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胸外科 上海市同仁醫院
巴雷特食管
軍事迷們對一個名字一定很熟悉:「巴雷特」,這是一個危險而又可怕的武器名字。在醫學上,有一個特殊的疾病,同樣冠以此名,而且這種病的結局同樣是危險的,它就是「巴雷特食管」,那麼它是否與和它同名的武器一樣可怕呢?
巴雷特食管知多少
巴雷特食管在1950年,被英國人Norman Barrett首次提出,故得以命名,其特徵是食管下端正常的鱗狀上皮被不正常的柱狀上皮所覆蓋,伴有或不伴有腸化生,最終可演變至食管腺癌,其中伴有腸上皮化生者屬於食管腺癌的癌前病變。至於不伴有腸化生者是否屬於癌前病變,目前仍有爭議。它與食管癌的發生密切相關,是一種主要的食管腺癌的癌前病變。
談癌色變,巴雷特食管為什麼會是癌前病變?嚴重不嚴重?還有沒有未來?不要驚慌,先充分了解一下,只有正確的認知才能減少多餘的擔憂。
首先我們來認識食管下正常管壁結構:人體的胃腸道是象房子的牆壁樣是分層結構,靠近管腔面的最裡層是黏膜層,類似如牆壁的粉刷層,支撐胃腸道結構的是腸壁的厚厚的肌肉層,類似牆壁的磚塊層;肌肉層與黏膜層之間有一層松松的黏膜下層,如同牆壁粉刷層和磚塊層間的縫隙。食管、胃、小腸、和大腸組成胃腸道,如同不同的房子都由這些牆壁結構支撐,但不同的房子粉刷層不同,食管壁的粉刷層是由一種叫鱗狀上皮的結構組成,胃的粉刷層則由一種叫柱狀上皮的結構組成,由於兩種上皮厚薄不同,在胃鏡檢查時顯示的著色就不一樣,食管的鱗狀上皮層較厚,內鏡燈下觀察顏色發暗,略帶灰色;而胃黏膜的柱狀上皮層較薄,顏色亮呈桔紅色。
巴雷特食管是指食管下段黏膜的復層鱗狀上皮被單層柱狀上皮所替代的一種病理現象,也就是說食管披著的不是自己的皮而是類似於胃或腸的皮,僅此而已!有些人診斷為該病後極為恐懼,其實大為不必,現在整容可將臀部或大腿的皮貼在面部,並不會出什麼問題。
巴雷特食管為什麼會發生食管下段黏膜的復層鱗狀上皮被單層柱狀上皮所替代呢?小編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目前病因並不明確。目前學術界對此有兩種比較能解釋的看法:一是先天性發育障礙,沒有發育成復層鱗狀上皮細胞;二是胃內容物反流,這也是巴雷特食管被歸為胃食管反流病的原因。
由於該病在臨床上多繼發於胃食管反流、裂孔疝,一般認為,反流的各種成分,不僅是食物,還包括胃液、鹼性膽汁、胰液等持續性刺激食管黏膜,鱗狀上皮不能耐受而損傷,好在鱗狀上皮細胞善於自我修復,所以在反流的狀態下,食管下段的黏膜表面就不停的在「修復—損傷—修復」中循環……突然有一天,食管「靈機一動」也好「自作聰明」也罷,想:我這麼修修補補的太累,你胃腸道的柱狀上皮不是抗這些反流物侵蝕嗎,那我就拿來用用。於是乎,就在本是鱗狀上皮的地面上鋪上了柱狀上皮:由耐酸、再生能力強的胃黏膜柱狀上皮進行修復,從而形成巴雷特食管。因此,巴雷特食管的形成也可理解為食管上皮損傷後的傷口癒合反應:皮膚傷口癒合長疤(長的不是皮膚上皮組織而是纖維組織),食管傷口癒合胃黏膜上皮修復(長的是胃上皮在而不是食管本身的上皮)。按理說,修復是好事吧,但壞就壞在這一種,如果鋪上腸道柱狀上皮,路面有可能會出現鼓包(增生),當這些鼓包越來越多(高度增生),時間久了就會損害路基(食管下腺),慢慢的、慢慢的整條路都壞掉了(癌變)。目前的研究發現,腸化是腺癌所需的癌前病變。因此,只有發生腸上皮化生的特殊型巴雷特食管才是癌前病變。但即使發生了腸化生,完全腸化生類型幾乎與癌症不相關,只有不完全腸化生與癌症的相關性較強。而且從癌前病變演變成癌,可以用兩個字形容——漫長。
接下來,燒腦的結論來了:胃食管反流病中有少部分是巴雷特食管,巴雷特食管中只有少部分是腸上皮化生型,而這少部分腸上皮化生型中只有極少數出現明顯不典型增生的才是癌前病變。現在比較一致的觀點認為腸化生會導致食管黏膜內腺癌,發生率一般波動在0.5%~ 1%。
所以,即便患上了Barrett食管也別過分擔心,去做個胃鏡,讓病理活檢說話吧。
如何診斷巴雷特食管呢?
巴雷特食管特本身不產生症狀,症狀的出現多由於食管炎、潰瘍、狹窄所致。典型表現為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狀,如燒心、反酸、胸骨後疼痛和吞咽困難等。因此巴雷特食管並無特異性的症狀,多數病人是因為有反流性食管炎或慢性胃炎症狀時行胃鏡檢查被意外發現。對於普通人群和單純胃食管反流病人,並不建議常規篩查巴雷特食管,但對那些有其他多個危險因素的病人(年齡50歲以上,長期反流性食管病,膈疝,肥胖特別是腹部肥胖者),應該篩查。胃鏡檢查只能做出初步診斷,確診或確定是否有癌變潛能還需要胃鏡下活檢行病理學檢查。經病理學檢查證實有柱狀細胞存在時即可確診,若發現有腸上皮化生且伴有不典型增生時則屬於食管腺癌的癌前病變。
在這裡小編要和大家著重指出一點:癌前病變並不等同於癌症,只是比別的疾病更傾向於癌變,而且也僅僅是其中的部分病變可以演變成癌症。
鑑於巴雷特食管有發展為食管腺癌的危險性,因此,對巴雷特食管患者應進行定期隨訪,目的是早期發現不典型增生和早期癌變。根據其不典型增生的程度,不同Barrett食管患者胃鏡隨訪的時間也不同。
無不典型增生的患者,應每2年複查1次胃鏡,如果2次複查都未檢出不典型增生和癌變,可將複查間隔放寬為3年;
對伴有輕度不典型增生者,首年應每6個月複查1次胃鏡,若不典型增生無進展,可每年複查1次;
對重度不典型增生者,應建議行胃鏡下黏膜切除或手術治療,或密切監測隨訪,每3個月複查1次胃鏡,直到檢出黏膜內癌。
那如果不幸得了,怎麼治療?
巴雷特食管有發展為食管腺癌的危險性,因此已成為被日益重視的胃食管反流病之一。其診斷的關鍵需要病理評價其病變類型和異型增生的程度,而這也是選擇治療方法的依據。
巴雷特食管治療的原則是控制胃食管反流、消除症狀,以及預防和治療併發症(包括異型增生和早期癌變)。並不是所有的巴雷特食管都是癌前病變,因此治療手段可不都是「除之而後快」。
藥物治療——改善症狀
抑酸劑是治療反流症狀的主要藥物,在抑酸藥物中,質子泵抑制劑(PPI)優於H2受體拮抗劑(H2RA),但目前尚無確鑿證據表明PPI能逆轉柱狀上皮化生或預防癌變,因此不推薦使用PPI來預防食管異型增生和食管腺癌,只限於通過抑酸治療改善患者胃食管反流的症狀。另外,巴雷特食管的治療可以輔以黏膜保護劑(氫氧化鋁、鋁碳酸鎂)、促動力藥(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內鏡治療——各顯神通
適用於伴有重度異型增生和癌變局限於黏膜層的巴雷特食管患者。對不伴有異型增生的巴雷特食管,因其癌變可能性小,不提倡內鏡治療。伴有輕度異型增生的巴雷特食管癌變可能性亦較小,可先行內鏡隨訪,若進展為重度異型增生,應行內鏡治療。
內鏡治療可採用的方式較多,常用的有射頻消融(RFA)、光動力療法(PDT)、氬離子凝固術(APC)、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等。EMR對治療伴有異型增生的巴雷特食管及其早期腺癌是有效的,可作為臨床一線治療的方案。目前採用的EMR技術已日趨多樣化。
抗反流手術——控制反流
包括外科手術和內鏡下抗反流手術。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巴雷特食管患者的反流症狀,但不影響其自然病程,遠期療效有待證實。
手術治療——治癒之選
對已證實有癌變的巴雷特食管患者,原則上應手術治療(食管部分切除術)。
專科門診
每周一至周五全天
專家門診
鄭敏主任:每周二下午
徐燁副主任:每周三、周四下午
郭清奎副主任:每周一上午、周五下午
(配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供稿:胸外科 朱辰)
TONGREN HOSPITAL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
歡迎關注同仁醫院官方微信服務號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科普知識丨巴雷特食管,和武器同名的它,真那麼可怕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