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菜(拉丁學名:Glehnia littoralisFr. Schmidt ex Miq.),漸危種,又名北沙參,其根入藥。多年生草本,高5-25釐米。主根細長,圓柱形,分枝,葉基生,白色花瓣,果實呈圓形或卵形。
生於中國沿海地區,尤以海濱沙灘上分布甚廣。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珊瑚菜廣泛用作鎮咳祛痰藥,並可食用,經濟價值較大;對對研究傘形科植物的系統發育,種群起源,以及東亞與北美植物區系,均有一定意義。
生長習性
珊瑚菜耐寒力強,休眠期根可在-38℃下安全越冬。播種於10℃情況下,15-20天出苗,高於20℃對幼苗長不利。喜陽光,光照強葉片光滑油亮,色澤濃綠而厚,被遮蔭的葉片失綠變黃,薄且無光。海邊沙灘常有野生珊瑚菜分布,說明有一定的耐鹽鹼能力。珊瑚菜種子有後熟的生理特性,剛收穫的種子胚尚未發育好,長度僅為胚乳的1/7,須經低溫4個月左右,才能完成後熟,未經過低溫階段的種子播種後第2年才能出苗。
珊瑚菜在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對氣溫的要求不同,種子萌發必須通過低溫階段,營養生長期內在溫和的氣溫條件下發育較快。氣溫過高,植株會出現短期休眠。高溫季節一過,休眠即解除。開花結果期需要較高的氣溫。冬季植株地上部分枯萎,根部能露地越冬。
主要價值
營養成分
運用國標法對江蘇沿海灘涂生長的野生珊瑚菜嫩莖葉營養成分進行測定和分析。結果表明:珊瑚菜嫩莖葉主要營養物中含水量86.81%、粗蛋白1.03%、粗脂肪0.18%、粗纖維3.62%、灰分3.95%;抗壞血酸含量較高,達46.52mg/100g;含18種胺基酸,胺基酸總量為10.661g/100g,鮮味胺基酸含量達3.312g/100g,必需胺基酸模式與FAO/WHO接近;鈉、鐵的含量豐富,分別為28.37mg/100g、19.35mg/100g,銅、鋅、鎘、鉻、鉛的含量未超國家限量標準,食用安全。
食用
珊瑚菜的嫩莖葉均可作為蔬菜食用,其根是著名的中藥材,與人參、玄參、丹參、黨參並稱為五參,是一種很有發展的保健蔬菜。
經濟
珊瑚菜適宜在平坦的沿海沙灘或排水良好的沙土和沙質土壤中生長;抗鹼性強,是對鹽鹼土的指示作物。珊瑚菜味甘、微苦、性涼,珊瑚菜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常用的保健食品之一,在日本、美國及東南亞地區備受青睞,是一種創匯農產品,畝收益可達4000-5000元。
藥用
本種植物根經加工後藥用,即商品藥材"北沙參",有養陰清肺,祛痰止咳的功效,用於陽虛肺熱乾咳、虛勞久咳,熱病傷津、咽幹口渴諸症。
保護現狀
生長現狀
漸危種。珊瑚菜又名北沙參,其根入藥,為中藥材。生於中國沿海地區,尤以海濱沙灘上分布甚廣。隨著城市和港口建設,需要大量用沙,因而生長珊瑚菜的沙灘常被挖掘,生境遭到破壞,影響繁殖生長;加上藥農連年挖根。因此資源逐漸減少,分布面積越來越窄。
保護級別
隨著城市和港口建設大量用沙,使其幾乎絕跡,因而被《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定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
保護措施
為了持續利用和不致瀕危,建議近海地區的醫藥單位,有計劃採挖使用,並選擇有代表性的地區,建立單項自然保護區,開展引種栽培和繁殖試驗。
開展了野生珊瑚菜資源普查、資源收集的基礎性工作,建立野生珊瑚菜原生境保護點,建立防護、隔離和排水設施,保證野生珊瑚菜原生境不受人為破壞,留給野生菜生長、繁育的空間,有效遏制植物資源衰竭的趨勢。國家農科部門也將對「保護圈」的野生珊瑚菜做進一步研究,以做大面積種植和開發。
來源:百度百科 360百科 搜狗百科如果您喜歡此類文章,請關注或使用評論功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