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我愛你中國」燈光秀亮相中央電視臺多個欄目
圖為:華中科技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蔡新元
□楚天都市報記者樂毅 通訊員高翔王瀟瀟
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一場武漢「我愛你中國」燈光秀亮相中央電視臺《國慶之夜》《新聞聯播》及《東方時空》欄目。這場燈光秀,以長江為畫軸,以燈光為畫筆,以兩江四岸的建築為畫布,為沿江25公裡的500餘棟樓宇披上炫彩亮衣。這場秀迅速成為十一黃金周霸屏武漢人手機朋友圈的最熱話題。昨日,楚天都市報記者專訪打造出這場視覺盛宴的團隊——華中科技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蔡新元教授和他的團隊成員。
從開始準備到演出只有7天時間
「國慶燈光秀,我們是硬著頭皮接下來的。」雖然那場燈光大秀已過去數日,但提起幕後的故事,團隊負責人、華中科技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蔡新元教授仍然心緒難平。原來,中宣部今年選中全國10座城市做國慶主題燈光秀,武漢名列其中,這個任務交給蔡新元團隊的時候,已是9月25日,而表演時間定在10月2日,從準備到演出只有7天時間。「武漢從2015年開始,在兩江四岸的建築、躉船和碼頭設置了LED點光源。這是國慶大秀落戶武漢的基礎條件。」蔡新元說,在硬體方面,一場燈光大秀,除了燈光,還需要投影和雷射設備,為此,組委會按照他的想法,從全國各地找來了18臺功率最大的雷射器,這才有了本次江城國慶燈光大秀的點睛之筆——江面3公裡長1.5公裡寬的雷射畫卷。
有了硬體支撐,擺在團隊面前的難題是技術。按照設計,這場秀的一個環節要以金都漢宮三面牆為「紙」,在上面投射「我愛你中國」5個字,但由於每面牆角度不一,投射的字體解析度也各不相同,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團隊為了這簡單的5個字的畫面就調整了15次。「包括字體顏色、字號大小都要反覆測試,同時還要和整場秀的時間軸嚴絲合縫才算成功。」團隊成員肖然博士表示,這些測試工作只能在夜間完成,團隊成員一個星期都沒有在凌晨兩點前睡過覺。
團隊曾打造多個爆款光影秀
華中科技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能夠受邀承接這次江城國慶燈光秀,當然是因為他們手中有「金剛鑽」,該團隊此前曾打造了多個爆款光影秀。早在2013年,蔡新元團隊便打造了百萬市民觀賞的武漢元宵江灘光影秀;同年10月,團隊又獻禮國慶,用裸眼3D光影技術打造出題為「祝福祖國」的巨型花果籃;2018年5月,一場炫酷的黃鶴樓燈光秀更是吸引了世界目光……「2013年武漢元宵江灘光影秀,是全國第一場城市燈光秀。」蔡新元告訴記者,作品能夠一次次驚豔亮相,是團隊永不停歇搞創新的結果,「我們為知音號做的一場光影秀,首創了在長江上漂浮式移動船體投影秀,這是一種全球首創的全新的探索。」蔡新元還說,在雲南、廣西、廣東和西藏都有他們團隊的作品。
作為一所大學的研究中心,團隊成員並不滿足於做出完美的作品,他們更是將平時的實踐升華到理論。中心制訂的《三維對象投影通用技術規範》已成為省內行業標準,而他們還在多通道融合、影像校正技術等領域擁有4項發明專利和19項軟體著作權。
城市的每面牆都能「說話」
作為全國首屈一指的戶外新媒體研發團隊,蔡新元教授想得更遠。這個44歲的中年男人,畢業於清華大學,是全國第一批信息藝術學博士,在他身上有著理科男的嚴謹,更有著藝術家的夢想。「我們團隊想把武漢打造成中國的時代廣場。」蔡新元說,現代城市不僅是居住的空間,它也是媒介的空間,城市的每面牆,每扇窗都能「說話」,都能傳遞信息。
蔡新元2015年在華中大創立了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是中國最早開設這一本科專業的高校。該專業通過課題與項目相結合的工作方式,開展了一系列藝術與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應用實踐研究和學術交流活動。同時,他所在的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通過國際、國內藝術與科學前沿探索的實踐項目及學術研討,加強藝術與科學的溝通,以藝術的視野推動科學研究前瞻性探索。「藝術和技術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藝術每一次發展,都有一個科學的進步。」蔡新元認為,未來的人工智慧時代,藝術與技術的合作將會帶來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