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項目分紅是群眾最關心的熱點問題之一,如何分配才能讓其發揮出最大效益?嵐山區探索出了好辦法:「大級差」分紅。
牛素榮是嵐山區中樓鎮馬家峪村的貧困戶,前幾年,她和別的貧困戶拿一樣的項目分紅,但最近她卻比同村的周文玉少拿了800塊錢。
少拿分紅的牛素榮不但沒有失落,反而覺得很合理。「周文玉屬於A類貧困戶,她年紀大又失去了勞動力,應該多分,俺屬於C類一般戶,錢雖然分得少,可心裡一點不覺得委屈。」牛素榮言辭誠懇地說。
同是一個村的貧困戶,扶貧項目分紅數額緣何不一樣?原來,為讓扶貧項目結出的成果分配得公平、合理,中樓鎮探索實施了扶貧項目「大級差」分紅辦法。
所謂「大級差」分紅辦法,就是根據貧困程度等情況,將建檔立卡貧困戶分為A、B、C三類,分紅50%用於扶持A類貧困戶,30%扶持B類困難戶,20%扶持C類一般戶。此種分紅方式,杜絕了「平均主義」,使扶貧更精準。
據介紹,中樓鎮已建成產業扶貧項目36個,2019年項目總收益134 。23萬元。按照「大級差」分紅辦法,2019年全鎮共有536名A類貧困戶人均分紅1303元,587名B類困難戶人均分紅781.8元,355名C類一般戶人均分紅521.2元,A類與C類平均差距達到800元。
實施「大級差」分紅辦法後,牛素榮因為有一定勞動能力,被劃到C類,比B類少拿了200多塊錢。儘管分紅少了,可村裡通過積極協調,給牛素榮找到了在養老院做護工的工作,如今,她家每月又多了700塊錢的收入。
「通過這種『大級差』收益分配方法,使不同貧困程度的群眾能夠得到差異化、精準化的幫扶,減少了貧困戶等靠扶貧救助、吃大鍋飯的現象,也實現了村裡的錢好分了、群眾的攀比心理消除的效果,扶貧收益的作用被最大程度地發揮。」中樓鎮黨委書記劉強表示。
為打好脫貧攻堅戰,嵐山區把扶貧開發與區域發展統籌考慮,將產業作為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不斷提升脫貧造血功能,大力推廣實行「大級差」收益分配法,最大程度發揮扶貧收益,讓分紅增收暖人心。
數據顯示:脫貧攻堅開展以來,嵐山區共實施產業扶貧項目98個,累計分紅712萬元,採取「大級差」收益分配方式,惠及貧困人口6339人。
(文章來源:日照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