犯列宿佔和流星入列宿佔等為題匯集了唐以前的流星史料。宋代成書的《靈臺秘苑》指出:星辰麗於天,猶民之附於王也。
流星出沒無常,通常被視為五行之散精。道教認為,天皇大帝,主持兵革之權衡和統御星辰之躔次。也就是說,流星對應於天皇之使,有將叛、百姓流離之狀。「五行之散精」即為流星,傳統通過用來佔驗吉兇之兆。
天皇大帝是南極至真、炎火之祖、勾陳之精,眾星所拱之位,是星中之尊,總司天府星辰之事。躔次差移,律歷推遷,當祈告天皇大帝。天琴座流星雨的流量不算大,但亮流星多,且多火流星。
中國傳統天文學認為,流星是星宿。這與西方的說法不同。西方通常認為流星屬於大氣現象。在道教信仰中,也有很多關於流星的說法。《太上感應篇》指出:「唾流星,指虹霓,輒指三光,久視日月」都是不可取的。
傳曰:神降自鬥而天師生,虛危分秀而真武生,女節感星而白帝生,流星入口而葉君生。玄妙玉女感流星而有娠,衝妙母夢流星降其室而生先生。然則星之所以分靈孕秀者,為如何哉?
也就是說,中國傳統認為流星一般是災祥的象徵,道教很多祖師仙真都會伴有流星下降或者出生。流星出現後不能唾棄,流星所致災道教也可以通過禳星告鬥等方式化解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