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世上從未同時存在過四個這樣的巨人。他們有時是朋友,更多的時候是敵人,但始終是競爭對手,他們四人共同將歐洲控制在股掌之間。」
16世紀上半葉,是歐洲發生重大變遷的時期,中世紀歐洲正在轉變成現代歐洲。在歐洲與近東,並存著英格蘭、法國、西班牙和奧斯曼帝國四個大國,巧合的是,這四個大國的君主年齡相仿,即位時間相近,他們可說是一同經歷、成就了這些變遷。亨利八世、弗朗索瓦一世、查理五世和蘇萊曼大帝,在國內各有作為,但是這四人又總是牽扯在一起,他們互相聯姻、會面、結盟、交戰,彼此算計、攀比,他們共同造就了現代歐洲。
這四位君主個性迥異,卻都是各自國家歷史上享有盛名的人物,並頻頻出現在當代的各類書籍、影視劇中,此次,英國大眾歷史學家約翰·朱利葉斯·諾威奇將他們四人共同選為寫作主題,創作出《四君主》一書,長於講述的諾威奇巧妙地將這個時代和四位君主的故事呈現給了讀者。英文版首次出版於2016年,於作者的寫作經歷、於這幾位君主的相關歷史來說,這都是一部融會貫通之作,簡體中文版於2018年出版。
故事主角:兩位國王、一位皇帝、一位蘇丹
亨利八世是查理五世的姨父,亨利八世的妹妹嫁給了弗朗索瓦一世的堂叔路易十二,弗朗索瓦一世是查理五世的姐夫。
「六後在旁」的亨利國王
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1491—1547),1509年即位
恐怕亨利八世最廣為人知的,便是他的六段婚姻。他的六任妻子或被婚姻宣判無效,或被處死,或因生產而死,僅有最後一任妻子未經歷這些劫難。為了讓自己與阿拉貢的凱薩琳被宣布無效並迎娶安妮·博林,亨利八世與教皇糾纏多年,最終他讓英國脫離羅馬天主教會,自立為英國國教會最高首腦。the Church in England,此後成為the Church of England。宗教改革讓英國從羅馬宗教權威中解放出來,英國開始興起為一個民族國家。
歷經六段婚姻,亨利八世最終僅有一名正式的男性繼承人。但是他的兒子愛德華六世、長女瑪麗一世均只是短暫執政,他與安妮·博林的女兒在他們之後繼承王位並執掌英國近半個世紀,即著名的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
在萬聖節中,亨利八世就這樣被惡搞……
亨利八世是一個極具話題性的人物。他的君主權力,他在位期間的政治、經濟變革,他的複雜婚史,他的重臣託馬斯·沃爾西、託馬斯·克倫威爾,他的海軍建設,他與法國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教皇之間的恩怨,他對對外戰爭的關注,他的財政危機,他的作曲與寫作才華,讓他成為都鐸王朝乃至整個英國歷史上最為引人注目的君王之一。圍繞著他的書籍、影視劇作品非常多,如老電影《亨利八世的私生活》(The Private Life of Henry VIII)、《千日安妮》(Anne of the Thousand Days)、《日月精忠》(A Man For All Seasons),近幾年的電視劇《都鐸王朝》(The Tudors)《亨利八世的六個妻子》、電影《另一個波琳家的女孩》(The Other Boleyn Girl),當然,還有莎士比亞的戲劇《亨利八世》(Henry VIII)。
與異教徒結盟的「最篤信基督教的國王」
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cis I,1494—1547),1515年即位
弗朗索瓦一世是法國人最愛戴的國王之一。他威風凜凜,活力充沛,並改變了法國的文化氛圍。
弗朗索瓦一世是一位文藝復興式君主,著名的藝術贊助人。在弗朗索瓦之前,「法國人僅認可武力的高尚,而把其他皆視為平常,因為他們不僅不重視學問,反而憎惡學問,他們認為學者都是卑賤之軀」。但弗朗索瓦「熱愛和尊重學術,敬慕有才學之人」。他邀請了很多義大利藝術家來到法國。自1515年底受邀來到法國到1519年去世,達·文西一直留在法國昂布瓦斯。當年,達·文西將《蒙娜麗莎》也帶到了法國並獻給了弗朗索瓦。
達·文西之死,擁抱著達·文西的就是弗朗索瓦
昂布瓦斯聖于貝爾小教堂內的達·文西之墓
弗朗索瓦熱衷於營建、修整宮室,香波堡、楓丹白露宮、昂布瓦斯城堡,一大批宮殿在他的大力支持下煥發新顏,其中位於羅亞爾河谷城堡群的香波堡是弗朗索瓦一世下令新建的,楓丹白露宮是弗朗索瓦最喜歡的居所,他也是對這座城堡影響最大的法國君主之一。在營建宮室方面,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總是在「跟風」,然而亨利八世卻總是跟不上。
1539年,他還將法語,而非拉丁語,定為法國的官方語言。
作為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擁有「最篤信基督教的國王」的頭銜(1380年左右,教皇將這個頭銜授予法國國王)。但是,他卻與基督教世界的大敵奧斯曼帝國結盟。蘇萊曼蘇丹的大維齊爾易卜拉欣稱:「法蘭西國王和我們關係友好,與我們和諧一致,他就如同蘇丹的兄弟。」1543年,法國和土耳其聯合包圍尼斯,弗朗索瓦還容許從屬於奧斯曼的海盜巴巴羅薩及其艦隊在法國土倫過冬。
是政治,而不是宗教,讓弗朗索瓦一世選擇與蘇萊曼結盟。環視國土,法國被皇帝查理五世包圍,一側是西班牙,另一側是低地國家、德意志和奧地利。弗朗索瓦一世甚至當過查理五世一年多的階下囚。圍繞著勃艮第、米蘭的所有權主張,查理五世和弗朗索瓦也一直關係緊張。在弗朗索瓦眼中,從意願與實力來說,蘇萊曼都是結盟的好選擇。
盡職盡責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1500—1558),1519年當選皇帝
在當時,查理五世可說是西方最有勢力之人。通過繼承,他獲得了低地國家、西班牙、奧地利、那不勒斯、西西里和撒丁島,1519年,他當選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並且批准西班牙徵服者徵服美洲的阿茲特克帝國和印加帝國。從歐洲西部到東部,從亞洲到美洲,他擁有眾多領土,他的領地最早被冠上「日不落帝國」之名。
查理五世在歐洲的領土
神聖羅馬帝國常被人評價既不「神聖」,也不「羅馬」,也非「帝國」,但是,自當選皇帝後,查理五世卻一直在忠實地履行著自己的所有義務。維護基督教世界的宗教秩序,收回君士坦丁堡,守護領土完整,抵禦敵基督蘇萊曼,固執地堅持要讓教皇為自己正式舉行加冕儀式,最終選擇在一所修道院終老。但是,宗教改革、強大的東方敵人、背信棄義的盟友、不配合的教皇以及種種其他現實困境,令查理五世一生都在四處奔忙。看著滔滔陳詞的查理五世,教皇把手放在查理五世的肩上,對他說道:「夠了,我的孩子!」
退位後,查理退隱到西班牙尤斯特修道院
始終記掛歐洲的奧斯曼蘇丹
奧斯曼帝國蘇丹蘇萊曼大帝(Suleiman I,1494 —1566),1520年即位
蘇萊曼在位時,奧斯曼帝國達到其鼎盛。在西方,他被稱為「蘇萊曼大帝」,而在他自己的國家,他被稱為「立法者蘇萊曼」,因為他為帝國法律體系的徹底修訂做出了很多努力,在社會、教育、稅收、刑法方面帶來了劇烈改變。
以蘇萊曼大帝為主要人物的《壯麗世紀》(Muhteem Yüzyl)
蘇萊曼不是一位歐洲君主,但是他對歐洲、對其他三位君主都有巨大影響,有時,他揮兵歐洲,但是,他隨時西進的威脅始終令其他歐洲國家畏懼;有時,他與其他歐洲君主交戰,可是,他卻與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結盟。
對於隔海峽相望又佔據著君士坦丁堡的奧斯曼帝國,教皇和皇帝常會說起十字軍戰爭。蘇萊曼知道,他自己的兵力強於任何一個歐洲國家,但是一個廣泛的基督教聯盟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但16世紀的歐洲已經與十字軍東徵的時代不同,一個四分五裂的歐洲無法團結起足夠的力量,因此蘇萊曼並未遭遇大難。
蘇萊曼一生徵戰,為他的帝國打下了廣闊疆土,在歐洲部分,蘇萊曼帶兵親徵貝爾格勒、羅得島、維也納,但是1529年的維也納之圍慘澹收場,「這場戰役不僅標誌著他的西進計劃到達了極限,也標誌著——儘管他並不知道——大勢的逆轉和奧斯曼帝國在未來四百年的逐步衰落的開始」。
在蘇萊曼大帝的資助下,奧斯曼帝國的伊茲尼克陶瓷達到極盛,總建築師錫南用眾多清真寺、學校和商隊旅館裝點著奧斯曼城市。蘇萊曼讓錫南設計建造的蘇萊曼尼耶清真寺,至今屹立在金角灣岸邊,被稱為伊斯坦堡最美的清真寺。在蘇萊曼尼耶清真寺後面的小花園裡,還有錫南為蘇萊曼設計的陵墓。
伊茲尼克陶瓷,約1530年
蘇萊曼尼耶清真寺
蘇萊曼尼耶清真寺中的蘇萊曼墓
故事的講述者
在英國,約翰·朱利葉斯·諾威奇(John Julius Norwich,1929—2018)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他是知名的大眾歷史學家,從1966年開始,差不多平均每隔兩年,英國人便可以看到他的新書上架,他還是BBC的常客,為BBC製作了約30部紀錄片。大洋彼岸的《華爾街日報》稱他是「大眾歷史學家的典範」。除了寫作,他還熱愛旅遊、建築、音樂,並熱衷於向大眾傳達自己的這些熱情,寫書、製作電視節目、製作電臺節目,還參與古蹟保護慈善工作。今年6月1日,《四君主》簡體中文版即將付印之際,諾威奇於倫敦家中去世,享年88歲。
約翰·朱利葉斯·諾威奇(John Julius Norwich,1929—2018)
諾威奇本名約翰·朱利葉斯·庫珀(John Julius Cooper),父親去世後,他繼承了「諾威奇子爵」(Viscount Norwich)的頭銜,習稱約翰·朱利葉斯·諾威奇。
諾威奇畢業於牛津大學,畢業後從事外交工作,曾在英國駐貝爾格勒、貝魯特使館任職。後來他曾在西西里度假兩周,這個中世紀諾曼、拜佔庭、撒拉森文明的交匯地激起了他的強烈好奇心,但當時倫敦圖書館中並無相關專著,於是,他決定自己寫一部,隨後,他在1964年辭去了外交工作,開始從事寫作。
威尼斯、西西里、拜佔庭、教皇、法國等等歷史,都是他的著書主題,這些宏大的題目聽來讓普通讀者卻步,讓專業歷史學家不敢貿然上手,但是諾威奇是一個會講故事的歷史學家,他的書娓娓道來,能讓讀者沉迷於歷史書籍當中。在《四君主》當中,英國人耳熟能詳的亨利八世離婚案,頭顱堆積如山的莫哈奇之戰,以少勝多的馬爾他之圍,令英法兩國國王散盡錢財的金縷地之會,令教俗兩界震動的羅馬之劫,皆在他的筆下生動鋪陳。
諾威奇也願意公開自己的地址、電話和郵箱,與讀者溝通。他的三卷本拜佔庭史收穫了很多歷史學家的讚譽,但他最自豪的讀者是一名紐約機場的入境關員和一名俄勒岡州的焊接工,前者在檢查完他的護照後,問道:「第三卷什麼時候出版?」,後者寫信給他說:「明天我會繼續當鐵路焊接工,但是今晚我是拜佔庭代理皇帝。」(終於到文末才點題……好累)
風雲際會的歐洲現代早期
16世紀上半葉,文藝復興盛期、宗教改革、美洲探索、民族國家形成,歐洲體嘗著諸多變化。當此之時,亨利八世、弗朗索瓦一世、查理五世和蘇萊曼大帝各自統治著一個強國,他們既有諸多不同,又有很多相同之處。他們年齡相仿,他們的前任君主或者極度嚴苛、或者少有作為,他們即位時尚且年輕,他們領導的國家實力鼎盛,他們都精力充沛,他們都手握重權,他們都是文藝復興式君主,他們都從不同角度受宗教改革的影響。
羅馬天主教會的影響在減弱,朝臣在君主面前俯首,民族語言的地位在上升,這是一個新的時代。他們在各自的國家內部是強權人物,但是政治、宗教、外交的考量讓他們時常關注著其他對手,在互相羈絆中造就了現代歐洲。