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陸地霸主,原來是個擅長划水和摸魚的傢伙!

2020-11-22 騰訊網

棘龍Spinosaurus的外貌非常獨特,有著如鱷魚般的長嘴、大大的背帆,加上長達15米、碩大無朋的身軀——甚至比成年霸王龍還大——使其成為極具標誌性的恐龍之一,也是影視作品中的常客。在電影《侏羅紀公園III》中,棘龍更被渲染為超越陸地霸主霸王龍的形象。

電影《侏羅紀公園III》中,棘龍成為陸地霸主,甚至打敗了霸王龍。圖片:《侏羅紀公園III》

但隨著越來越多化石的發現,科學家們開始認識到,棘龍雖然有著肉食恐龍中排名第一的身長,但它主要以魚類為食。而為了適應捕食魚類的水生環境,棘龍也演化出了和我們想像非常不同的形象。

最近一篇發表於《自然》的研究中,由古生物學家尼扎爾·易卜拉欣(Nizar Ibrahim)所領銜的團隊甚至發現,棘龍可能還長有類似水生生物的大尾巴

Twitter網友惡搞的棘龍最新「復原圖」。

殞落於二戰炮火的埃及巨獸

棘龍不只長相獨特,就連它的發現史都極具傳奇色彩。

最早的棘龍化石由德國古生物學家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所帶領的團隊在埃及發現,並於1915年首度發表。但在最初的論文裡,斯特莫對這個大傢伙真正的樣貌也非常懷疑,因此除了骨骼描述外以及精美的骨骼圖片外,並沒有給出太多生態復原相關的說明。

斯特莫1915年發表的棘龍骨骼圖片。圖片:Ernst Stromer / Wikimedia

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關係,最初在埃及找到的許多標本都延後許久才運回德國,因此斯莫特在1934年又再次描述了棘龍的尾椎等補充材料。直到1936年,他才終於給出第一個棘龍的復原圖。

但由於當時缺乏棘龍上頜骨及四肢骨骼,這個復原主要是參考了如異特龍、暴龍等大型肉食恐龍;再加上當年流行把二足站立的恐龍復原成袋鼠站姿,因此復原圖和現在認識的棘龍有很大的差異。

過去科學家對棘龍的想像圖。圖片:National History Museum

這些棘龍標本都被存放於慕尼黑古生物博物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斯莫特曾要求將這些化石移至安全的地方,但遭到納粹軍官拒絕。最終在1944年盟軍的轟炸中,這些標本付之一炬,僅留下當年的照片、圖片以及論文作為唯一的證據。

棘龍最初的標本雖然已經毀於戰火,但這類恐龍的分布非常廣泛,從英國的重爪龍Baryonyx、巴西的奧色拉龍Oxalaia,到泰國的暹羅龍Siamosaurus、寮國的魚獵龍Ichthyovenator等,都是棘龍科成員。

透過對這些近親的研究,科學家們從它們與食肉恐龍不同的牙齒形狀,以及有些化石腹部殘留的魚骨頭和鱗片上,逐漸認識到棘龍應該以魚類為食;加上後來發現的上頜骨化石,棘龍的頭部復原也從原先類似於異特龍、霸王龍的形態,轉變為接近鱷魚的大長嘴。

和其他肉食類恐龍不同,棘龍的牙齒呈圓錐形,上面有縱向的溝槽,可以用來抓魚。圖片:James St. John / flickr

棘龍科成員的復原圖,全部長著如鱷魚般的嘴。從左到右依次為激龍屬、重爪龍屬、棘龍屬、似鱷龍屬以及魚獵龍屬。圖片:Mario Lanzas / Wikimedia

但究竟棘龍是像鱷魚一樣多數時間待在水裡的半水生動物,還是像某些熊一樣只在需要時到水邊捕魚,一直以來爭議頗多。

最長的身軀卻是小短腿

2008年,易卜拉欣在因緣際會下,結識了摩洛哥的礦工,他們會販賣工作時找到的化石。經過鑑定,易卜拉欣發現這是棘龍的化石,並立刻讓礦工帶領自己到發現化石的地方。

最終,他發現棘龍化石出土於卡瑪卡瑪地層(Kem Kem beds),屬於1億1000萬年前至95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

易卜拉欣(左二)有德國和摩洛哥血統,更易於和摩洛哥當地人親近並探詢恐龍化石。圖片:University of Detroit Mercy

之後,易卜拉欣又到該地層多次進行發掘,找到許多過去從未發現的棘龍化石材料。在2014年發表於《科學》的研究中,易卜拉欣提出棘龍包含了許多適應水生的身體特徵,例如身體較為細長,和鱷魚一樣後肢粗短,後肢的爪子較平不呈勾狀且腳趾分散——代表可能有蹼,此外骨壁還和企鵝、海牛等水生動物一樣都比較厚等等。

這些特徵都顯示棘龍應該是半水生的恐龍

以泳姿進行展示的棘龍骨架。圖片:Mike Bowler / Wikimedia

但此論文發表後受到許多學界的質疑。有些聲音認為這些骨骼並不來自同一個體,例如成體的身體加上幼體的腳也會看起來是短腳;另外也有些人質疑2014年發表的只是棘龍的近親,並沒有足夠證據顯示它就是棘龍。因此易卜拉欣和長腿陸生棘龍派的爭論就持續進行著。

2018年,易卜拉欣再度回到摩洛哥進行發掘,一方面是想要找到更堅實的證據來證明自己水生棘龍的觀點;另一方面是他聽說將有化石販子來此進行商業發掘,因此他必須與時間賽跑,比這些販子更早一步將化石挖出來研究。

摩洛哥的化石挖掘現場。圖片:Nizar Ibrahimet. al./Nature(2020)

這次發掘帶來了驚人的發現,——易卜拉欣的團隊在當地找到了棘龍的腳爪和大量保存完好的尾椎。這批骨骼與2014年發現的相比沒有重複的,很可能屬於同一隻恐龍,因此可以排除之前對於這些骨骼來自不同恐龍個體的質疑。另外,本次發現的尾椎和1934年斯莫特補充發表的棘龍尾椎幾乎相同,因此也可以證明本次找到的化石就是棘龍本尊,不是其他近親種類。

不只短腿,還有大「魚尾」

本次發現的亮點在於幾乎完整的尾巴,而這個尾巴有別於一般獸腳類恐龍的尾巴,尾椎上、下的突起(神經棘、脈弧)特別長,儼然就像一個大船槳一樣;而且尾部的脊椎也比其他獸腳類恐龍靈活,推測可以更加自由地左右擺動。

這根大尾巴在水中可以幫助棘龍推進,讓它成為名符其實的水中蛟龍。

新研究中的棘龍尾巴,可看到尾椎上下的突起特別長。圖片:Nizar Ibrahimet. al./Nature(2020)

為了證實這根大尾巴確實對遊泳有幫助,易卜拉欣還求助於哈佛大學博物館的史蒂芬妮皮爾斯(Stephanie Pierce)以及魚類學家喬治·勞德(George Lauder)。他們除了進行計算機模擬外,更製作出了棘龍尾部的模型,並放在水缸中收集相應的水流及遊動數據。

實驗結果證明,棘龍的大寬尾確實能產生八倍於一般獸腳類恐龍尾巴的推進力,遊泳效率也是一般獸腳類恐龍的兩倍以上。

棘龍尾部遊泳的模擬模型,推進力(b)和效率(c)的數據分析發現,這種尾部比一般獸腳類恐龍(左起依次為虛骨龍、異特龍、棘龍、鱷魚、蠑螈)更適於遊泳。圖片:Nizar Ibrahimet. al./Nature(2020)

經過這次的發現,古生物學家們幾乎可以確定,棘龍不是只會在淺灘捕食魚類,更是個遊泳好手,甚至會長時間待在水中。它們演化出形狀類似鱷魚或蠑螈的尾巴,可以更有效地在水中馳騁。

棘龍也成為了目前唯一發現的大型水生恐龍。過去認為鴨嘴龍類和蜥腳類可能為水生,但都被後續研究推翻,而魚龍、蛇頸龍、滄龍在分類上則不屬於恐龍。

棘龍的最新復原圖,可以看到尾巴類似大船槳一樣,可以提供更強大的推進力。圖片:Mario Lanzas / Wikimedia

但科學研究的旅程還沒結束,科學家們會在一次次的新發現中,不斷修正過去的錯誤,更加趨近於真相。就像對棘龍的研究一樣:它的形象從披著「大船帆」,直立站立的大恐龍,變成面部酷似鱷魚,身體平行於地面但還是用一雙大長腿站立的姿勢;其後又發現它應該是軀體修長、後肢短小的形態;直到今天,人們發現它有著類似鱷魚、蠑螈那樣的大船槳尾巴。

Facebook上一個古生物復原社團總結的棘龍復原圖變化過程。

本次的研究團隊也在採訪中表示,今後將進一步著手研究棘龍背上的「大船帆」對其遊泳的影響。也許未來還會有更加顛覆性的發現,一改我們對這種神奇恐龍的認知。

本文是物種日曆特約稿件,來自物種日曆作者@廖俊棋。

探尋生物演化真諦,求解人類起源奧秘。

歡迎關注中科院古脊椎所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科學摸魚指南:摸魚一時爽,一直摸魚…
    作為一名實習生 我們抱著滿腔熱情步入職場 而在接下來的日子裡 也許不一定會學習到多專業的知識 但一定會get到不少划水的技巧 畢竟在家當一條貧窮閒魚的快樂
  • 這幾個才是陸地霸主,人類比起來簡直太渺小,幸好滅絕了!
    史上最大的陸地食肉類!這個比霸王龍還要大,還要殘暴的傢伙是南方巨獸龍!南方巨獸龍是生活在,1億到9200萬年前白堊紀的南美洲阿根廷,是南美洲最大的食肉恐龍之一。它們的體重就有11噸,體長13.8米。擁有強大的咬合力和極快撕咬速度以及如同鋼刀一樣鋒利的牙齒,最大咬合力達到了12噸!
  • 安靜,你吵到我摸魚了!
    聽說有個策劃已經摸魚划水一個月了,這種事故諭馬上衝了過去。到了一看才知道:這策劃就是做魚的。策劃:小諭你來啦?考考你,我們雲垂有多少魚?策劃:摸魚沒有那麼容易,海底魚群都有自己的軌跡。有些會伴你潛泳,有些還可供騎乘。策劃:大部分都可以釣上來,也就是是可以拿來做料理!
  • 5大戰力超群的遠古生物,圖三曾是一萬年前的陸地霸主
    蒙古安氏中獸,歷史上曾經分布在中國北部地區的大型陸生哺乳動物,在三千多萬年前的中國一帶蒙古安氏中獸是當時戰力超群的頂尖掠食霸主之一,身軀媲美現代的亞洲象,僅僅嘴部就長達半米,在當時幾乎沒有其他掠食者能與之抗衡。
  • 怪物獵人:曾經統治陸地的雌火龍,只因它的出現,現在淪為弱者!
    怪物獵人:曾經統治陸地的雌火龍,只因它的出現,現在淪為弱者!大家好啊, 小編又和大家見面了,眾所周知在目前的怪物獵人中,不少玩家也應該知道在遊戲中很多怪物在他出現的那一刻就已經被官方規定好了很多設定,比如說雌火龍和雄火龍,這兩個怪物大家想必是在熟悉不過了, 作為一代的怪物,雌雄火龍在遊戲剛出的時候就已經C位出道,在遊戲中可以說是時間最長的明星了, 不過呢遊戲中都大部分的玩家都是喜歡雄火龍,而對雌火龍卻並不怎麼感冒,不過不管怎麼樣,雌火龍也好歹是一個大地的女王呢
  • 《侏羅紀世界3》滄龍玩衝浪,霸王龍劃地盤,棘龍可以安心划水
    身為海洋中的霸主,觀眾更渴望看到滄龍和強者之間的對碰,第二部中,可以和霸王龍平起平坐的狂暴龍,都扛不住女王一招,或許陸地上,已經是沒有能下水和滄龍對決的存在了吧。而現代海洋中,似乎也是沒有單只個體,能和這隻放大版滄龍對決,或許復活巨齒鯊,也是不錯的方案。
  • 陸地最大的動物排行榜 第一名號稱「陸地霸主」
    來源:CCTV《陸地霸主非洲象》視頻截圖非洲象是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雄性和雌性呈二態性(雌雄兩性在體形或身體特徵上都有所不同)。母獸妊娠期18-19個月。壽命30-50年。因犀牛角的裝飾和藥用價值而被大量捕捉,除白犀外均為瀕危物種。分布於亞洲南部、東南亞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河馬是哺乳綱、鯨偶蹄目中最大型雜食性淡水物種。
  • 被稱為「鳥中之王」雙翼展開時的長度可達7米,絕對的空中霸主
    老虎與獅子是陸地上數一數二的強者虎鯨則是海洋中數一數二的霸主,那麼天空中的霸主又是誰呢?雖然關於這個問題多年來人們一直都給出了答案,那就是老鷹但是事實上老鷹著實擔當不起霸主的地位要論天空中的王者啊,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阿根廷巨鷹了。
  • 地球上曾經的霸主奇蝦,體積是小龍蝦的三千倍
    —劉慈欣《三體》人類是現今世界當之無愧的霸主,站在食物鏈的頂端,決定著其他物種的生死。但在地球演化的四十多億年時間裡,在人類出現之前,這個星球上曾經有過無數的霸主,它們也在這個藍色的星球上生存過,鬥爭過。它們曾經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傲視其他生物,但終究沒有抵過環境的變化、新興霸主的登場。它們來過,它們又走了。他們留下了足跡,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曾經出現的絢爛物種。
  • 世界上最神奇的魚類,不僅能在陸地上生活,還擅長爬樹!
    導語:世界上最神奇的魚類,不僅能在陸地上生活,還擅長爬樹!大家好,歡迎收看新一期的內容,在我們傳統的觀念中,魚類如果離開了水,即使短時間能夠生存,也終究免不了死亡。因為他們需要大量的水分,維持身體正常。一些兩棲類動物可以做到切換生活場景,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陸地上居住。
  • 恐龍滅絕後,鳥類和哺乳動物在陸地上爭霸,為什麼哺乳動物取勝?
    恐龍滅絕以後,恐龍的直系後裔鳥類就與哺乳動物長期爭奪陸地霸主地位,最終是哺乳動物獲勝。因此,竊鶴的小朝廷在南美如「常青樹」一般連綿不絕,在6000萬年間演化出了十幾個屬、二十多個種類。漸新世和中新世,曾經的霸主安氏獸早已下線了,古老的鬣齒獸和新興的現代食肉目爭奪霸主地位,最終是現代食肉目佔了優勢。而這一切,則與南美洲沒什麼關係。
  • 【摸魚日常】鯨
    摸魚日常的作品除特殊聲明均為Syn本人親手摸出一紙正方 不剪不裁實拍跳步純屬正常
  • 網際網路打工人為什麼要摸魚?
    深燃和7位網際網路人聊了聊他們對於摸魚和工作效率、管理方式的看法,有的人摸魚摸成了表演大師,能瞬間把摸魚演成業務探討;有的人探索出了摸魚的最高境界——拉著領導一起摸魚;有的人深剖自己內心,認為摸魚背後是對公司深深的失望。
  • 如果人類的體型縮小到原來的十分之一,還能夠保住霸主地位嗎?
    地球有著數十億年漫長生命進化史,而在不同的時期,地球的霸主物種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3億年前的石炭紀,地球陸地的霸主是昆蟲,那個時代稱之為巨蟲時代。昆蟲的個頭都異常巨大,現在小小的蜻蜓,那個時候翼展可達3米。昆蟲時代結束之後,地球又迎來了一個更輝煌的恐龍時代,那個時候地上跑的,水裡遊的,天上飛的,基本都是恐龍。恐龍不僅數量多,而且還遍布全球,稱霸地球長達1.6億年時間。
  • 上班時間如何科學摸魚?
    1.上班掐點打卡,打卡之後順便去吃個早飯;2.每天都在找一些乾貨文章作為「分享」,偶爾可以夾雜一些乾貨,比如看看不怎麼相關的熱點內容。3.開會是個絕佳的摸魚時機,提前把文檔看完,開會的時候就可以大大方方的摸魚,有備無患,怡然自得。
  • 方舟:南方巨獸龍vs泰坦龍,號稱陸地霸主的南巨能獲勝嗎?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方舟:生存進化(ARK: Survival Evolved)遊戲中泰坦龍和南方巨獸龍的對戰。南方巨獸龍南方巨獸龍,是目前方舟裡陸地上最大的食肉龍之一,號稱陸地霸主,它有著巨大的體型馴服的後的它不忍直視啊,攻擊只有原來的20%,流血buff還消失了,估計是因為南方巨獸龍太強了,所以削弱了吧……馴服南方巨獸龍攻略:
  • 7大遠古海洋霸主,虎鯨只能稱小弟?
    在此期間,海洋中出現了幾種典型的生物,其中最著名的是三葉蟲、海蠍子和鸚鵡螺。鸚鵡螺公司會毫不猶豫地討論誰是這個時期的海洋霸主。 鸚鵡螺可以吃三葉蟲。據說它有12米長,被認為是當時海洋中最可怕的生物。雖然現代鸚鵡螺對我們來說看起來很小,但如果打撈上一隻10米以上的鸚鵡螺,我想知道它是否會被當作怪物對待。
  • 澳洲袋鼠超愛戲水,兩次跳入水中「划水」,卻累壞了救生員!
    他說:「袋鼠就在我的正前方,它一路跳下來,穿過海灘,直接跳進水裡,開始划水。」不過這隻喜歡冒險的袋鼠讓救生員吃了不少苦。之後,來自Brighton Surf Lifesaving Club的救生員也發現了這隻袋鼠。
  • 光明時評:「摸魚哲學」是對無意義工作和生活壓力的抵抗
    在某知識共享平臺上,「摸魚哲學」接棒,成為最新討論熱詞。「摸魚哲學」的基本信條是,準點下班拒絕加班、工作差不多就行,剩下的時間幹點自己的事情。結合使用語境看,「摸魚」早已沒有了「渾水摸魚」的貶義味道。而今,那些「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語錄連同那些」為了工作可以放棄一切」的故事,遭到嘲諷、鄙夷甚至拋棄,「佛系青年」「糊塗學」「摸魚哲學」粉墨登場。人們驚詫於職場「哲學」的突然轉向,震驚於「摸魚」「打工人」等詞彙的「出圈」潛力。這些詞彙在職場的不同圈層引起共鳴,以至於被不斷挪用。  對於年輕人的「摸魚哲學」,信奉「奮鬥哲學」的上幾代人,包括他們的父母,大概是難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