蕘花
(《本經》)
【來源】為瑞香科植物蕘花的花朵。
【植物形態】蕘花
落葉灌木,高30~90釐米,枝細長。小枝有絲狀細毛。葉互生或對生,矩圓狀披針形,長2.5~7.5釐米,寬1.5~2.5釐米,先端急尖,基部闊楔形,全緣,上面綠色,近無毛或疏生短柔毛,下面灰綠色,密生柔毛,葉脈隆起;葉柄長約3毫米,被細毛。花黃色,成頂生疏腋生穗狀花序,或再合成圓錐花序,被細毛;無花瓣,花萼管長6~8毫米,先端4裂,裂片鈍尖;花盤鱗片狀線形;雄蕊2輪,花絲短;子房上位,花柱短,柱頭球形。核果窄卵圓形,黑色,有絲狀毛。花期5~6月。
生於山地石壁隙縫或山坡溝邊較潮溼處,也有栽培者。分布湖南、湖北、陝西、江西、雲南等地。
【性味】辛苦,寒,有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別錄》:"辛,微寒,有毒。"
【歸經】《本草求真》:"入腸胃。"
【功用主治】瀉水飲,破積聚。治留飲,咳逆上氣,水腫,癥瘕痃癖。
①《 document.clear ();
一流信息監控攔截系統(IMB System)中客科技信息有限公司信息監控系統提醒您:很抱歉,由於您提交的內容中或訪問的內容中含有系統不允許的關鍵詞或者您的IP受到了訪問限制,本次操作無效,系統已記錄您的IP及您提交的所有數據。請注意,不要提交任何違反國家規定的內容!本次攔截的相關信息為:六合
②《本草備要》:"蕘花,辛散結,苦洩熱,行水捷藥。主治略同芫花。"
③《本經逢原》:"蕘花,能破積聚癥瘕,治痰飲咳逆,去咽喉腫閉。《本經》治傷寒溫瘧者,即苦寒以攻蘊積伏匿之邪也。言下十二經水,又治飲食寒熱邪氣者,以其苦寒峻利,飲食之邪亦得蕩滌,而寒熱自除也。"
④《本草求真》:"蕘花雖與芫花形式相同,而究絕不相似,蓋芫花葉尖如柳,花紫似荊,蕘花苗莖無刺,花細色黃。至其性味,芫花辛苦而溫,此則辛苦而寒。若論主治,則芫花辛溫,多有達表行水之力;此則氣寒,多有入裡走洩之效,故書載能治利,然要皆屬破結逐水之品,未可分途而別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