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進化到目前這個階段,已經可以通過發達的科學技術實現全球範圍內的遷徙活動,從一開始為了更好的生存而發明農業,到後來為了滿足探索欲望而登陸月球。眾所周知,像黑猩猩這樣的靈長目人科動物,它們所擁有的基因與人類的基因極高相似,然而,我們之間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和創造能力都存在著巨大差異。所以,當你看到正在樹上吃水果的黑猩猩時,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疑問是否和我一樣:它們到底有哪些地方與我們不一樣,所以才一直沒能進化成人類?
黑猩猩和人類存在著哪些不同之處
儘管,黑猩猩和人類具有相似的基因,但它們之間的差異卻是深刻而廣泛的,我們可以從幾個完全不同的角度來進行兩者之間的比較。首次,我們可以從存活時間這個維度來進行對比,人類的壽命通常情況下都比黑猩猩更長。或許你有所不知,在黑猩猩這個物種之中,壽命能夠超過50年的個體少之又少,而人類的壽命卻可以達到它的兩倍左右,並且,這樣的數據不管是放在很久之前,還是因為有了改善之後的現在都完全成立。而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則可能和飲食習慣有關,飲食的差異性並不局限於可以促使大腦更好的發育,而壽命長短的主要差異,可能就源自於富含肉食的基因與我們人類的基因更加匹配。
與此同時,科學家們甚至還耗費了多年的時間,在滿足所有基本的環境條件下,以培養黑猩猩學習語言的能力。從實驗結果來看,儘管黑猩猩知道了如何來表達自己對某個物體的渴望,也知道了數以百計的單詞,然而,它們並不能從真正意義上掌握我們人類所定義的語言,也就是所謂的詞彙和語法,比如:給我一個橙子和「給我橙」並不是一回事兒。在我們人類很小的時候就能領悟到這樣的差異,似乎天生就具有可以自行組合和排序詞彙,從而創造具有新的表達含義的句子,而黑猩猩則並不適用於這樣的能力。並且,科學家們還表示,儘管人類通過語法的創新具有了更加複雜的思想,但這僅僅是我們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的鴻溝之一。
我們可以從人類和黑猩猩的姿態得到最直接的觀察結果,黑猩猩在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裡都是四肢行走,其挺直運動的時間特別短暫。凱文·亨特是從事人類起源和靈長類動物進化研究的科學家之一,他表示早在650萬年前左右的時間裡,人類祖先被困於乾燥的棲息地,要在這樣的環境中覓食,站立會讓我們與食物之間的距離變得更近。要將人類和黑猩猩區分開來,站立能在將它們進行區分的時候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演變為兩足動物的物種更便於攜帶隨身工具。當人類演化為兩足動物後的150萬年左右,便開始了這一重要過程,從石器時代到如今的科技時代,都離不開這一具有特殊意義的轉變節點。
為何靈長類動物黑猩猩沒有進化成人
事實上,人類在與黑猩猩完全不同的進化道路上,至少已經持續了600萬年左右,像烏幹達的山地大猩猩、馬達加斯加的狐猴,以及美洲的吼猴這樣的靈長類動物,之所以它們沒有進一步進化為人類,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地球所提供的自然棲息地,它們能夠完全適應並繁衍生息。此時,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從科學的角度而言進化並不等同於進步,本質上體現的其實是有機體對現有環境的適應能力。至少,在研究生物進化的科學家們眼中,我們人類並不比地球上的其他靈長類動物「更加進化」,當然,我們更沒有從自然的角度贏得這場進化競賽。
換而言之,即使我們人類可以通過科學技術操縱諸多事物,以滿足自身的需求、從而獲得更好的適應能力,但這並不意味著這種能力可以讓我們站在進化階梯的頂端。單從進化的角度而言,遵循的最基本原則就是優勝劣汰,只有當其具有強大的生存能力、並不斷進行繁殖,才能在進化的過程中取得勝利。比如,在我們生活中特別常見的螞蟻,它們的存在數量早已遠超人類,並對於目前生活的地方尤為適應。儘管它們不能研發什麼新的技術,但其發明農業的時間,甚至比我們人類的存在時間更早。
雖然,科學家們收集到的黑猩猩、或人類的化石記錄並不完整,但通過靈長類動物的遺傳、行為線索,以及現有化石證據結合表明,黑猩猩和人類都是一種現已滅絕物種的後代成員。科學家表示,人類的祖先為了和黑猩猩的祖先表現出明顯的區別,便在當時的地面上花費了更多的進化時間,它們很可能就在這樣的過程中找尋食物和新的棲息地。與黑猩猩的祖先有所不同,人類的祖先不僅擅長在樹林中攀爬,同時也經常在地面保持較高的行走活動量。
於是,大約在三百多萬年前,這些人類祖先的身體開始發生了許多變化,比如,變長的雙腿、向後轉的腳趾,它們逐漸演變成了主要靠行走進行移動的物種之一。簡而言之,一個物種在進行棲息地選擇的時候,就決定了之後的演變會導致行為的改變,人類祖先只有在進入沒有被封閉冠層的棲息地,才能使自己的雙腳在樹木分布更廣的地方行走下去。而對黑猩猩而言,行為停留在樹上並不意味著進化的停止,早前的遺傳分析也曾表明,黑猩猩的祖先在93萬年前便和倭黑猩猩區分開來,並於46萬年前分化為三個亞種祖先,而東部的黑猩猩和中部的黑猩猩開始變得不同,則發生於大約9.3萬年之前。
薦:
聲明
免責聲明:文章來源:Allan McCay, The Conversation部分文章和信息來源於網際網路,不代表本訂閱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