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能量並不如想像的巨大,但它帶給人們的不止是臭氧、氮肥和道友渡劫的傳說,還有氣象學和高能物理領域的一個個驚喜和未解之謎。
作者 | 龍浩(電子科學與技術博士) 李紀爾
6月25日,世界氣象組織(WMO)公布了迄今為止探測到的跨度最長的閃電。它有多長呢?橫向跨度709公裡!相當於從武漢直接閃到了上海。
不過,它並不是發生在我國境內,而是在2018年10月31日發生於巴西南部。WMO同時還公布了持續時間最久的閃電:2019年3月4日阿根廷北部,這道閃電持續了驚人的16.73秒。
橫向跨度最長和持續時間最久的閃電 |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這些「巨型閃電」的極端數據已超越傳統基站觀測範圍,它們到底是如何測量得到的?閃電的宏大威力中仿佛蘊藏著巨大的能量,這些能量可以為人類所用嗎?科學家們孜孜不倦地完善「人工引雷」試驗,究竟收穫了什麼?
用衛星遙感和「人工引雷」研究閃電
近期全國多地出現了大到暴雨,防禦雷電災害成為了許多地方政府的工作要務。如果能精確觀測並獲取各地雷電信息,對氣候變化研究和防災減災具有重要意義。
觀測雷電,除了眼睛,還有「閃電成像陣列」(LMA)。它們部署於多地地面,利用觀測網絡測定閃電數據。但是,如果遇到大型閃電,它們就力不從心了。
如今衛星遙感技術快速發展,它們直接從更廣闊的高空俯視,可以探測到範圍更廣、時間更長的極端閃電並獲取關鍵數據。最近公布的最長橫跨距離和最長持續時間的巨型閃電,就是被名為GOES-16的地球同步軌道環境衛星觀測到的。
GOES-16地球同步軌道環境衛星(由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局管理)| Wikipedia.org
隨著這些「高大上」的觀測手段不斷進步,人們對閃電的了解也越發深刻。然而,閃電的發生具有一定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只是守株待兔般等待,研究效率將十分低下。是否有方法對閃電的發生進行人工幹預呢?有。我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連續多年開展了「人工引雷」試驗。這是去年7月的實驗場景,場面酷炫如科幻大片。
我國人工引雷試驗 | 中國氣象局,2019
科學家們先通過閃電產生的條件預測閃電形成區域,然後發射一枚拖拽著金屬絲導線的小火箭,通過金屬絲將閃電引至定點目標物。
引雷試驗成功實現了隨機閃電的定向引導,為閃電這種小概率事件的研究提供了相對穩定可靠的實驗環境。
這樣成熟的引雷技術,目前僅有中國、美國、日本、法國和巴西等少數幾個國家掌握,還有許多國家正在努力研究中。
不過,這也令人好奇:全球科學家們如此執著於人工引雷,是為了收集閃電的能量嗎?閃電供能:現實遠不如理想豐滿
閃電的威力似乎十分巨大,讓人類和動物們避之不及。我們經常會看見樹木或動物被閃電燒焦或擊中死亡的新聞。
2016年,挪威一山莊上大片馴鹿被閃電擊斃 | 來自網絡
如此「巨大」的能量,如果能有效地收集它們,將可能避免區域雷電災害,同時還能作為綠色清潔能源使用,似乎是一箭雙鵰的好事。然而,實際情況可能和預想的不同。
閃電巨大的威力來自於它巨大的電流,峰值時可達幾萬安培(2200瓦的家用大功率電取暖器額定電流也不過10安培)。但是,它持續的時間往往非常短,通常僅有數十微秒(1微秒=0.000001秒)。因此,閃電實際輸送的能量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研究結果顯示,一道典型閃電輸送的能量大約在10億焦耳,看似數值驚人。但事實上,1度電(1kWh)就有360萬焦耳。換算一下,從一道閃電中大約可獲取280度電,相當於閃電電擊一下,僅能充滿(或者報廢)一臺特斯拉電動汽車。
如果按照1度電0.55元計算,一道閃電的價值大約154元!這樣的產能確實不太令人滿意。
儘管單次閃電能量小,但如果閃電總量很大呢?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近14億次閃電發生,但它們分布於世界各地,平均每年每平方公裡閃電超過200次的情況已經是比較少見了,並且其中僅有25%的閃電轟擊大地,其他閃電直接在雲層中釋放。
平均每年每平方公裡的閃電次數(紅/黃色表示閃電高發) | Wikipedia.org
不僅如此,閃電何時何地閃耀於天際也實在難以把握,收集閃電只能是一場佛系的等待。即使幸運地等來了閃電,超大電流和超高溫度的衝擊對電能收集設備也是巨大的考驗,尚不成熟的電能存儲技術也是亟待逾越的阻力。這些困難給原本就十分羸弱的閃電供能雪上加霜。因此,目前從閃電中獲取能量還無法滿足供配電系統「安全、可靠、優質、經濟」的要求,不具備可行性。「人工引雷」並不是為了收集閃電能量。那麼,引雷到底是為了什麼呢?閃電:不斷湧現的驚喜和謎題
科學家們通過各種手段研究閃電,除了開發和測試雷電防護技術外,還承擔著十分重要的科學任務。
我們知道,當暴風雨來臨時,雲與大地存在大量相反電荷。當它們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在雲和大地之間產生極高的電壓。高壓將擊穿本不能導電的空氣,形成一條「等離子體」導電通路。電荷藉由這條通路流過,形成巨大電流,從而產生了「雲-地」閃電。
引雷試驗就是利用小火箭引導金屬絲升空,連接雲層和大地,人為構建一條導電通路,讓電流沿著金屬絲流過,形成人工閃電。
「雲-地」閃電的形成(圖中雲層帶負電,地面帶正電) | http://Wikipedia.org
但是,雲中電荷到底是如何積累的,科學界仍有爭議。
當前公認的一種觀點是:雲層中存在水的各種形態,包括蒸氣、液滴、冰晶和冰水混合物「軟雹」。它們在複雜氣流環境下相互摩擦、撞擊。體積極小的液滴和冰晶(帶正電)上升,又大又重的軟雹(帶負電)下降。因此,雲層下部積累了大量負電荷,這些負電荷會在地面上感應出正電荷,於是雲地間就產生了電壓。
然而,實際的大氣氣流、水的物相、空氣環境等情況以及導電通道建立過程等都遠比理論模型複雜的多,閃電形成的許多細節仍然成迷。
除此之外,發生機率更高的雲層內或不同雲層之間的閃電的成因並不明確;火山噴發、沙塵暴、森林大火、龍捲風等特殊情況下發生的閃電,以及地外行星(木星、土星等)上的閃電也蘊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劉慈欣筆下的球狀閃電在現實生活中頻頻被人們拍攝到,但仍缺少令人滿意的科學解釋。
許多理論和猜想,都需要更詳細、更精確的觀測數據來驗證或者推翻。
火山閃電和木星閃電,蘊藏大量未知秘密 | http://Wikipedia.org & http://Nasa.gov不僅如此,閃電除了可以發出耀眼的可見光,還會激發肉眼看不到的X射線和伽馬射線(波長極短的高能電磁波)。
物理學家認為,在自然環境下,通常只有劇烈的天體事件(如爆炸的恆星)才能產生伽馬射線。但越來越多的觀測結果表明,閃電發生地附近也有一定概率能探測到伽馬射線。這些伽馬射線和空氣分子相互作用後,能夠製造出放射性同位素和正電子,這些正電子就是神秘的反物質。
閃電仿佛是出現在地球上的天然粒子加速器,製造著一個又一個奇蹟,令人們驚嘆無比。最長和最久的閃電讓我們感受到新型雷電探測技術的進步,引雷試驗讓閃電的人工控制成為可能。儘管閃電能量並不如想像的巨大,但是它帶給人們的,不止是臭氧、氮肥和道友渡劫的傳說,還有氣象學和高能物理領域的一個個驚喜,抑或是更大的謎題。
(責編 高佩雯)參考文獻:
Peterson M J, Lang T J, Bruning E C, et al. New WMOCertified Megaflash Lightning Extremes for Flash Distance (709 km) and Duration(16.73 seconds) recorded from Spac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20, Accepted.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ghtninghttp://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kj/cxgc/201906/t20190610_526774.html文章由「十點科學」(ID:Science_10)公眾號發布,歡迎轉發朋友圈,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