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採訪了Top20的App,看他們的運營都在分析哪些數據和指標?

2020-11-28 199IT

無論是產品還是服務都是圍繞用戶來展開工作的。用戶量和用戶增長快是每一個App追求的目標方向,也是企業商業變現的基石。

對運營來說,掌握數據分析能力能為運營提供大量支持,但拿到數據後運營到底該怎麼看?如何通過數據分析找到用戶增長之路?為此我們採訪了Top20的運營大佬們,將觀點整合為您呈上:

用戶數據怎麼看?

很多的產品經理看用戶數據基本有三個層次:

看到第一層:看總量

看到第二層:看構成

看到第三層:看行為

先說第一個層次,這個是最簡單的:

1看到第一層:看總量

眾所周知,DAU是每天的活躍用戶數。如上圖這個例子,我的App105,000DAU,同比增長5%這是第一層的看法。

這種看用戶的方式是在移動網際網路中最普遍的,也是一種最通用的語言。但這有個問題,即:這種看DAU的方式,沒辦法細分和拆解原因,並沒有辦法把數據落到實際的工作上。

為什麼呢?因為DAU增長、下降都可能有很多原因構成。你看到DAU數據,其實並沒有辦法來精確地把握:你的用戶到底是漲了?做得好了還是不好?

2看到第二層:看構成

其實第二層比第一層更好一點,第二層要看構成。

了解構成的方式,可能還是從DAU出發。我們知道DAU這個「105000」是由一部分新增,還有一部分的流失共同構成的。在這個案例裡面,新增是10000,流失是5000,所以比過去的同期增長了5%

這種方式比上一個方式要好一點,因為它能看到這個流動的構成,即雖然DAU值漲了5%,但其實流失和新增是兩個不同環節的要素。所以新增有很多的映射點,當我們看到新增變化的比較大,那可能跟新引入的客戶,或者跟用戶激活的使用率,都會有一定關係;如果流失比較高,那可能是產品粘性出了問題。

從上面這個案例可以看到,流失的增長比例會更高一些,所以流失就是主要的問題。

我們遇見過絕大部分的產品經理和開發者,基本都會看第一層(總量)和第二層(構成)。做的比較好的會從到(構成)更細緻的往下看,比如:用戶構成的增長和下降多少?第二層比第一層好在什麼地方?

這確實可以找到一些更具體的工作點。至少我們知道是做新增,還是應該做流失。

但這也有問題,是什麼呢?比如5000105000,其實我們都不知道它們是誰。可能今天有5000的流失客戶,這已經是一個固定的結果(已經流失掉了)。但想要做應用,我們希望做的是什麼?是用戶不流失。

其實我們大家都知道,想要這個挽回流失用戶是非常困難的。但想要用戶不流失,需要怎麼做?你需要更早地預知這個用戶未來可能會有流失風險。

新增也一樣,因為我們是活躍的新增,裡面很多問題是說用戶的使用頻次並不高,可能每個用戶每周用一次App,所以我們在看DAU的時候並不好看。而這個行為是用戶習慣所導致,所以這種視角來看構成的方法,其實並沒辦法找到是什麼原因來影響了這些事。

接下來我們要說第三層,應該怎麼來看用戶?

3看到第三層:看行為

第三層,我們就要看行為。這裡其實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概念,大家需要注意:第三層當中,我們本質上並不是在看用戶,而是用戶怎麼看我們,我們需要把每一個用戶單獨拎出來。

比如上圖的這個例子,用戶是怎麼來看這個App呢?

用戶A:每天都在使用,所以對他而言,這就是一個高頻次的應用;

用戶B:只有在部分的時間裡面有所啟動;

用戶C:幾乎都沒有啟動過。

所以第三層,我們要看行為。從行為方式來識別我們的用戶,到底用戶是怎麼來看這個App應用的。當我們找到這層之後,比前兩層的好處是什麼樣呢?

其實,我們可以真正地找到答案:

第一,到底是誰?AB還是C,哪一個用戶對我們是有更高價值或者更忠誠。

第二,可以根據行為路徑做未來預測和預知的。所以,我們可能發現這個客戶之前經常使用的應用,後續慢慢不再用了。原來每天都用,後來變成每周用一次,這就是一些流失風險的徵兆。

所以第三層要看行為,或者說是看用戶怎麼看我們的App。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真正地識別我們的App,從而回答一開頭的問題,到底有多少用戶?

用戶A是我們的用戶嗎?大家可能覺得是。

用戶B是嗎?畢竟還啟動一次。可能是。

用戶C是不是?就不好說了。它可能是流失的,可能只是因為用的頻次比較低。

在這裡面,我們至少能知道每一個用戶到底是什麼樣子,所以可以看到有高頻用戶,有普通用戶,可能還要流失沉默或者一些準流失的用戶。

回歸用戶,是在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裡面,每一個應用、每一個產品經理或者運營人都需要考慮的問題,即:用戶到底怎麼來看我們?

所以現在跟大家聊具體的方式,即怎麼來找到自己的這個用戶增長之路。

如何找到用戶增長之路?

其實簡單說,就三步:

第一個叫看見;

第二個叫讀懂;

第三個叫放大。

接下來我們挨個跟大家說一說,首先是看見:

1、看見:識別用戶價值

看見,看的是什麼?我們看的是用戶價值。如果想看清用戶價值,就涉及到兩個問題:

問題1 :怎麼來度量用戶的價值?

RFM模型是用來度量用戶價值的一種比較常見方式。它由三個因素構成:

第一個是最近一次價值行為,當然價值是什麼?可能你就要來定。

第二個是價值行為的頻率,比如說剛才看的前面一個例子,如果我們認為用戶啟動對我們來說有很高的價值,那它的啟動頻率就是我們在評論當中所衡量。

第三個是價值的累積貢獻度。如果在剛才的例子裡面,就是用戶累計啟動過你的App多少次。它在這裡面,我們中間這條頻率標藍了。為什麼?我要跟大家特別強調一點,移動網際網路的圈子或者產品,特別重要的就是頻率,這也是後移動網際網路一種典型的特徵。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知道RFM模型在傳統行業中也會被用來衡量用戶價值的。但後移動網際網路的特點是什麼?就是用戶的耐心很差。我們沒有辦法通過用戶上一次、最近一次啟動,或者曾經用過多少次來判斷它會不會被別人搶走。

後移動網際網路的時代特點,就是你今天可能還很受這個用戶的重視,很受他的歡迎;但是轉過頭之後,他看到一個新的由競爭者做得比你可能在某一方面好一點點,立刻就轉頭了。

所以價值行為的頻率是在移動網際網路裡面特別重要的一個因子,需要在每一部分當中都有所衡量。而計算價值的方式,就是這個RFM模型。

問題2:什麼樣的環節是我們度量的價值?

這涉及到一個價值環節的問題。其實所有的App應用當中這個價值,主要就分為三大類:啟動、浸入、轉化。

第一類最簡單的,叫啟動。

啟動是每一個用戶都會對App產生的一種價值定義,而會自啟動,就對你的App有一個價值。

為什麼說有價值呢?簡單說,你的估值其實就跟這個有關係。比如DAU有多少;這個企業賣多少錢……都是跟這個有關的。所以,啟動是第一層價值。

但是,啟動並不能標識這個用戶對你的真正價值貢獻和粘性。所以,啟動往往是衡量比較初級、相對表層一點的方式,而且它很重要。

第二點的方式叫浸入,即我的用戶跟我的實際交互粘性有多高。

舉個例子,比如說一個做電商的APP,它的交互粘性是什麼?就是這個用戶在你的APP上多元逛街。我們知道購買這件事是需要大量的逛街行為之後才做出購買決策,如果沒有逛的行為,那肯定沒有買的行為。所以浸入這一點就是指的交互粘性,它並不一定是最終給你產生價值。比如說交錢,交會費,買商品,是這些行為之前的前置步驟。

第三個是轉化過程。轉化過程比較簡單,其實指的就是剛才說的,我們會有一個付款的過程,可能是變成會員,或者是電商裡面購買的行為。

但這個價值環節有兩個非常重要的點:

需要根據你的商業模式來決定到底哪個是你的價值環節。它的發展,決定哪一個環節是你現在階段裡面最重要的價值因素。如果你是一個初創型的公司,或者你可能是一些第三方付費的這種商業模式的公司,那可能前兩者就非常重要,即啟動和進入環節;但如果你是已經相對偏成熟一點了,有自己的變現能力,你是C端付費的這種商業模式,那最後轉化和侵入環節就可能會更重要一些。

不論你發展到什麼階段,這三者都對你是有價值的。所以它的價值環節並不是一個取捨,是一個價值梯隊,可能這個價值更高一點,用這種方式價值衡量會更貼近業務結果一點,但另外兩者也非常重要。

2、讀懂:錨定業務關鍵

在這裡主要介紹三個計算模型:細分、漏鬥、留存。

很多人都聽過這三個計算模型,但是對這三個模型的理解卻不一樣。

1)科學設定事件、屬性將數據結構化

在中國網際網路市場裡,對事件進行埋點,通過事件細分去做分析,這個事情其實是非常痛苦的。在國內有兩句話非常簡便可以總結埋點:流程結構分事件;業務結構分屬性。

第一,流程結構分事件。比如把瀏覽商品頁,點擊商品,購買設定一個事件,那麼:點擊兒童服裝、兒童玩具都要分事件嗎?並不是!我們現在絕大部分的埋點都是把所有行為都埋成一個點擊事件,但分析起來頭就大了。流程結構分事件,比如:電商場景,通過瀏覽,註冊,加購,購買是你的業務流程,在業務流程中的關鍵點就必須要分事件。

第二,業務結構分屬性。這裡繼續用兒童電商舉例,購買玩具,購買服裝、購買食品及尿布……這些是兒童電商的業務結構,會分為不同的業務組。代理公司是一組人,運營是另一組人。這種業務結構要分屬性,你可以將購買都設定為一個事件。買玩具,帶一個屬性叫玩具,買服裝,帶一個屬性叫服裝。

下面舉個例子,你可以看到一個token,他的業務結構是童裝,下面帶有價格,有購買者和銷售者,這個事件傳回來,就可以進行結構化分析。

2)巧用留存挖掘業務潛力

本質上,用戶留存是衡量的一個時間序列。比如我們平時說的留存是在七天之前訪問的用戶,在七天之後是否還有啟動,這是比較標準的留存。

自定義留存,我通過以下案例來闡述:

案例1:他想看看用戶在購買商品後,後續還會不會再次購買?會不會有商品瀏覽行為?所以他就選了回訪事件進入產品頁。買完東西之後,後續第一天、第三天、第七天用戶到底還會不會在瀏覽商品?通過這種方式將用戶圈出來,可以培養有價值的用戶。

案例2:除了第二次購買之外,還可以通過其他指標衡量業務模塊的粘性。比如通過衡量會員利用率的黏性。用戶購買了會員之後,後續會不會真的收聽這個課程,這個是對會員粘性和再次續費可能性進行標識。

3)結合業務現狀科學定義漏鬥

如何理解漏鬥?

第一,漏鬥是多入口下的序列監測。

我們有個客戶想通過漏鬥分析頁面,他分析的場景是通過App進入後,會彈出促銷商品的頁面從而才可以進行購買。他設定漏鬥的三步分別為:進入App點擊促銷頁→點擊購買。

這樣的漏鬥有沒有必要?答案是:沒有必要!用戶只能通過唯一一條路徑進行購買,所以只要看這三個不同事件的點擊量就可以了,完全不需要設定漏鬥。

漏鬥是用在入口很多的地方,比如:你有很多渠道和路徑完成的購買,可能從A渠道、B渠道、C渠道購買,只有在來源路徑很多的時候,漏鬥才有價值和作用。

第二,時間窗口的重要性。時間窗口指的是完成漏鬥的周期,比如通過漏鬥查看在一個月裡完成瀏覽商品、加購、購買的用戶是誰?這種分析方式有很大的問題,因為這三個行為,中間可能隔了好幾十天,漏鬥必須要設定一個周期,也就是在一定時間範圍:五分鐘、十分鐘、一個小時、一天都可以,這時候通過漏鬥的分析,才是有意義的。

這裡我再舉個例子,還是剛才那個客戶,他做了一個個性化推薦算法,引入了外部數據,完成了用戶的冷啟動,來看一看這個冷啟動的效果,來驗證用戶是不是對推薦的內容滿意?所以他使用的漏鬥有兩步:

  • 進入商品頁。因為之前新用戶直接進來是不需要註冊,可以直接點擊進入到產品頁,然後查看產品頁面推薦內容;
  • 瀏覽的商品之後完成後面註冊。同時他設置了一個時間周期為60分鐘,如果他瀏覽了很多產品和頁面,進行了註冊,這就和冷啟動沒有轉什麼直接關係,也有與廣告投放有關。

3、放大:設計增長引擎

放大,其實就是通過複製用戶→複製路徑→複製習慣這三件事入手。

複製用戶,在引流時基於對超級用戶畫像分析,了解超級用戶的特徵,同時圈選出與超級用戶相似的人群,在外部進行人群圈選投放,通過新用戶來檢驗效果。

複製路徑,通過超級用戶對關鍵行為進行漏鬥分析,了解他們的轉化路徑和關鍵行為;同時通過路徑分析調整產品引導,通過App推送或者應用外拉動,通過A/B test來查看哪一個的路徑轉化更有效。

複製習慣,分析模型一般用的是留存和細分,留存是表示的是用戶習慣,通過分析超級用戶的習慣。比如:超級用戶對什麼活動有興趣,從而培養用戶的習慣,最終你會通過消息推送和引導客戶進入產品頁之後,把那些並不是超級用戶的用戶培養成超級用戶。

來自:友盟全域數據

相關焦點

  • App 數據分析的常用指標有哪些?
    但是我大膽猜測題主是想做一個App的運營分析,希望能夠幫助App獲取更多的下載和使用量,提高用戶留存情況,同時對不同渠道的投放效果進行總結,優化資源配置。其實綜合上述的客戶需求,常用到的App數據分析指標已經比較明顯了:1、用戶數據監測用戶的下載、註冊、瀏覽、點擊、退出、付款等行為是進行App數據分析的基礎數據來源,需要及時對這些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如果能夠藉助BI工具,比如DataFocus,對這些數據進行實時展示,監測數據的變動情況就再好不過了~~廣告投放效果分析有時候公司花了很大的金錢和精力去不同渠道投放廣告
  • 數據指標有哪些?什麼是好的數據指標?
    上篇文章梳理交流了關於數據監控體系的意義和搭建思路,明確了數據監控在數據分析中重要性,了解了數據監控體系搭建方法論。(關於數據監控體系,它的意義和搭建思路都在這裡了)本篇將繼續探討數據分析中又一環「數據指標」,所謂的數據指標有哪些呢?哪些又是有效的,來明確一下指標的定義。(本期主要介紹以APP的數據指標為主)數據指標有哪些呢?
  • 運營人員最應該關注的基礎數據指標有哪些?
    數據對於網際網路運營人員來說意義重大,很多時候都是靠數據來指導下一步的運營策略,所以懂得數據知識,能夠學會通過數據來分析問題,對你的運營工作是有極大幫助的。首先,我們先來介紹一下我們最應該關注的數據指標。大概分為四類:用戶分析,留存分析,渠道分析,參與度分析。
  • 運營er常用的數據分析方法有哪些?
    小編常說,不會數據分析的小編不是好運營。想小編區區一介小編,是運營環節最不起眼的人了,編文章是應該最主要工作,可是現在除了寫文章,小編還要策劃活動,對接社群,平時還得自己修修圖啥的,讓小編心煩的就是每周、月底、年底的數據統計和分析,往往要熬好幾個通宵。
  • APP上線前,運營都在幹什麼
    產品上線前可能也就一兩個運營同事在做準備工作。那麼上線前我們到底要幹什麼?至少我會做這些事情。基本要點:完全玩轉自家app的所有功能,包括一切小細節,然後清楚自家產品的目標人群,這個不多說,應該是運營小夥伴的必備功能。
  • 一篇文看懂怎麼分析APP數據
    比如,對於一個做移動應用的公司,所有人都會關注產品的新用戶增長量,其中有多少用戶是活躍用戶等,因為這些都跟產品的發展息息相關;而投資人會更為關注產品的用戶留存率,以此判斷看產品發展是否健康,評估投資價值;同時,老闆更關心的是有多少用戶付費,共貢獻多少收入等。所以我們需要搭建數據運營分析框架。
  • 數據分析最基礎的元素:數據指標
    01 什麼是數據指標數據指標是企業運營過程中,對已記錄歷史信息進行處理,轉化成為數字。根據特定商業目的:對相關數字按一定的業務邏輯,使用一定的技術手段進行加工處理後,成為描述、衡量、分析、預測業務結果的工具。這個定義是我自己的理解和經驗總結。1、數據指標核心是服務商業的。例如:讓你很清楚公司的經營狀況。
  • 產品、運營要多懂數據分析?我們給出了以下答案
    對於數據分析,產品、運營需要懂多少才算懂?數據分析能力對於產品和運營人員都是重要的,有多重要?我們直接上數據。我們用Python爬取了前程無憂網上500條關於活動運營、內容運營、用戶運營的職位要求,把他們進行詞頻分析,得出了以下的圖表。
  • 商業數據分析的四個層次
    我相信從事商業分析的小夥伴們都聽說過,數據分析的三個層次:描述性分析、診斷性分析和預測性分析。 診斷出業務的問題之後,還需要結合實際情況,給出運營策略去改善它。我更傾向把處方性分析合到診斷性分析裡,因為分析和運營是需要結合在一起的。當然,這些小細節影響並不大。 如今在公司0-1的參與項目,先前很多的方法論正好有機會都經歷一遍,所以想結合這些框架梳理一下自己的想法,歡迎大家留言或者進群交流。
  • 自身產品運營數據分析的5個步驟
    本文作者主要分享關於自身產品運營數據是怎麼分析的,分析什麼,以及分析時需要哪些關鍵的指標。行業數據分析和競爭品數據分析,主要是幫助BRD和MRD的撰寫,了解社會行情、競爭對手的情況,得知整個市場的總體情況和未來的發展趨勢。而自身產品運營數據分析,主要是幫助周報和月報的撰寫、產品當前情況的發展,了解平臺的整體狀態。同時,糰子主要描述一下關於自身產品運營數據是怎麼分析的、分析什麼、分析時,需要哪些關鍵的指標。
  • 從0到1建立數據分析指標體系的底層邏輯
    有時候,看到競品公司有哪些指標,雖然不知道有沒有用,我們也急著「跟風」。什麼才是適合自己公司或部門的數據體系?「人、貨、場」 理論似乎很有用,但不是每個公司都有實體店,5W2H好像也很有道理,每個步驟都要套用這個理論麼?
  • 運營必備的 15 個數據分析方法
    其實,「 分析 」本身是每個人都具備的能力;比如根據股票的走勢決定購買還是拋出,依照每日的時間和以往經驗選擇行車路線;購買機票、預訂酒店時,比對多家的價格後做出最終選擇。 這些小型決策,其實都是依照我們腦海中的數據點作出判斷,這就是簡單分析的過程。對於業務決策者而言,則需要掌握一套系統的、科學的、符合商業規律的數據分析知識。
  • 史上最完整的一個App運營推廣計劃方案
    運營三大核心目標:擴大用戶群、尋找合適的盈利模式以增加收入、提高用戶活躍度。我們把運營的分工和種類進行細分,運營可以分為:基礎運營: 維護產品正常運作的最日常最普通的工作。用戶運營: 負責用戶的維護,擴大用戶數量提升用戶活躍度。對於部分核心用戶的溝通和運營,有利於通過他們進行活動的預熱推廣,也可從他們那得到第一手的調研數據和用戶反饋。
  • 數據分析基礎思維之:指標思維
    相比之前的指標模型,AARRR站在更加宏觀的全局角度審視整個產品,並且更偏向運營。在過去,用戶有自發需求,會去「找」產品。現在的用戶,大部分需求都得到了滿足,該找的產品都找好了,再想讓用戶選擇自家產品,就需要通過運營手段引起他們的使用興趣。所以,現階段網際網路環境下主流的指標體系都是基於AARRR構建的。
  • 基於OMTM方法,如何進行精益的數據分析
    而對於數據分析而言,我們需要聚焦於能夠指導實踐的數據信息——如你的KPI這些核心數據上進行跟蹤和分析。如何讓自己保持注意力在產品的核心數據上,讓自己在正確的時間樹立正確的目標,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第一關鍵指標(OMTM)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這個第一指標數據對於產品數據統計及分析極為重要,它的優勢也很明顯。
  • 數據中臺實戰(二):基於阿里OneData的數據指標管理體系
    這個20件可能是運營拍腦袋定義的數據,這時要協調我們的數據數據分析師看下歷史專場銷售件數的分布找出最合理的值,然後和運營基於數據再一起定義最終的閾值。如果歷史數據專場銷售件數大部分都遠遠超過20件那麼這個指標就所有的專場都是爆款專場,就沒什麼意義了。2. 商品的銷售件數超過20件,其中有一個十分有爭議的字眼那就是銷售,怎麼定義銷售?是下單就算,還是支付才算?考慮不考慮退款?
  • 數據分析的作用和意義
    到了這個階段,要能駕馭數據、開展數據分析,就要涉及到工具和方法的使用。其一要熟悉常規數據分析方法,最基本的要了解例如方差、回歸、因子、聚類、分類、時間序列等多元和數據分析方法的原理、使用範圍、優缺點和結果的解釋;其二是熟悉數據分析工具,Excel是最常見,一般的數據分析我們可以通過Excel完成,後而要熟悉一個專業的分析軟體。
  • 拿到數據後,你需要掌握哪些數據分析方法
    △藍字可關注並標星現在,各大招聘網站上,幾乎所有的高薪崗位都需要具備數據分析能力,都要求能用數據分析解決業務問題,比如改進活動效果、挖掘用戶需求、提升付費轉化率等等。這說明,各大公司已經越來越意識到數據在公司運營中的重要地位。
  • 【案例】如何用數據驅動產品和運營
    維度比如城市,然後北京、上海這些一個維度,維度西面一些屬性,然後作業系統,還有IOS、安卓這些就是一些維度,然後維度裡面的屬性。通過維度交叉,就可以看一些指標問題,比如用戶量、銷售額,這些就是指標。比如,通過這個模型就可以看來自北京,使用IOS的,他們的整體銷售額是怎麼樣的。這裡只是舉了兩個維度,可能還有很多個維度。
  • 幾何級增長的客戶:客戶深度運營的13個關鍵數據模型
    在Pt學院的《用戶運營的深度思維與方法》的分享結束後的提問環節,有一個聽眾問我一個很「實在」的問題,分析和優化用戶運營,有哪些模型。我把一些常用的模型一一簡單介紹之後,忽然發現,這已經可以寫一本書了。不過,寫一本書的時間可能不夠,但寫一篇文章還是完全可行的。因此,正好把團隊們這些年來做過的和所想的模型與方法,跟大家簡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