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城市,精彩重慶。為提高中國立體城市和複合建築設計的理論與實踐水平,探索立體城市和複合建築設計道路,2020年10月16日—17日,將在重慶渝州賓館舉行以「立體宜居——多系統多維度整合的城市空間」為主題的國際學術論壇。
本次論壇由中國建築學會、中國建築學會立體城市與複合建築專業委員會、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指導;多系統多維度整合的城市空間國際學術論壇組委會、重慶市土木建築學會、重慶市設計院有限公司主辦;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市建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承辦;並由建築實踐、華龍網等媒體大力支持。
在城市建設走向多元化、高效化、精細化的當下,如何加速人口導入、優化城市功能?此次國際論壇特邀原建設部副部長宋春華,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博士生導師王建國教授,和近20位業界知名專家、學者,以國際視野和高品質城市發展理念,分享立體城市和複合建築設計思想和經驗,深入探討未來集約高效、生態宜居的現代化城市發展思路。
(論壇參與嘉賓)
立體宜居:未來城市發展新趨勢
本次論壇為何會選擇在重慶舉行?相信這與重慶獨特的城市風格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發揮立體城市和複合空間優勢,運用適應山地特點的設計方法,有利於把山地城市因地形地貌因素而產生的負面影響降到最小,使城市公共空間煥發獨特魅力。」重慶市設計院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千裡表示。
由於地形地貌的特點,重屋疊居是傳統的重慶城市特色,天然具有立體宜居城市建設的基礎。在重慶的立體城市建設實踐上,也更加需要「順勢而為整合資源」,實現「集約高效的土地利用」。
那麼,當下立體城市發展現狀如何?如何建設多系統多維度整合的城市公共空間?
此次國際論壇,將會圍繞「立體宜居城市」進行豐富的思維碰撞。
其中,原建設部副部長宋春華將為大家詮釋什麼是「多維度的城市」。據悉,宋春華先生是中國城鄉建設產業聯盟名譽主席,在區域規劃、房地產設計、建築方面有多項重要研究成果。相信經過宋春華先生的分析,定能為立體城市建設之路帶來新的啟發。
同時,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建國也將親臨現場,從多系統多維度開發方向以及城市更新思路,為大家深入剖析《立體城市的多維開發與更新》。據悉,王建國院士在中國首次較為系統地構建了現代城市設計理論和方法體系,並初步破解城市建設中有關高度、密度、風貌優化和管控等方面的設計難題。截至2019年12月,王建國院士已先後出版論著7部,發表論文200餘篇。
除此之外,TOD模式的推進也是立體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為此,本次論壇還將和國際知名專家就TOD模式進行頭腦風暴。來自伍茲貝格建築設計事務所全球高級董事合伙人黃馨諺女士也將為大家分享《從TOD到TOC,創建更健康宜居的交通導向未來城市》。同時,現場還有更多嘉賓帶來「立體城市的標誌性與地域特徵」、「立體城市的精細化場所營造」、「未來城市樞紐:重塑城市空間站城一體化模式」等系列主旨演講。
相信通過這場思想和學術的饕餮盛宴,會進一步加快立體城市建設進程,也將為重慶的城市發展提供更多科學性的建議,助推重慶邁向國際化。
(長嘉匯效果圖)
現場品鑑:對標標誌性複合建築
近年來,重慶在立體城市和複合空間的建設實踐中取得一定進展。
其中,以代表城市綜合體的長嘉匯和以複合建築為特色的來福士廣場都是重慶邁向立體化城市建設的重要標誌。
據悉,長嘉匯是一個24H對外的立體公園,具有城市公共空間屬性,是解決山城臨江建觀景和景觀的典範。結合重慶地域風情特色,長嘉匯融入了大江風格、開埠風格、民居風格的建築風格。
同時,利用山城的高差優勢,長嘉匯還特意將高差近80米的彈子石老街採用重臺院落通過傳統梯和自動扶梯串聯起來,開闢出山地城「橫街縱巷」的新模式,並且通過地下車庫直接通向各個院落和層面,解決了各類人群的通達性問題。因其獨特的建築特色,長嘉匯購物公園中的彈子石老街還成為全國首個以「開埠文化和九級坡地地貌」主題獲批的國家級4A景區。
(來福士效果圖)
而重慶來福士廣場的設計者以色列裔加拿大籍知名建築師——摩西·薩夫迪則認為,陽光、花園、寬敞的公共空間都是重慶老城區的稀缺資源。來福士廣場在 250 米高的雲端之上,空中走廊將 6 座建築相連;從城市地面到最美天際線,生活中的美好體驗,不被空間打斷,而是經由空間到達。
這兩大代表性項目為推動重慶立體城市建設做出示範,他們承載的功能還有哪些更深意義?相信只有親身感受才有進一步體會。本次活動的重要行程便是組織國內外頂尖級專家,到現場品鑑交流,通過實地參觀考察,總結經驗、構建理論,以更好地服務未來立體城市建設。
據悉,組委會將擬於10月17日上午,前往長嘉匯和重慶來福士廣場現場品鑑交流。讓我們共同期待這一次理論與實踐的有力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